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
人民网记者 王玉兴
老艺人口授心传。人民网记者 王玉兴摄
“老张,我还得住到你家,我是‘瞎子放驴——抓住不丢’,认准你这个地方了。”
2月9日下午,85岁高龄的说唱艺人郑新运骑着电三轮,跑了40多公里,赶到河南省宝丰县的马街村,来参加第二天的马街书会。
老张,叫张满堂,今年72岁,他操持着一个“艺人之家”,10多间轻钢结构的房子,有大通铺,有上下铺,可以住下150多人。
马街书会俗称“十三马街会”,是全国曲艺界的盛会,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在宝丰县城南5公里的马街村举行。
马街书会一向有“一日能听千台戏、三天可读万卷书”的说法。每年书会期间,来自各地的民间曲艺艺人都在1000人以上。他们切磋技艺、亮书会友、拜师收徒。在河岸边、麦田里扎下摊子,以天作幕,以地为台,打起简板,拉起琴弦,说书亮艺。数十万群众从四面八方来赶会听书,摩肩接踵,人声鼎沸,蔚为壮观。
老友相见。人民网记者 王玉兴摄
马街村不小,有1000多户居民。“原来说书的艺人,都是分散居住在村民家里,一家住一两个。” 张满堂说。
后来张满堂突然发现,艺人不来了。“2004年的书会,总共来了不到100人。”这让他很是疑惑。
作为土生土长的马街村人,张满堂对书会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下决心要弄清楚原因,于是,他骑上摩托车,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跑了两万多公里,走访艺人、请教专家。
“艺人们都说,来了没地方住,这还能行?不能让几百年的马街书会断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张满堂眼眶湿润了。
2004年底,张满堂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发起成立了马街说书研究会,还举办了一场马街说书擂台赛。
志愿者登记艺人信息。人民网记者 王玉兴摄
2005年,他在村边的一块空地搭建了10多间简易房,石棉瓦的屋顶,搭上通铺,买来被褥。他向艺人们发出邀请:“有我老张吃的就有你们吃的,有我住的就有你们住的。”当年的书会,就接纳了70多名艺人免费食宿。
当地政府也加大了对马街书会的传承保护力度。2006年5月,马街书会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老的马街书会,逐渐恢复了生机和活力。
2016年,政府出资把张满堂的简易房改建成彩钢房,每到书会期间,还给他送来米、面、油、肉类、蔬菜等食材,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张满堂高兴地把这里称作“艺人之家”。
目前在马街村及周边的几个村子,大大小小的“艺人之家”有10多个,都免费为书会艺人提供食宿。今年的书会,参会艺人达1900多人,创历史新高。
院子里人头攒动。人民网记者 王玉兴摄
2月9日中午,张满堂的“艺人之家”就已经住得满满当当。下午记者采访的时候,还有艺人不断给他打电话,询问住宿的事。
郑新运老人已经连续60多年参加马街书会,自从张满堂开了“艺人之家”,他年年都住在这里,“老张为人厚道,心肠又好,我跟他都成了好朋友。”
“我就一个心愿,让大家吃得好住得舒服。”张满堂说。
院子里,腊梅盛开,香气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