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油、充满电,迎春而立、整装待发,似乎到了这一刻,才算把过去一整年的悲喜与波澜,全部穿越。节后回城的车尾箱,装满家乡的风味、父母的牵挂。陆续复工复产的东莞工厂里,也充满新年“开门红”的热闹氛围。

节后开工第一天,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如期而至,一句“岭南春来早,人勤地生宝”,一下声张了“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气势。紧接着,东莞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作为全市“新春第一会”召开,一句“岭南春来早,人勤春更早”,擂响了“抓早赶前、奋楫争先”的战鼓。

省、市大会都以“人勤”开篇,就是强调高质量发展以人为核、事在人为,就是强调人的精气神对事业发展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事实上,正是靠着一股“人勤”的精气神,东莞始终保持一往无前,从农村跑进了城市,从农业文明时代跑进了工业文明时代,又从传统工业文明时代奔向了更现代、更以人为本的新工业文明时代。

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人-产-城-文”高度耦合,“以人为核、以产立轴、以城造梦”三位一体的新工业文明发展模式,是东莞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深刻领悟和孜孜求索,而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文化,则是贯穿了人、产、城三大维度,让三者融合共生、蓬勃发展的持久力量。

“人勤”是东莞文化的DNA

开年后,东莞不少企业早早忙碌起来,迅速从“过年模式”切换到“生产模式”。市政府连续出台一号文、二号文,聚焦人工智能和生产性服务业,提出拼经济、抓产业,以更加厚实的硬实力担负好经济挑大梁重任。


春节后,厚街企业“爱玛数控”迎来开门红(图源:厚街发布)

但今天很多人都不了解,改革开放以前的东莞,曾经是不折不扣的农业大县。那时候东莞县每年稳定向国家上交粮食4.3亿—4.5亿公斤,排在全国前三位。除了粮食,东莞每年还会向国家上交40万头生猪,这里还种植花生、黄麻、水果……全国供销社每年要定农产品价格,必须来东莞调查。

这一光荣的背后,除了土地因素,显然是因为“人勤”。

改革开放以后,又是什么让东莞用短短40余年,从东江入海的泥泞之地大展到今天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2万亿元,并担负起经济大市挑大梁的重任?

除了政策、地理等因素,答案还是“人勤”,是过往40多年建设东莞的2亿人。

他们是村干部,日夜驻守在客运口岸,第一时间将考察投资的港商“抢”到东莞;他们是村民,勒紧裤腰带集资建桥,让“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号传遍全国;他们是工人,熬夜加班做出符合要求的产品,让“东莞塞车、全球缺货”奠定了东莞在全球制造业的地位;他们是企业家,工程师、艺术家,是各行各业的奋斗者……他们在拼搏中所迸发和积蓄的精神,构成了这座城市的张力与韧性。

向DeepSeek提问“人为何而勤劳奋斗”,它思考了23秒后,给出了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回答。其中提到,“人类勤劳奋斗的动因是一个跨越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的复杂命题。”“勤劳奋斗的本质,是生物本能与文明叙事共同书写的生存诗篇——它既是被重力束缚的尘埃宿命,也是向星空投射的精神焰火。”

显然,人的勤劳奋斗,除了满足温饱,还事关个体尊严、价值观念、精神归宿和超越追求。


2月5日,沙田企业“富加宜”第一日开工(图源:东莞沙田)

去年东莞面向全国发起了“寻找2亿分之一——《东莞东》邀您故地重游”活动,向2亿多无名又必须拥有姓名的奋斗者致敬,向光荣与梦想的时代致敬。活动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寻找2亿分之一”成为东莞最鲜明的文化新标签,激起全国网友的广泛共鸣。

一个又一个鲜活的“2亿分之一”的故事,为“人为何而勤”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解答。

70后王哲,高考落榜后从老家河南到东莞打工,不甘心做一名普通工人,于是利用工作间隙,自学大学课本,一有时间就到东莞理工学院旁听,修完了大学课程,后来自己开了家小厂,小厂渐渐发展成大厂,如今成了小米的供应商。

“炒粉姐”唐应,每天开着直播,不间断炒上七八个小时的粉,最忙时一晚上要炒200份粉,因为“毕竟还有两个孩子要养,这才是最重要的”。

只有小学文化的温雄珍,从2000年开始在企石综合市场摆地摊,晚上兼职烧烤店店员。因为对文学的向往,不断自学读书写字,逐渐在诗坛上引发了关注。她说,“来莞这么多年,我早已融入了这座城市,当我获得些许成绩,尤其孩子考上北师大时,村民们不管认识不认识都由衷地祝福我,让我非常感动。”


节后返莞,坐上夜间疏运专线的市民(图源:东莞交通)

在东莞,有“顶硬上”的广东人,有“不服周”的湖北人,有“霸蛮”的湖南人,有“辣不怕”的江西人,有“雄起”的四川人,有“逢山开路”的贵州人,有精明的浙江人,有硬朗豪爽的东北人,还有敏锐的香港人,柔韧的台湾人,形形色色的“歪果仁”……

