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李茂佳

2月12日,在重庆举行的建设“六区一高地”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六场)上,重庆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长江十年禁渔以来,重庆统筹推进禁捕退捕和水生生物保护工作,长江干流监测的鱼类较禁捕前增加47种,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鲤等珍稀鱼类出现频率增加。


新闻发布会现场。

“下一步,在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行动中,我们将进一步强化上游担当,健全长江十年禁渔长效工作机制,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切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重庆市委农业农村工委委员、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秦大海表示。


长江鲟现身三峡库区支流汤溪河。资料图

具体来说,重庆将围绕四个方面展开工作:

首先在水域生态保护修复上,更新发布重要的鱼类产卵场名录,落实水生生态补偿措施。实施珍稀鱼类保护计划,开展“水密子”(圆口铜鱼)、“龙丁”(中华沙鳅)等特色鱼类人工繁育。科学实施增殖放流,规范民间放生活动。

其次在严厉打击非法捕捞方面,继续实施“亮剑”“平安长江”等专项行动,协调周边省份,持续同步发力,确保长江沿线政策一致。加快推进“数字政务·长江治渔”应用上线运行,以数字化手段提升执法监管效能。

同时,在垂钓管理上走好群众路线,为了保护主要江河鱼类的自然繁殖,重庆将每年3至6月设为禁钓期,在此期间全市所有禁捕水域不能垂钓。禁钓期结束后,可以采取一人一杆不超过2钩的方式进行休闲垂钓。

此外,重庆还将在广泛宣传引导上持续用力,策划“十大最美护渔人”、水生生物保护月、6.6放鱼日等活动,不断扩大水生生物保护“朋友圈”。继续实施有奖举报制度,市民朋友们发现违法线索可及时投诉举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