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可(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哪吒之魔童闹海》可能还没看,但影片人物的表情包和台词梗已经烂熟于心。
01
“梗文化”破圈新闻界?
“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算!”
炸裂的台词,配上哪吒的烟熏妆表情包,电影上映后,关于影片内容的网络热梗已经刷到“工伤”——明明没看过电影,却被迫记住了不少梗。
这背后,是“梗文化”对传播逻辑的彻底颠覆:它为影片开辟了传统宣发之外的第二阵地,用户的自发“二创”正推动内容跨越式裂变。
某种程度上,梗文化是一种社交货币。用户转发梗,不是为了传递信息,而是为了表达态度、融入圈层。
新闻传播想达到破圈的效果,学会“玩梗”也是一种新思路——把硬核内容变成社交场景中的“接头暗号”,有时会给新闻的传播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用流行梗包装严肃新闻的方式,既保留了内容的深度,又降低了阅读门槛,更容易引发读者关注和讨论。
02
用户成为“新闻合伙人
表情包作为“玩梗”的主战场,在信息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它通过简洁、直观的视觉符号,将复杂的政策、数据等内容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情绪表达,帮助受众快速抓住新闻的核心要点。
“深圳卫健委”一直被网友拜为表情包使用界的神,无论发布的新闻内容抽象还是严肃,小编总能用轻松的表达方式降低读者理解门槛,同时增加了新闻的趣味性和传播力。
二创内容则让用户成为“新闻合伙人”。这种互动不仅扩大了传播范围,还增强了用户的参与感,让新闻从单向传播变成了双向共创。
去年8月,北京、河北等地遭遇特大暴雨灾害,央视新闻推出的一则只有6分钟的微纪录片《爱,在落坡岭》,收获了极高的热度和流量,这则纪录片具有“新闻众筹用户共创”的特征。
《爱,在落坡岭》以亲历者口述、实时记录的画面,还原了因强降雨被迫滞留北京门头沟落坡岭火车站的K396次列车,从被困到脱险的全过程。
它不仅由专业团队制作,还融入了普通用户的参与和贡献。这种模式丰富了内容来源,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认同感,是新闻众筹与用户共创模式的成功案例。
03
玩梗是艺术
梗文化虽香,但翻车案例也不少。有媒体用“摆烂”形容经济数据,被批“娱乐至死”;有机构盗用网友二创内容,引发版权争议……这提醒新闻人:玩梗是技术,更是艺术。
首先,情绪共鸣比硬蹭热点更重要。生硬地蹭热点,虽可能一时吸引眼球,却易因与受众情感脱节而引发公众反感。
其次,版权意识不能丢。对网友的二创内容,新闻机构应注明来源或发起“征稿活动”,避免侵权纠纷。
最后,用户思维是关键,梗要适配平台调性。如《央视新闻》的“主播说联播”系列,用年轻人熟悉的语言和表情包解读时政新闻,成功圈粉百万。这种“对症下药”的传播策略,让新闻内容更接地气,也更容易被用户接受。
未来的新闻战场,或许会变成“梗的Battle”:用户不是看客,而是玩梗的“自来水”;流量不在标题,而藏在网友的二次创作里。
校对 | 李立军
主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