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区元宵节活动 图片来源:成都市新都区提供
元宵的月光漫过桂湖的碧波,五封跨越山河的手写信正悄然抵达成都新都区。
墨迹里升腾的不仅是游子的眷恋,更是一个城市的“开麦”宣言——当奋斗者与故乡同时打开心扉,那些深埋于时光里的惦念,那些蓬勃于土地上的生长,都在此刻化作最动人的和弦。
“十八离乡五七归,新都旧貌尽芳菲。桂湖饮罢升庵酒,又见杨公伴月辉。”人生轨迹跨越大半个中国的程海峰,正在回顾返乡之旅发生的点点滴滴,他不断翻看两张跨越半个世纪的照片:1974年的黑白影像里,少年与父母在升庵祠前拘谨站立;2025年的彩色照片中,他戴着黑色墨镜,身着潮流服饰,站在修葺一新的升庵祠前,旧貌换新颜,满目芳菲。从黑白到彩色,从青涩到成熟,这两张照片不仅记录了他个人的成长与变迁,也见证了家乡新都的岁月流转与蜕变。
这种时空折叠的魔幻感,恰是新都游子最深刻的“开麦”体验。杨苹的信笺还带着湖南的湿润气息,这位00后大学生用18岁的眼睛重新丈量故乡。返乡之旅中,她在尖锋滑雪场的旱雪毯上完成了人生首次滑雪体验,他在信中感叹“生活十八年不识家乡真面目”时,她触摸到的正是新都独有的城市特质——这里既有桂湖书院的书卷气,又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创新活力。
“离开的脚步虽远,心却永远留在你温厚的泥土里。你教会我踏实与坚韧,让我在漂泊时仍有扎根的底气。无论走到哪里,你都是我回望的灯塔,是血液里流淌的乡音。”不善言辞的杜海洋,写下了对家乡最深切的思念。他在施工现场见证过无数城市变迁,但唯有新都的迭代让他感觉“像桂树的年轮,既在生长又始终完整”。
“返乡方知新都变。三河村绿茵场上跃动的身影,尖锋旱雪谷爱凌训练过的‘金针菇’赛道,超线公园2.4公里流动的城市美学,还有微网优联投产一年半创下30亿产值的傲人成绩单——脚踏实地的蜕变告诉我:新都的日新月异不是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未来。这片土地之上,正迸发出让人骄傲的生产力。”这是返乡人风车车的由衷感慨,也是他对家乡变化的深刻见证。
对杨瑞来说,在新都过年就一个字:“稳”。走在那些有着明确历史记忆的老街长巷,看着那些步履不停的父老乡亲,恨不能将新都的每一个角落拍进自己的手机相册。“2025年,祝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祝我们美丽的新都给每一位生长于此的朋友持续输出稳稳的幸福。”
年已过完,五位游子已然启程。他们的行囊里装着新都特产的姜糖与飞机模型,手机相册存着元宵灯会的热闹影像。“新都永远是我的家乡,我的根。”这声呼唤穿过桂湖的月色,漫过沸腾的产业园区,在游子的心间激起回响。
此刻的新都,既是杜海洋们回望的灯塔,也是杨苹们奔赴的星辰;既是程海峰折叠乡愁的月光宝盒,也是杨瑞剪辑未来的蒙太奇舞台。当“智能制造先行区”的齿轮与“天府粮仓精品区”的稻穗共同转动,这座城市的“全开麦”模式已全面启动。
今夜,属于新都的元宵明月,正为每个奋斗者亮起归航的灯。
文/钟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