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山寮村,海口西海岸最后一个百年渔村。2025年元宵节,村口单日实时客流量统计监测超万人。

寮,本意为简陋的茅舍。渔村走红之后,这里似乎成为更多人的远方,有海浪、沙滩以及满载渔获的老船长。

辞去海口高薪工作,一年半以前,重庆巫山姑娘夏至第一次来到荣山寮。她来时,火山石建造的民居老屋、坑洼的石子路拼凑出小渔村最原始的面貌。

大山长出的姑娘想变成追海的人,她当即决定留下来。

留下的理由

留下的理由在一开始足够简单。椰林树影、细软沙滩和绝美夕阳组成了都市钢铁森林之外的慢生活。

落日如熔金般倾泻,如今的荣山寮村早已以“观海圣地”而闻名。但时间回到2023年8月,偶然的一次驱车前往,夏至才意外瞥见了这一片少有人知的惊艳“橘子海”。


荣山寮的“橘子海”。受访者供图

在海口打拼12年,33岁的夏至曾是当地头部地产公司的精英销售,后负责品牌宣传与客户运营。伴随百万高薪一同收获的,还有脊柱炎和一天不足4小时的睡眠。

辞职来这里,开个店。这似乎又绕回了一个关于“旷野”和“轨道”的老套故事:相对的财富自由后,打拼的“卷王”开始离职追寻舒适的生活真谛?

老旧灰暗的黎族民居、下雨就赠予一脚泥的土路,中年妇女在海边席地而坐,正佝偻着缝补渔网。区别于世人想象中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当渔获的腥气扑鼻而来,夏至非常清楚:这或许才是荣山寮村最真实的味道。

位于海口西海岸的最西端,荣山寮村属于金沙湾片区。荒凉的盐碱沙地被出海捕鱼的渔民用于存放渔网渔具。百年风霜后,荣山寮村从无到有,落地生根。2.07平方公里的小渔村总人口1500人,渔业人口足有1300人。


夏至本人。受访者供图

“这个村子其实很小,从村口走到村尾,最多走半小时;但它又很大,因为当地有些村民走了一辈子,都没有走出去。”让夏至下定决心留下的除了风景,还有笑眯眯递来食物的阿婆以及她的那句话。

“阿婆告诉我,她这辈子连海口市中心都没有去过。”夏至心里一酸,“虽然海口不是我的家乡,但这里承载了我最宝贵的奋斗时光。”她很希望能为这个地方做点什么,“尽我所能,哪怕能改变的只有一点点。”

海边的小店

风风火火,说干就干的行动力,夏至身上有很明显的“家乡性格”。当年,她从重庆师范大学毕业后拒绝了安稳的“铁饭碗”——她本已顺利入职重庆清华中学,成为了一名体育老师。“我的父母辈很多都是教师,从他们身上,我似乎能一眼望到自己未来的人生。”夏至告诉自己,这个年纪,就该走远一点。“我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姑娘,从小向往海。”

海南就是夏至21岁时能去的离海最近的地方。


店铺改造装修前。受访者供图

30岁时,她决定辞职来到荣山寮。这位重庆妹儿当时只给曾经的大学同学,如今的丈夫简单说了想法,二人便一拍即合从村民手上租下了房屋,定下了店铺业态——咖啡买手生活体验店,并寻找到了个6个志同道合的合伙人。

店铺的装修历经近4个月,耗费180万元,从无到有夏至可以说全程参与其中。从当初的荒草丛生、墙壁斑驳到如今“超出片”的融合体验店,合伙人们把心血汇聚成了一个名字:草台班子的不艺术商店。

“我们的合伙人中有记者,有大学教授,但没有一个人之前从事过相关行业,所以叫‘草台班子’。”一杯暖手咖啡,一首小野丽莎的歌,暖黄光线下,是随处可见的绿植与花。夏至常说它是一个小店,但实则小店不小,室内两百余平方米,室外超1000平方米,出门即可看海。


改造后店铺外景。受访者供图

2023年底,海南环岛旅游公路海口段通车,荣山寮的631米沿海道路也和入村主路一起完成了“白改黑”,新建了沥青混凝土路面。道路的通达让荣山寮渐渐为人所知,而店铺所在的沿海公路一侧,吸引了更多游客与“新村民”的涌入。

