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曾是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这里不仅是购物的场所,更是承载着生活希望与烟火气的精神港湾。那些凭票购买的岁月里,每一件商品都凝聚着时代的印记。



如今,这些老物件大多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它们的影子仍深深刻在60后的记忆里。以下12种供销社经典商品,若能认出半数,便足以证明你经历过那个质朴而温暖的年代。

1.二八大杠自行车



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奢侈品”,二八大杠因车轮直径28英寸、车架带横梁而得名。永久、飞鸽、凤凰等品牌是身份象征,一辆车需凭票购买,价格相当于普通工人数月工资。它不仅用于通勤,更是结婚“三大件”之一,载着一代人的青春穿梭在乡间土路上。

2.缝纫机



上海牌缝纫机是家庭主妇的“神器”,衣服破了补、布料裁了新衣,全凭它“缝三年补三年”。许多家庭至今仍保留着这台“古董”,尽管功能被现代电器取代,但它承载着母亲深夜赶制新衣的温情回忆。

3.搪瓷盆与搪瓷碗



印着红双喜或牡丹花的搪瓷制品,曾是婚嫁必备。虽然易掉瓷,但耐用程度远超如今的塑料盆。洗脸、盛菜、甚至当作洗澡盆,搪瓷的“叮当”声里藏着生活的烟火气。

4.篦子梳



齿密如针的篦子,专为对付虱子而生。在卫生条件有限的年代,人们用它梳走头发里的寄生虫,再搭配热水冲洗,成为一代人的“头皮救星”。如今虱子罕见,篦子却成了民俗博物馆的展品。

5.铁质饭盒与军用水壶



铝制饭盒是工人带饭的标配,磕碰的痕迹记录着食堂里热气腾腾的集体生活;军绿色水壶则是田间劳作的伴侣,灌满凉白开,挂在自行车头,叮当作响一路。

6.老式肥皂(胰子)



粗糙的黄色皂块被称作“胰子”,去污力强却无香味,需凭皂票购买。一块肥皂全家共用,洗衣、洗澡、甚至洗头,节俭到连碎屑都要捏成团继续使用。

7.雪花膏与蛤蜊油



没有护肤品的年代,雪花膏是唯一的“美容品”,铁盒装、茉莉香,抹脸防皴裂;蛤蜊油则以天然蛤蜊壳为容器,治疗冻疮有奇效。成分简单却安全,成为一代人的“护肤启蒙”。

8.煤油灯



电力稀缺时,煤油灯照亮了无数夜晚。昏暗的光线下写作业、做针线,灯芯“噼啪”声与油烟味交织,成为艰苦岁月里温暖的注脚。偶尔停电时,它仍是老一辈的应急工具。

9.小人书



巴掌大的连环画是孩子的精神乐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水浒传》等故事在泛黄纸页上跃动。供销社柜台前,攒够零钱买一本,便能成为小伙伴中的“焦点人物”。

10.手电筒与虎牌电池



铁皮手电筒需装三节大号电池,光线昏黄却足以照亮夜路。虎牌是当时的“顶流”,谁家有一把,晚上出门都多了几分底气。孩子们常拆下电池玩“滚铁环”,直到电量耗尽被父母训斥。

11.黑白电视机



12英寸的黑白屏幕曾是全村人的“电影院”。《大侠霍元甲》《射雕英雄传》播出时,邻居挤满院子,天线信号不稳时,拍打机身成了通用维修法。一台电视象征家庭实力,甚至能提升说媒成功率。

12.的确良布料



这种化纤布料虽不透气,却是70年代的时尚标杆。凭布票购买后,请裁缝上门量体裁衣,一件衬衫穿多年。鲜艳的蓝、绿、红色,构成了那个年代最亮丽的风景。

老物件的温度,是回不去的乡愁。在物质丰盈的今天,供销社的柜台早已被超市取代,但那份“一物用十年”的珍惜之心,依然值得传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