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看到《繁花》番外。”这两天,经过大光明电影院的观众发现,影院户外广告已换上王家卫执导电影《花样年华》的海报。站在海报前、框入复古情调和上海沉醉夜色,影迷赞叹,“这是最有电影感的打卡地”


大光明电影院 赖鑫琳 摄

2月12日,这部首映于千禧年的电影推出“导演剪辑版”,并在上海大光明电影院首映,这是花样年华》“史上最长版本”。去年底,同是王家卫导演的热播剧《繁花》推出番外短片《好久不见》,片中正是以《花样年华》2000年的大光明影院首映礼为结尾,宝总与汪小姐在戏里的首映式中“重逢”。戏里戏外,这两部与上海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作品巧妙互文,被影迷称为“最强影视售后”,也成为上海这座电影之城的缩影。

特别版《花样年华》2月14日将正式上映,能否在上海创造新的文旅热点?



站在海报前、框入复古情调和上海沉醉夜色,影迷赞叹,“这是最有电影感的打卡地”。赖鑫琳摄

《花样年华》与上海有千丝万缕联系

2月12日微雨,大光明电影院门口挂上复古的红色横幅“《花样年华》电影首映礼”,前面有一行小字“25周年导演特别版4K”,字迹斑驳,配上影院25年来未曾改变的外立面和巨幅电影海报,有一种时光穿越的感觉。

影院大堂布置成醒目的红色,正如王家卫在电影里使用的标志性色调,红色的帷幔上投影着《花样年华》的片段,耳边响起电影中的经典插曲,氛围感十足。大光明电影院工作人员介绍,目前2月14日《花样年华》的上座率已达80%。此次首映活动礼特别做了复古布置,包括售票处的招牌、横幅等都特别仿照了1999年到2000年的状态布置,给观众带来独特的沉浸感和仪式感。


观众在影院等候 赖鑫琳 摄


穿着旗袍来打卡的观众 赖鑫琳 摄


穿着旗袍来打卡的观众 赖鑫琳 摄

不少观众特地穿了旗袍来观影,“80后”张小姐是第一次看《花样年华》。“我是梁朝伟的粉丝,以前没看过,但一直记得他‘有一张船票’的台词,也很好奇这次新增的内容。”张小姐穿了一件黑色的长袖旗袍,外面罩着白色仿皮草外套,“旗袍是以前在网上买的,今天终于有机会穿,出门前在家里打扮了好久。”她笑着表示,自己是一名护士,看完电影后还要去上夜班


观众穿旗袍观影 张熠 摄

电影《花样年华》以20世纪60年代的香港为背景,讲述了苏丽珍(张曼玉 饰)与周慕云(梁朝伟 饰)一段浪漫而隐秘的情感,将爱情中的暧昧、克制、拉扯用细腻的镜头语言呈现,被不少影迷奉为“本世纪最经典的爱情电影”。影片自2000年上映以来,横扫国内外各大电影节奖项,是王家卫获奖最多的一部作品,更被世界影评人认证为影史TOP5。

导演海量的素材拍摄方式,让众多影迷对“98分钟”背后的未知片段遐想不断。“王家卫藏了25年的镜头”也成为社交平台热点话题。

尽管已经看过多遍《花样年华》,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汤惟杰仍然第一时间购票,打算去影院一睹为快。“2000年影片在上海首映时,尚不算特别轰动。5年前《花样年华》4K修复版在上影节放映,我像许多影迷一样专门去影院观看。现在‘加长版’问世,自然要第一时间尝鲜,大家都很好奇王导新增的5分钟内容。”


大光明电影院售票处也做了复古设计 赖鑫琳 摄

《花样年华》与上海有着不小的渊源。它的灵感来自作家刘以鬯创作于1972年的长篇意识流小说《对倒》,小说以香港都市为背景,借鉴集邮中的“对倒”概念(一正一倒的双联邮票)展开叙事,描写两位素不相识的主人公淳于白与亚杏的平行故事线。结尾两人在同一个影院里看了同场电影,直到散场都不知道彼此存在,但在各自回家后,都做了一个与陌生人温存的梦。《花样年华》尽管没有直接改编《对倒》的情节,但在叙事策略、主题内核及美学形式上都有所借鉴,影片头尾的三段话也从《对倒》长篇版本中摘录,在电影结尾“特别鸣谢刘以鬯先生”。

