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品读》2025年第2期内容
十字路口等红灯,突然传来“咚咚咚”有节奏的木棍敲击地面的声音,寻声扭头,看到一位盲人老大爷拄着拐杖走过来。他似乎没有意识到路口的信号灯还没变绿,径直往前走时被人及时拦在了安全线内。
忽听身旁的那位宝妈低声而严厉地对孩子说:“赶紧把手机收起来,等把眼睛看瞎了,闯红灯了都不知道!”接着,她又说了一堆因眼盲而给生活带来的诸多不便,最后总结——“你天天盯着手机看,眼睛一定会瞎。”在妈妈言之凿凿的“恐吓教育”中,小男孩乖乖收起手机,怯怯的眼神不停瞟向那位盲人老爷爷。
那一幕让我觉得眼熟——曾几何时,我也是这样教育自己孩子的。孩子没有好好吃饭,我有模有样地威胁“你永远都长不高了”。担心孩子在公园里跑来跑去,我吓唬她“人贩子最爱骗走你这样的小孩”。孩子坐姿不端正,我会说“你这样把脊柱弄弯一辈子都直不过来”……总之,当孩子做了让我看来不对的事情,便用这种极端的后果进行“警示”,试图达到阻止或纠正孩子不当行为的目的。
这种“极端后果说”确实对孩子起过一定的作用,但也给孩子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伤害。一个安静的清晨,睡在我身边的女儿突然在梦中哭喊起来:“救命啊——”同时扭动着身体胡乱扑腾。我一个激灵坐起来,猜她是做了噩梦,赶紧拍拍她的身体安抚,“乖,别怕,妈妈在这儿呢。”女儿清醒过来,哭着扑到我怀里,恳求道,“妈妈,你以后能不说可怕的话吓我了吗?我梦到自己掉湖里了,还有条大鱼咬住我的腿往下面拖,我拼命挣扎也逃脱不了,快要被淹死了……”常言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想起了头一天傍晚带她去湖边玩儿,担心她会下到水里,就吓唬她说若是淹着的话命都没了。为了加强教育效果,当时我还从手机上找了几条儿童溺水的新闻给她看……搂着在怀里哭泣的女儿,我才意识到这样的教育方式有点极端,以至于吓到了孩子。
反思后发现,现实中有很多家长都喜欢采用“极端后果说”。与其说是为了警示孩子,不如说是家长自己的过度担忧,或者是焦虑、恐慌的心理在作祟,联想到了最坏的后果,并不是孩子的问题真有多么严重。而总是事事恐慌的家长,却没意识到这种情绪也会感染孩子,使其形成悲观的思维模式,还有可能留下心理阴影。后来我开始注意自己的言行,尽量不再假设出极端后果去吓唬孩子,并且少用“一辈子”“永远”“绝对”等字眼。遇到需要提醒的情况,直接告诉孩子更恰当的做法,引导她主动做出改变。
事实上家长自己也知道,一个瞬间的、偶然的事件,真能产生极端后果的概率微乎其微。卡耐基曾说:你所担心的事情,在概率因素上考虑,99%都不会发生。所以,在对待孩子的事情上,我们还是把心放得宽一些,温柔、体贴一些,少用极端字眼吓孩子吧。
作者:美美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