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军队在库尔斯克战区发起的大规模进攻行动陷入困境。经过两周激烈交战,乌军损失惨重,指挥系统遭受打击。

乌军调集约2万人的兵力,主要由精锐机械化步兵营和特种作战分队组成,部署150余辆以T-64改进型和T-72改进型为主的坦克,配备美制M777榴弹炮和法制凯撒自行火炮,还在战区大规模部署土耳其产TB-2无人机和波兰产WB公司的战术无人机编队。

面对乌军的进攻态势,俄军在库尔斯克地区构建一套纵深防御体系。前沿阵地部署的1.5万名常备军采用弹性防御战术,辅以5000余名预备役人员构成机动支援力量。俄军不仅部署200余辆经过现代化改造的T-80和T-90系列主战坦克,还在实战中大规模使用新型2S35"联盟-SV"自行火炮系统。

俄军部署的S-400防空导弹系统与"铠甲-S1"近程防空系统形成多层次的防空网络。俄军还建立由50多架包括"猎户座"和"海鸥"在内的多型无人机组成的立体监视网络,执行侦察任务,为精确打击提供实时目标数据。

乌军采取的多点突破战术在开始阶段就遭遇挫折。首轮突击中,超过20辆主战坦克在俄军布设的新型混合地雷阵地前被摧毁或损坏。工兵排雷行动在俄军火力覆盖下举步维艰,三天时间造成200多名工兵伤亡。

俄军运用电子战装备干扰乌军的通信系统,导致多个战斗群之间协同作战能力受损。俄军2S35"联盟-SV"自行火炮部队凭借火控性能,一轮齐射摧毁包括10辆主战坦克和30余辆装甲运输车在内的乌军装甲集群。

俄军装甲部队抓住战机,采取包抄战术,切断乌军多个战斗群之间的联系。俄军在48小时内推进5至10公里,收复卡缅卡、别列斯托沃耶等多处战略要地。

战事进入第二周后,局势急转直下。在乌军发起第10轮进攻时,俄军通过情报分析,锁定位于前线指挥部的确切位置。随后,一个编队的苏-34战斗轰炸机携带高精度武器,对该指挥部实施打击,造成包括第128机械化步兵旅旅长在内的3名旅长、8名营长等11名高级军官阵亡。

失去高层指挥后,乌军战场行动陷入混乱,多个战斗群之间无法进行有效通信,还频繁出现误判情况。一个装甲营因导航系统受到干扰,误入己方布设的雷区,造成损失。乌军日均伤亡人数急剧攀升,部分地区出现士兵集体放弃抵抗的情况。

这场持续两周的战役以俄军的胜利告终。俄军守住库尔斯克地区的防线,还缴获西方提供的武器装备。这场战役的结果将影响整个战区的军事态势,迫使乌克兰方面不得不重新评估其进攻战略。

这场战役也为现代战争中的防御作战提供经验。在电子战、无人机运用以及精确打击等领域,展现出信息化战争的特点。俄军已开始总结此次战役的经验教训,并着手调整相关作战理论和训练方案。

这场战役暴露出西方武器装备在实战中的局限性,同时也凸显出现代战争中指挥系统的脆弱性。如何提升部队的综合作战能力,特别是在电子战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将成为各国军队面临的课题。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