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叫张秀英,今年58岁,是一名已退休的小学教师。我出生在一个小县城,从小就热爱学习,最终考上了师范学校。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家乡的一所小学任教,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我和丈夫王建国是大学同学,他比我大两岁。我们在毕业前确定了恋爱关系,毕业后就结婚了。王建国在县城一家国企工作,现在也已经退休了。我们育有一个女儿,今年32岁,在省城工作,已经结婚,但还没有孩子。

退休后,我和丈夫的生活还算安逸。



我们每月的退休金加起来有七八千元,虽然不算多,但在小县城也够用了。

平时,我喜欢在家看看书、练练书法,偶尔和老姐妹们一起打打麻将。

丈夫则喜欢钓鱼,经常和几个老朋友去河边消遣。

我们的生活本来平静而美满,直到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让我感到困惑和烦恼。

这件事涉及到我的母亲、我的侄子,以及我们多年来辛苦积攒的存款。



02

事情要从上个月说起。

那天,我正在家里整理衣柜,突然接到了母亲的电话。

母亲今年已经83岁高龄,身体还算硬朗,但因为年纪大了,难免有些糊涂。

电话里,她的声音听起来有些焦急:“秀英啊,你快回来一趟吧,有件事想跟你商量。”

我心里一紧,连忙问道:“妈,怎么了?是身体不舒服吗?”

母亲叹了口气,说:“不是身体的事。是你侄子,他想买房子,手头差点钱,想问问你能不能帮忙。”



听到这话,我心里顿时有些不是滋味。我的侄子小强今年28岁,是我大哥的儿子。大哥早年因病去世,嫂子改嫁后,小强就一直跟着奶奶长大。虽然我们也尽力照顾,但终究比不上有父母在身边。

我沉默了一会儿,母亲又问道:“秀英,你和建国这些年也攒了不少钱吧?存款有多少啊?”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如实回答:“妈,我和建国这些年省吃俭用,加上退休前的一些补贴,存了大概80万左右吧。”



电话那头的母亲似乎松了一口气,说:“那就好,那就好。小强想买的房子还差30万,你看能不能帮帮他?”

我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80万的存款看似不少,但那是我和丈夫多年来的心血,也是我们养老的保障。况且,我们还有自己的女儿要照顾。我委婉地对母亲说:“妈,这事儿我得和建国商量一下,您先别着急。”

挂了电话,我心里七上八下的。



晚上,我把这事告诉了丈夫。王建国听后,皱着眉头说:“80万可是我们的全部积蓄啊,怎么能随随便便就拿出去30万?再说了,小强又不是我们的儿子,凭什么要我们出钱给他买房?”

我理解丈夫的想法,但又觉得就这么拒绝,对不起母亲和已故的大哥。纠结之下,我决定第二天亲自回老家一趟,当面和母亲、侄子谈谈这件事。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坐车回了老家。刚到家门口,就看见小强站在院子里,神色有些不耐烦。看到我来了,他勉强打了个招呼:“小姑,你来啦。”

我点点头,走进屋里。母亲正坐在堂屋里,看到我来了,脸上露出了笑容:“秀英,你来得正好,我们正要商量买房的事呢。”



我深吸一口气,坐了下来。小强也跟着进来,开门见山地说:“小姑,奶奶都跟我说了,你们有80万存款。我买房子还差30万,你借给我吧。等我以后工作稳定了,一定会还你的。”

我看着小强急切的眼神,心里很不是滋味。我轻声说:“小强啊,80万虽然看着不少,但那是你小姑和小姑父这么多年的积蓄,是我们养老的钱啊。再说,我们还有你表姐要照顾……”

没等我说完,小强就打断了我的话:“小姑,你们两个退休金加起来每个月也有七八千了,再加上剩下的50万存款,养老完全够用了。再说了,我可是你侄子啊,帮我不是应该的吗?”

我被小强的话噎住了,一时不知该如何回应。母亲见状,赶紧打圆场:“秀英啊,你看小强也不容易,好不容易有机会买房,咱们能帮就帮帮吧。”

我深深地叹了口气,说:“妈,小强,这钱真的不是小数目啊。我和你小姑父辛苦大半辈子才攒下这些钱,不能说借就借啊。再说,小强你现在工作还不稳定,万一以后还不上怎么办?”

小强听了,脸色立刻变得难看起来。他冷冷地说:“小姑,你什么意思?是不相信我能还钱吗?我告诉你,你要是不借这钱给我,以后你老了别指望我来养你!”

这话如同一记耳光,重重地打在我的脸上。我不敢相信,自己一手带大的侄子,居然会说出这样的话。我气得浑身发抖,但还是强忍着怒气说:“小强,你怎么能这么说话?我和你小姑父这些年对你还少了吗?”

母亲见势头不对,连忙劝阻:“好了好了,你们别吵了。秀英,你再好好考虑考虑吧。小强,你也别说气话,你小姑也是为你好。”

我深深地看了母亲一眼,心里五味杂陈。我站起身来,对小强说:“小强,这钱我是不会借给你的。不是小姑不帮你,而是这钱对我们真的很重要。你要是真的想买房,就自己努力攒钱吧。”

说完,我转身离开了。走出院子的时候,我听到身后小强气急败坏的声音:“你们别后悔!以后有什么事别来找我!”

回家的路上,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不断地问自己:我这么做,是不是太自私了?但转念一想,如果连自己的养老钱都保不住,又何谈帮助别人呢?