但无论来自哪里,带着怎样独特的地域精神,统统离不开一个“勤”字,勤于改革,勤于创新,勤于探索,勤于拼搏,勤于实干,勤于学习……

正是这种“以勤为先、锐意进取”的精神,汇聚起改天换地的力量,以全国0.03%的土地面积,生产出了占全球1/3的“潮玩”、1/4的手机、1/5的羊毛衫、1/10的运动鞋,积淀起“以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的雄厚基础,以2亿多人的小胜,积累起万亿城市的大胜。

工业城市的文化突围

如果说,工业搭起一座城市的骨架和脉络,文化则塑造一座城市的气质和灵魂。

文化源于群众创作的百花齐放,也离不开深谋远虑的顶层设计。从2001年提出“文化新城”建设,到2010年的“文化名城”建设,再到2020年建设“品质文化之都”,2022年全盘谋划“文化强市”建设,东莞在练就“世界工厂”内功同时,一直没忘记挖掘文化活水。

掀起文化强市建设风帆,东莞活力满满、热气腾腾。

文化之美丰富了城的色彩,文化之韵温润了人的情感,文化之力温暖了烟火四季,文化之光映照出气象万千。


2025年,BIGGER艺术书展再次落户东莞(摄影:陈锦富/影像莞)

富裕和幸福是有区别的,幸福包括物质的充裕,更需要精神的满足。

2024年,“·莞”等各类公共文化空间在城乡广泛覆盖,“10分钟健身圈”不断完善,让家门口的文化体验触手可及。书香东莞持续上新,文化馆“即点即送”服务模式广受欢迎,博物馆联盟、美术馆联盟、剧院联盟,带动全市升温“文博热”、流淌“艺术范”,不断满足市民美好生活新期待。

“进莞来”“烧鹅专线”“草莓音乐节”“东莞马拉松”等系列活动,绽放四季、精彩纷呈,浓浓的烟火气,带旺了消费市场,也律动了潮流东莞,为人产城融合发展增添了新的动能。


2024年10月,东莞举办“草莓音乐节”(图源:摩登天空)

2025年1月,东莞高规格召开旅游发展大会,提出将东莞建设成为城景交融、主客共享、近悦远来的“湾区潮流生活休闲集聚地”,并创新推出“湾区周末IN东莞”旅游品牌。

2025年春节假日期间,在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助推下,众多游客来莞过年、在莞团聚,市民游客出游热情持续高涨。假期8天,东莞全市合计接待游客总数522.6万人次,同比增长4%,实现旅游收入30.1亿元,同比增长9.4%,过夜游客平均停留2.4天,比2024年春节整体延长0.5天,均创下近年春节最好成绩,实现了一座工业城市的文旅突围。

在年岁流转的节点上,人们骤然发现,东莞不仅是一座产业之城,也是一座文化之城,遍地烟火人家。目见是繁花似锦、张灯结彩,耳听是曲韵婉转、锣鼓喧天,鼻闻是烟火芬芳、烧鹅飘香,肤触是春阳暖照、春风和煦。


2025年春节南社古村活动(图源:东莞文旅)

莞香花开,近悦远来。在数据的背后,我们看到了城市的文化纽带和文化凝聚,也看到了文化赋能产业向新的希望。

同时,作为制造业名城,东莞还尝试为中国乃至全球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一种文化的视角和思路,把“制造”与“美学”紧密结合,在全国首次提出“制造美学”概念。概念集设计之美、工艺之美、生产之美、产品之美、人文之美、理念之美于一体。

未来,“制造美学”将成为推动东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也将为中国乃至全球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东莞证明了工业是一种文明,亦是一种文化形态。这些流动的文化活水,将凝练成新的工业文明。

打造千万人口精神家园

最近,有位博主发视频吐槽春节回家不习惯,与留在家乡的人不管是消费观念还是价值观念都格格不入,进而感慨“真正的精神家园是给你学习成长,让一个普通人都能通过勤俭奋斗谋生的地方”,得到了不少网友的认同。

无独有偶。在乙巳蛇年立春当天,在东莞人社部门开展的铜仁招聘活动现场,一位应聘者听了工作人员关于学训工“一揽子”引育模式介绍后,激动地说,“这是我第一次在招聘会上看到如此新颖的招聘模式,被录用后不仅可以带薪学习、提升,考取技能证书后还能正式上岗转职为技工,感觉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制的机会一样。”身未至而心向往之。

如何包容天南海北,让异乡人变成一家人?东莞一直在努力。


东莞人社局在湖南省湘西州凤凰县廖家桥镇赶集日摆摊亮岗(图源:东莞就业人才服务)

2023年,“友善东莞”标识正式发布。这是东莞吹响建设文化强市号角以来,继全新升级“每天绽放新精彩”城市标识,书香东莞、博学东莞等文化品牌标识之后的又一重大文化品牌标识。

