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云:
“大智者必谦和,大善者必宽容。”
真正厉害的人,一定是包容的,宽容的,大度的。
就好像那些有智慧的人,在生活当中,在为人处事上必然谦虚和气,也如同那些有善心的人,待人势必宽容和善。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中讲:
“上士闻道,劝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认知高的人,做人做事,不走极端,不会让自己掉进穷途末路当中,而是能够拿出自己的格局,包容,看淡一切。
如此,拿出自己做人的修养,以及看待事情的智慧,真正把这一生过好。
容言
与人相处,避免不了交流。
关于交流,其实是个人能力的,也是个人智慧的表现。
那些懂得管住自己嘴巴,在说话之前,懂得先学会聆听的人,势必是有涵养,眼界,格局的。
这些人能够做到一边听取他人的意见,顾全大局,一边能够容言,不计较,不纠缠,更不会争长道短。
如此,别人会觉得跟自己相处得舒服,自己也觉得舒服。
如果一个人总是心胸狭隘,太过小气,别人的三言两语,不管好坏,都容易把自己的罪的时候。
那么其实这类的人,是很难成长自己,当然,也不可能会有优秀的人靠近自己。
《道德经·第八章》中讲: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真正有远见,有格局的人,就像水一样灵活,也像水一样包容。
滋养万物,包容万物,成全万物。
如此,足够低调,包容,从来不会让自己高高在上,自以为是。
很多时候,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果一个人在言语上不够包容,那也就意味着他在事情上,做不到足够成功。
如同《资治通鉴》中讲: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说白了,别人的话,不管好坏,都只是一种参考,甚至是一种信息的快速来源。
如果自己不懂得包容,什么话也不听,就相当于掐断了一些必要的信息的来源。
最终,自己信息堵塞,自然自己也会慢慢变得更加固执,浅薄。
容事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中讲: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的确,大海之所以能够汇聚百川,是因为自身有着无限的容量。
做人也应该这样,如果拥有了一种无私的包容,那么你就会慢慢发现,无论在生活当中遇到什么样的事,什么样的人,自己都能够带上一种见怪不怪的心态对待。
而且,你也完全能够做到无受其中的影响,反而能够做到一滴墨水掉进大海一样,完全稀释,无影无踪。
如果一个人的心胸狭隘,那他是很难有容事的宽怀,在小事情上,也会斤斤计较,甚至是大动干戈。
生活的一切事情,其实都是存在即合理,如果自己非要纠结,非要纠缠,到最后也非要计较的话。
那么,最终受到伤害的,不光是对方,你也逃避不了。
丰子恺有言: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就小了。”
其实人心都是相互的,你如果在一些小事情上让人过不去,非要找人麻烦,非要刁难别人,非要让人不痛快的话。
那么早晚有一天,对方也会想尽办法,或者顺藤摸瓜让你也会被各种各样的麻烦和问题找上门。
人活于世,真正能够容事的人,才能够赢得别人对你的尊重和认可。
然后,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刻薄,少一点计较,对待事情足够理解和宽容了,那么你的生活也就慢慢变得豁然开朗了。
容人
人活着不过两件事,一件是关我屁事,一件是关你屁事。
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事,其实都是要让自己学会看淡,放下的。
也就是说,真没必要太纠结,太在乎一些事,一些人。
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都有自己的人生,甚至可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题和难处。
所以,多一点理解和包容,不要让别人过不去,给别人台阶下,给对方后路走。
其实,到头来,就是给自己留后路。
《庄子·庚桑楚》中说:
“不能容人者无亲,无亲者尽人。”
不能做到容纳他人的人,谁也不会跟他亲近,最终自己也不会有什么朋友,甚至连亲戚都会远离自己。
到最后,只会把自己的人生道路越走越窄,把自己的生活过得越来越难。
其实,对别人宽容,多一些理解,就是对自己包容,给自己的余生多一点阳光和温暖。
所以,容言,容事,容人,才能避免灾祸,受人尊重,把路走宽,平步青云,真正可以让自己的人生道路,越来越平坦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