03

这件事过去已经一个多月了,但我的心里始终忐忑不安。我试图说服自己,我的决定是正确的,但每当想起母亲失望的眼神和小强愤怒的话语,我就感到一阵心痛。

前几天,我女儿回来看我们。看到我心事重重的样子,她关切地问我发生了什么事。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她,希望能得到她的理解和支持。

出乎我的意料,女儿听完后,坚定地说:“妈,你做得对。那是你和爸的养老钱,不能随便给别人。侄子说那种话,根本就是在道德绑架你们。”

女儿的话让我稍感安慰,但心里的纠结并没有完全消除。我知道,这个决定可能会影响我和母亲、侄子的关系,但我也明白,有时候,爱一个人并不意味着要满足他所有的要求。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

几天后,母亲又给我打来电话。她的语气比上次更加焦急,甚至带着些许责备:“秀英,小强最近情绪很差,他跟我说,他觉得你们根本没把他当成一家人。他都快30岁了,没有房子就结不了婚,你忍心看着他一辈子过得这么难吗?”

我握着电话,心里一阵酸楚:“妈,我当然知道他的难处,但我和建国也有我们的难处。80万是我们的养老钱,万一我们老了生病需要钱怎么办?再说,我们还有女儿,她以后也可能需要帮助。”

母亲叹了口气,语气变得有些冷淡:“你们女儿已经在省城站稳了脚跟,工作稳定,生活也不愁。小强可不一样,他从小没有父母,现在好不容易有机会买房,你就不能拉他一把?”

“妈……”我声音有些颤抖,“我真的帮不了。”

母亲沉默了几秒,然后冷冷地说:“行吧,你不愿意帮就算了。不过,等你老了,别指望小强照顾你。”

听到这句话,我的心像被针扎了一样疼。我哽咽了一下,轻声说道:“妈,我和建国从来没有指望小强养老。我们这一代人,早就习惯了靠自己。”

挂了电话后,我的眼泪不受控制地流了下来。我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辛辛苦苦了一辈子,最后却要面对这样的困境。

几天后,我从邻居口中得知,小强竟然在老家到处说我“无情无义”,甚至说我是“见死不救”。他告诉村里的人,我家里明明有钱,却死活不肯帮他,让他一辈子买不起房。

这件事在村里引起了不小的议论。有人说我太过冷漠,不照顾亲侄子;也有人说小强不懂事,居然拿长辈的养老钱来开玩笑。

我听后,心里五味杂陈。我知道,小强一定是对我彻底失望了,甚至把我当成了“仇人”。但我并不后悔自己的决定,因为我知道,如果这次退让了,以后只会有更多的索取。

就在我以为事情会慢慢平息时,母亲突然病倒了。

那天晚上,我正在家里看书,突然接到了堂妹的电话。她的声音焦急不已:“秀英姐,奶奶今天早上突然晕倒了,现在还在医院里,你快回来看看吧!”

我听完,心里猛地一紧,顾不上多想,立刻收拾东西赶往老家。

当我赶到医院时,母亲正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眼神黯淡。我心疼地走上前,握住她的手,哽咽着问:“妈,您怎么了?”

母亲缓缓睁开眼睛,看了我一眼,声音虚弱而沙哑:“秀英……你终于来了。”

我点点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妈,您怎么突然就病倒了?”

母亲叹了口气,轻声说道:“这段时间,我一直为小强的事操心,心里憋得慌……你们兄妹俩,我最担心的就是他。你大哥走得早,我只希望他能有个安稳的家。”

听到这话,我的心里一阵酸楚。我知道,母亲的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小强的事情积累的压力导致的。我轻轻地拍着她的手,低声说道:“妈,您别多想,最重要的是您的身体。”

母亲看着我,眼里满是复杂的情绪。她突然问道:“秀英,你真的一点都不愿意帮小强吗?”

我沉默了片刻,最终还是坚定地摇了摇头:“妈,我不能帮。我和建国的养老钱,真的不能动。”

母亲的眼神黯淡了下去,轻轻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母亲住院的几天里,小强几乎没有出现。我问堂妹才知道,他最近忙着找朋友借钱,还在外面怨恨我“无情无义”。

我心里说不出的难受,但也明白,有些事情已经回不到从前了。

母亲出院后,我依然定期回去看望她,但她对我的态度明显冷淡了许多。她不再像以前那样和我亲近,甚至有时候,我能感受到她眼中的失望。

小强则彻底和我断了联系。后来我听说,他最终还是借到了钱,买了一套小房子,但他依旧对我充满怨恨,甚至放话说:“这辈子都不会认这个小姑。”

我知道,这个家已经不像从前了。

这件事情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亲情虽然重要,但不能建立在金钱和道德绑架的基础上。一个人如果真的把你当成亲人,就不会因为你没帮他一次,就彻底决裂。

如今,我依然时常思考这个问题:在亲情和现实之间,我们应该如何平衡?我没有标准答案,只能继续摸索前行。

但有一点,我已经看得很清楚了——我的晚年,不能寄托在任何人身上,唯有靠自己,才能真正安心。

我不再为小强的事情而纠结,也不再因为母亲的冷淡而自责。我依然每个月回去看望她,依然尽我所能地尽孝,但我不会再为了迎合别人,而牺牲自己的幸福。

或许,这才是人生的真正课题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