友善东莞是为了让千万人“心有所向”,在东莞感受到家的温暖;让千万人“心有所期”,让外来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最终让他们“心有所归”,吾心安处是故乡。

东莞深知,一座城市最大的友善,就是让城市里的每一个人得到充分的发展。

因为产业结构的原因,东莞非户籍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高达76%。林立的出租屋,是许多东莞打工人的栖身之所,更是安放了对美好家园希望的“吾心归处”。

2022年,东莞相继出台了企业员工文明共享计划和出租屋文明共享计划。围绕推动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的目标,聚焦广大非户籍常住人口的精神文明建设而创新打造的工作品牌,希望广大外来人口在工作生活中都能感受到这座友善之城的温情,更好地融入东莞、实现安居乐业。


道滘大岭丫村,环境舒适宜人

2024年冬至前一天,在坑美村榕树公园,工作人员、群众、基层治理员齐聚在榕树下,一起动手制作汤圆。大家在汤圆里放入了红枣,吃到红枣的幸运群众还领了小礼品一份。

“我来东坑很多年了,每到节假日的时候,都有这种暖心的活动,可以和大家一起过节,很温馨。”参与了这场出租屋文明共享计划系列活动的李女士说,以前过节时一个人在出租屋总觉得孤单,现在能够参加各式各样的活动,生活也慢慢变得热闹起来。

横沥镇石涌村在东莞首个推出外来工子女关爱计划,去年母亲节,社区举办花艺活动,孩子们在志愿者的指导下,精心设计了美丽花束送给妈妈。“通过举办活动,不但让社区里的亲子家庭一起庆祝母亲节,还可以引导大家共建美丽社区,一起为石涌村‘美丽庭院’建设出一份力。”


横沥镇石涌村举办母亲节活动(图源:文明东莞)

在两个文明共享计划的推进过程中,东莞评选“友善企业”,开设“文明共享”公益课堂,常态化深入社区、企业开展文明实践活动,让更多人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了解东莞的制造文化和本土文化,亲身感受友善东莞的工业文明和城乡文明。

东莞在全国首创“健康副厂长”工作模式:全市医务工作者主动走进企业,打通服务企业员工健康的“最后一公里”。


“健康副厂长”义诊进企业(图源:东坑发布)

此外,东莞还积极践行社会关爱热线,全方位织牢青少年心理健康防护网,创新开展“友善东莞友能量”品牌活动以及其它民生保障工作。

友善东莞对人健康、情感、发展的多重关注,让劳动者精神获得尊重,企业家精神得以弘扬,使得无数人圆梦、筑城的同时,不断丰富文化的多样,不断完善自我的价值认知,不断增加城市的活力,不断推进工业的演进。


通过“亿抹友能量”支持“东莞市心理健康社会普及行动”(图源:宜居石龙)

东莞连续多年位列中国重点城市包容度排行榜第一名,接连入选全国最佳人才发展生态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前十城市,足见东莞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是安居乐业的热土。

当时间与空间的横纵轴交汇,东莞对新工业文明的探索脚步,越来越清晰。

新工业文明,向上、向善、向新、向前

在东莞探索的“人-产-城-文”之前,世界上关于产业与城市更普遍的链路是“产-城-人”。

工业革命的逻辑是,产业的出现,催生了城市,带来人的集聚。在这个逻辑链路中“产-城-人”存在明显的先后与主次递减。

在中国,产-城-人是同构的,也是同步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改革开放的重要表征。但对于近14亿中国人而言,这同样是一段我们共同见证和参与的岁月。大时代的宏大叙事背后,是无数个体命运的巨变,而无数中国人向着未来充满激情的进发,也如涓滴入海汇聚成改革开放的时代巨浪。


市民在威远岛放生台观景(摄影:叶瑞和/影像莞)

改革开放47年,中国在加速推进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同时,也将“产-城-人”的逻辑理顺成“人-产-城”。

改革开放的路也不都是一帆风顺,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波及,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2017年国际局势的骤变……其实近几年,东莞经济还遭遇到不小的压力。但去年以来,东莞已经再度扬起了向上的势头。

东莞缘何穿越周期?答案是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始终不忘对人的关照。

那些奋斗与梦想,那些改变与创造,那些人与人、人与城的双向奔赴,让东莞这座“世界工厂”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人的健康、情感、发展被充分关注,人的创造力与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

这些创造力与主观能动性,让城市充满活力,并不断形成新的文化。情感的共情共鸣共进,成为推动“人-产-城-文”工业文明演进的关键要素,用文化这一源头活水,给工业文明注入更多可能。


音乐剧《东莞东》剧照

数十年栉风沐雨,东莞已成为世界工业文明版图上的璀璨明珠,见证了无数传奇。

如今,东莞依旧没有停止求索,正在努力推动文化强市建设,打造高质量的生活力,反哺高质量的生产力,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个人向上,产业向新,城市向善,文明向前,这是东莞向新工业文明探索交出的答卷,也是东莞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强大底气。

采写:南都记者 曾奕静 实习生 李慧欣 通讯员 莞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