张文豪


2月10日,刘兰芳在马街书会上演出。武全保摄

正月十三,马街书会如期开锣。各路民间艺人负鼓携琴,相会于河南宝丰马街村。

“刘兰芳先生来了!”人群中有人喊,艺人、观众簇拥而来。众人踮起脚尖、高举手机,为了争睹“芳颜”。

马街书会是自发形成的民间书会,始于元代,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在一片田野中,大家以天作幕、以地为台、以书会友、以曲传情,成了一场曲艺界狂欢。“一天能看千台戏,三天胜读万卷书”。据统计,赶会艺人涉及全国绝大部分省份、100多个县,会场上单日表演传统和现代的书目有1000多部。

2024年,“春节”申遗成功,河南有两个元素亮相申遗文本,马街书会就是其一。刘兰芳也携名家艺人发来新春祝福,表示自己将再来马街。

81岁高龄的刘兰芳没有食言。旁边人告诉我,前一天,刘先生还在山东胡集书会开腔。为给马街义演助兴,她是星夜赶来。自1981年首次到访马街,过去44年间,刘兰芳已在此开腔22次。

出生于东北、生活在北京,已身为中国曲艺家协会荣誉主席的她,为何钟情于一个豫中小县?刘兰芳说,这里是说书艺人的圣地,也是自己的“娘家”。

第一次“回娘家”,是在1981年2月。时任中国曲协主席陶钝自北京前来“赶会”,刘兰芳也专程从老家辽宁鞍山赶来,并首次在马街书会“亮书”。当时,刘兰芳凭广播《岳飞传》火遍大江南北。河南观众还是只闻其声、未睹其人。书会现场,她醒木一敲、扇子一摇,招来千军万马,听得群众如醉如狂。刘兰芳回忆,当时台下全是乌压压的人,表演正酣,舞台的边界也消失了,感觉自己站在了人头上。80岁高龄的陶钝感此盛况,写下了“马街竞艺溯源长,负鼓携琴汇现场。说古论今依旧事,万人空巷看兰芳”的诗句。

从那以后,刘兰芳和马街像是订下了一个“没有约定的约定”。每年春节假期过后,一有时间,她便去马街。“如果没有感情,一个地方我不会来这么多次。”她动情地说,只要自己能动、只要工作需要,每年都会来,愿意和马街书会一起成长。疫情期间,书会由线下转到“云端”,马街也一度归于沉寂。在北京的她,常常担心年轻的好苗子会不会荒废学艺。

时隔3年,书会重归,刘兰芳也如约而至。看到上千名艺人、数万名观众自发赶来,她感受到了这一民间书会的旺盛生命力。

马街村的田野有种魔力,这片土地下,似乎藏着一座大磁场。天南地北的艺人,哪怕顶风冒雪也要赶来。来马街时,刘兰芳常常到“艺人之家”,和留宿的民间艺人攀谈。大家攥着她的手不放,让她感到满满的年味与亲情。

“他们是半艺半农,可是为什么要赶会?要不是热爱说书,绝对不能干这行。”刘兰芳认为,马街书会是曲艺盛会,也是民俗的盛会,它将艺人和民众紧紧拉在了一处,将艺术和生活紧紧融在了一起。

短暂的时间,活动安排得满满的。收了徒弟,讲了书,晚上和众多名家一起给大家奉上了精彩的演出。刘兰芳虽也感到“身体有些吃不消”,但更多的还是欣慰。在刘兰芳看来,民间文艺未来发展的方向,即向生活更深处扎根,向艺术更高处探索。近年来的马街书会上,河南坠子、天津快板、京韵大鼓等不少曲艺曲种都在做出尝试。刘兰芳和年轻人一样,刷抖音、看网络小说。“文艺工作者要接地气、近民心,要有创新的勇气,要拥抱新技术、融入新活力。”她说。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13日 20 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