小说里,淳于白是一位从上海到香港生活的中年男子,总是被现实的种种勾起对上海的回忆,而在《花样年华》中,张曼玉饰演的苏丽珍虽然没说过一句上海话台词,但房东孙太太用上海话跟她套近乎,“大家都是上海人”,道出了彼此的上海背景。



片尾特别鸣谢刘以鬯先生


电影中引用了小说《对倒》的内容

“在演员安排上,王家卫似乎也在刻意营造戏里戏外的联动互文。”汤惟杰说。电影一开场,环境声中,悠悠传出唱机中沪上评弹名角的《珍珠塔》选段,呼应了人物身份。饰演房东孙太太的老戏骨潘迪华,是由上海到香港发展的资深艺员,时隔多年后一次接受采访,她还清楚地记得当年住在善钟路,也就是现在的常熟路。房东家的老保姆“王妈”,不仅一口纯熟的老派沪语,也为雇主精心料理沪派饮食。“王妈”的饰演者钱似莺,不仅出生于上海,更是中国早期武打片女星。

潘迪华也出演了王家卫此前的重要影作《阿飞正传》,饰演“阿飞”旭仔(张国荣 饰)的养母,同样说一口地道的上海话。“在最后两分半钟,梁朝伟突然登场,数钞票,拿扑克,对着镜子梳头,有趣的是,这个在不少人看来略显突兀的结尾,十几年后成了一部当代小说的开头。”汤惟杰说。“独上阁楼,最好是在夜里。”在《繁花》的第一段,上海小说家金宇澄将这胶片上的两分半钟用数行文字描摹出来,这成了他与王家卫最初的连接。

当晚,胡歌、马伊琍、唐嫣、辛芷蕾、陈龙等《繁花》中的演员与作家金宇澄、编剧秦雯、影评人毛尖等也与观众一同观影、交流。

在大光明电影院,《繁花》与《花样年华》联动

日前发布的王家卫导演《花样年华》AI十问视频中,王家卫透露,影片最早的片名是《三个关于食物的故事》,60年代苏丽珍和周慕云的故事只是其中一段。他原本的构思是由电饭煲、方便面、便利店串联影片,因为这三个不同时代的伟大发明改变了男女关系,也解放了更多被时代局限的人。即将上映的史上最长版本,更接近王家卫最初构想。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版本只在影院上映,不会上线流媒体平台。

汤惟杰注意到,大光明电影院、和平影都都在上映首日推出20时46分的特别场次,这呼应了电影中的2046房间号,同时也是王家卫三部曲作品中下一部的名字。“这种设计能增强影院观影的仪式感。”记者发现,目前大光明19时19分、20时46分场均已满座,和平影都该场次同样售罄。

谈《花样年华》与上海的关联,离不开与黄河路仅一步之遥的大光明电影院。在《繁花》番外短片《好久不见》的结尾,《花样年华》在上海大光明影院首映,阿宝和汪小姐隔着影院的红色座椅目光相遇,看得不少观众泪眼婆娑。短片中首映礼的主持人由原大光明电影院总经理、资深电影人吴鹤沪本色出演。2000年《花样年华》上映时,影片在上海的新闻发布会及观众见面会的主持人就由他担任。


王家卫与AI对谈视频封面


电影《花样年华》导演特别版“25年的秘密”版海报


电影《花样年华》导演特别版“25年的秘密”版海报

“当时王家卫导演来上海,是我去机场接的,也从那时开始和他熟悉,成为朋友。”吴鹤沪回忆,去年10月的一个晚上,他陪着王家卫在大光明电影院上下走了一圈,导演详细询问了他2000年时的影院环境、地面颜色,演员登场时的情形,包括服务员的衣服式样等细节,“我问他,你向我了解得这么细,是不是要在大光明拍些东西?他马上笑了说,《繁花》拍过黄河路,也要拍拍大光明。你也来客串几个镜头。”

当时,吴鹤沪还不知道王家卫最终会把这一切与此次加长版《花样年华》关联在一起。得知影片上映消息,他佩服导演的独特构思,“大光明是上海电影历史中不可回避的文化符号,在行业中有着标杆性的地位。而且,它离黄河路很近,通过短片让《花样年华》和《繁花》有机结合起来,在首映礼上请来《繁花》演员、编剧、原著作者与观众互动,也能产生更多与电影相关的话题。我时隔25年再主持一次加长版的首映礼,也很想听听大家的反响。”

吴鹤沪介绍,其实从1994年第一部进口大片《亡命天涯》放映开始,观众喜好就逐渐向国际商业大片靠拢。王家卫导演的作品重文艺性,受众面受到一定影响。2000年《花样年华》在票房上尽管难以与国际大片媲美,但关注度颇高,在上海的首映活动还特别做了加场。

