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七月,这个曾经风头一时无两的流量女星,在娱乐圈的表现曾让无数人期待与羡慕。
然而,2023年起,她的出镜率突然暴跌,社交账号也陷入了沉寂。
这个原本在年轻观众心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流量女神”,究竟发生了什么?
为何一度炙手可热的她,突然被打入了娱乐圈的冷宫?
01
从“央视宠儿”到“冷门频道钉子户”:资源降级的残酷真相
2019年,李七月凭借《全国农民春晚》的温婉台风和《中国诗词大会》的知性气质崭露头角。
彼时她的微博评论区满是“董卿接班人”的呼声。
然而到了2023年,她的主战场却只剩农业频道的《我爱发明》《大地讲堂》——这两个节目在央视内部的定位,相当于“黄金档”与“深夜档”的天壤之别。
“农业频道”四个字,成了李七月职业生涯的分水岭。
央视的频道资源分配向来遵循“金字塔法则”:新闻频道稳居塔尖,综艺频道次之,农业、科教等频道则常年处于流量洼地。
当李七月被“发配”至此,她的曝光度注定断崖式下跌。有内部人士透露:“农业频道的广告收入不到新闻频道的1/10,主持人的商业价值自然被‘砍半’。”
更戏剧性的是,与她同期出道的邹韵、王嘉宁等人,早已在《新闻联播》《经典咏流传》等王牌节目站稳脚跟。
同台不同命,李七月的处境完美诠释了什么叫“选择大于努力”。
02
流量时代的“牺牲品”:当情怀干不过算法
李七月不是没有挣扎过。
2021年,她跨界参加《跨界歌王》,试图撕掉“农业频道主持人”的标签。
然而这条转型之路却走得异常艰难——节目播出后,她的微博粉丝仅增长3万,而同期参与综艺的新生代偶像涨粉量普遍破百万。
这暴露出一个血淋淋的现实: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传统主持人的“专业素养”正在被算法边缘化。
年轻人更愿意在抖音看网红跳女团舞,而不是守着电视听主持人念稿。
李七月精心准备的诗词解析视频播放量不足10万,而某流量明星的宠物狗吃播却能轻松破亿。
央视并非没有尝试变革。
2022年,新闻频道推出“主播说联播”短视频栏目,康辉、撒贝宁等人用网络热梗解读时政新闻,播放量屡创新高。
但李七月所在的农业频道,既没有流量扶持,又缺乏创新机制,最终成了这场媒体革命的“掉队者”。
03
冷宫之外:一场蓄谋已久的行业地震
李七月的遭遇绝非个案。
数据显示,2022年央视主持人离职率同比上涨27%,其中农业、科教频道占比超六成。
与此同时,抖音“百万粉”主持人数量激增3倍,前央视记者邹德江凭借直播带货年入过亿。
这场人才迁徙的背后,是传统媒体话语权的瓦解。
当00后观众更熟悉李佳琦而非李瑞英,当品牌方把80%的预算投向小红书KOL,央视的光环正在加速褪色。
就连董卿也难逃此劫——她主持的《朗读者》第三季招商额同比暴跌40%,制作团队不得不引入短视频平台联合出品。
04
我们到底在惋惜什么?
有网友愤慨:“李七月做错了什么?她不过是守住了主持人的本分!”
但这句话恰恰点破了行业的畸形现状:当“本分”成了贬义词,当“专业”输给“流量”,这场淘汰赛早已注定残酷。
李七月的“消失”,本质上是一场新旧媒体的价值观对撞。
央视需要流量续命,却放不下身段拥抱变革;主持人渴望专业尊严,又不得不向算法低头。
在这场没有赢家的博弈中,李七月成了那个被夹在中间的“代价”。
05
冷宫之外,或有新生
值得玩味的是,有粉丝在河北某农业博览会上偶遇李七月。
当被问及是否后悔选择农业频道时,她笑了笑:“如果所有人都去追光,谁来点亮那些被遗忘的角落?”
或许,这个“消失”在热搜榜上的主持人,正在另一个维度书写自己的答案。
毕竟,流量会褪色,庄稼却年年生长——这才是最真实的“大地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