夏至敏锐地发现,这条路上民宿、餐厅如雨后春笋般开业,但始终缺少一个打发时间和增加本土记忆点的地方。“这就是大家敲定体验店业态的原因。荣山寮没有太多的东西能被游客记住与带走。”

“把海口打包带走”成为了店铺包装袋上的宣传语。看似与古朴渔村有些格格不入的潮流买手店,但若细细品味,就能感受时光慢下来的温柔。e人(网络用语,指性格外向的人)能在这里自得落座弹钢琴,i人(网络用语,指性格内向的人)可以自行找个角落看一本书,品尝一顿下午茶,再带走一点独特的伴手礼。


夏至店内可供游客挑选的创意艺术品。受访者供图

准备伴手礼当然不会忘了开店的初衷,它告别了普通景区模式陈旧的“老三样”。“我们用景德镇的土和荣山寮当地的土混合,1200摄氏度的窑温烧制了‘混泥’系列的摆件,这是正儿八经的‘土特产’。”夏至向我们展示了许多形态各异又活泼有趣的原创商品。“黎族本地的文化图腾符号烧制成了色彩多样的项链。这是‘爱情鸟’的符号,穿搭实用性很高,很受游客喜欢。”

“买手商品中,不乏当地村民的寄卖物品,如银饰耳环,也有外地艺术家作品的寄售。重庆籍当代艺术家惠唯老师创作的‘小红帽’摆件在店内就拥有一席之地。游客说,这些是很有‘幸福感’的小东西。”夏至津津乐道地分享着小店的成长历程,“利润点定得很低,主要是想向更多人宣传荣山寮和海口当地的特色文化。同时,我也想用一个个奇思妙想的艺术品,让当地的村民看看外面的世界。”


包含黎族当地特色文化的饰品。受访者供图

卡皮小姐(化名)是在外务工的荣山寮本地人,春节是她归家的固定节点。这次回来,她意外地发现了家乡大变样。沿着记忆中沿海公路前行,她把拍立得最后一张胶片贡献给了夏至的店。她给夏至留言:“谢谢你们,让我从小长大的村庄,变成了这么多人向往的地方。”

渔村的日常

在夏至身上,如今你很难看到一种外来者的局促,在城市不值一提的生活技能在当初帮她迅速融入的渔村的小社会。

当双方的善意都被摊开,建立人际关系远比想象的简单。或许是帮村民阿姐随手拍摄的美照,或许是一些村民刷脸卡就能免费喝到的咖啡。


店铺一角。受访者供图

“我们店铺装修时,很多村民来搭把手,不要钱。当时我们没有时间准备晚餐,街坊四邻还拿来了烤红薯、炸油条‘投喂’。这是一个人情味很浓的地方。”给夏至他们的致谢信,是文化不高的村民找人代写的。信是代写的,但心意不是。致谢信文辞恳切,主旨只有一个:谢谢你们为我们家乡带来的改变。

关系相熟的村民,甚至隔壁商户都拥有夏至店铺内特意定制的“工牌”。“工牌”拥有者,90后的“三哥”是荣山寮本地人。闲时,他爱来店里坐坐,顺手端个盘子帮个忙,有时会带上弟弟一起。

新业态为渔村增添了太多新气象。远道而来的年轻人为这个小渔村注入了新鲜血液,他们带来了书屋、餐吧、民宿与水上运动。小渔村的淳朴自然,是当初吸引商家入驻的吸铁石,如今也同样吸引着市民游客。村道干净、小院古朴,充满时尚气息的咖啡馆和酒吧与倚靠墙角的破旧渔船也像老友,融合已久。

今年春节,夏至向友邻商户赠送了她毛笔手写的福字以及烘焙的促眠沉香茶叶,为村民们送去了牛奶和水果的同时,也收到了大家的回礼:围炉煮茶的茶包,还有旺旺大礼包。

夏至有些遗憾地看着店铺空旷的门口。这个位置曾有棵四十多年树龄的榕树,去年10月台风过境,树被连根掀倒。在老一辈村民的记忆里,得知出海渔船即将驳岸,渔民的家人会早早地在这棵树下等待亲人归来。

“原来是这棵树,它是等待的老地方,现在是这个店。期盼来过荣山寮的朋友,老地方见!”

上游新闻记者 冯飞 周荞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