“我们的票房统计系统2002年才建立起来。过去是打电话给一家家影院,将每部电影的票数用铅笔写下来,在晚上加出总和,反馈给电影公司。那时候票价也不高,数字和当下没有可比性。”吴鹤沪表示,如今很难用数字去衡量《花样年华》是否“卖座”,但它带来的深度思考延续至今。此次上映的特别版打出“何止98分钟,何止60年代”的文案,加入2000年的故事,有望吸引当时的观众与现在的观众一同走入影院。

创新“影视售后”模式

很多年轻观众将《繁花》番外及《花样年华》上映称作“最强影视售后”,为导演在新增内容中给剧中CP“撒糖”、为结局圆上遗憾而欢呼。在汤惟杰看来,这充分说明,王家卫是一位出色的电影艺术家,也是一位有眼光的电影经营家,在IP激活焕新上有他独特的思考。比如,他在《繁花》的影视IP开发上就有着多维思考,剧作的热播带动了周边衍生品和文旅消费。

“《花样年华》和《繁花》的联动,实际上创新了‘影视售后’的模式,增进了大家对于经典影视内容和当下流行影视内容的联结。过去,影视售后大多基于剧中人物的关系延伸、文创的衍生,或者是影视产业的深入开发;王家卫通过自有的经典IP进行创新联动,表现形式更加新颖,而越新颖,越容易吸引大家参与。”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视听传播系副主任何天平看来,经典IP和当下IP的联结以情感作为纽带,“能够增益影视售后的效能”。

类似《花样年华》这种IP焕新方式也不是第一次,此前王家卫执导的《东邪西毒》就推出过修复和重新剪辑的终极版。汤惟杰认为,此次《花样年华》特别版上映,可以看作是电影人王家卫在新的感知/审美格局中保持电影活力的实践案例。此次放映选择“仅限影院”、拒绝流媒体的方式,也体现出他对影院观影的特有乐趣的某种坚持。“无论是创作还是发行放映端,当下电影受到的挑战正越来越多。面对年轻观众流失问题,我们不能一边埋怨,一边仍然沿着既有思路做电影,王导选择的姿态是‘有所为’。无论是流行的影视售后策略,还是AI、短视频宣发,都是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走入影院,跟其他文娱方式、休闲方式‘争抢’他们的时间,这对于延续电影生命力非常重要。”

特别版《花样年华》能否延续《繁花》效应,带来上海新的文旅热?吴鹤沪认为,《繁花》讲述当下不少观众亲身经历过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涉及的话题更多,《花样年华》涉及的年代较早,更多是吸引影迷和文艺片受众,“它对城市文化的影响难以像《繁花》那么广,但会更深。”


《花样年华》

“《繁花》小说问世后,很多导演都表达了改编意愿,但最终王家卫获得了作者首肯。他最终通过《繁花》的改编来讲述自己心目中的上海。”汤惟杰觉得,由《对倒》到《花样年华》再到《繁花》,如今又回到《花样年华》,王家卫电影与上海这座电影之城形成了一个奇妙的循环。而更年轻一代导演的影作《好东西》的反响,无形中催动了新一轮影像符号与城市文旅的互动,也激发了今年本土沪语电影《菜肉馄饨》等作品的创作。在这些带有海派文化基因的影视作品带动下,有望推动更多有浓厚上海风貌、上海题材乃至上海气派的新作品出现。

“大光明电影院既是一个城市里具体的处所,也是一个关键的文化空间。把这一实体空间和文化空间、文化记忆相连接,它所能释放出来的艺术想象力、文化想象力是值得期待的。”何天平认为,这也是影视文旅双向赋能的一个举措,“过去两三年,在影视文旅的产业化、模式化的探索中,已经有过试水。王家卫以他的经典作品做联动,又很大地增进了跟观众的情感连接,或许能够在文旅赋能上释放出更大的想象空间。”


《花样年华》

作为一部小众文艺电影,也许对《花样年华》新版复映不能期许太高票房,但能让那些年轻人,尤其是吸引2000年后出生的一代人走入影院,在大银幕上再次见证当年影史经典的“花样年华”,是影片上映更为重要的意义。





首映现场 赖鑫琳摄

上观新闻·解放日报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钟菡 张熠

微信编辑:安通

校对:cp

◢ 猜你喜欢↓↓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