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林肯在临卸任前关于“伊朗政权更迭实验”的言论,虽然大伙都已经心知肚明,但从这个级别人物在大众场合亲口说出,多少还是引起了不少轰动。
这种明目张胆干涉他国主权和内政的行为,自然引起了绝大多数人的反感,但在网上依然有像“伊朗失去了走进文明的机会”这样令人作呕的声音。
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利益永远在第一位,毫无疑问,美国也不是圣母,也不会例外,他们花费那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去推翻一个国家的政权,难道真的只是为了让这个国家人民生活得更美好?问问伊拉克人、问问叙利亚人、问问乌克兰人,文明在哪里?美好是什么?
如果觉得还没丧失人性的话,那不妨去翻翻印尼的近代史,看看你们口中的“美式文明”沾满了多少鲜血。
需要提醒的是,以下这段历史很多信息都是美国著名战争片导演奥利弗·斯通(两夺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在翻阅了各种美国保密资料和采访了相关当事人后,整理出来的,有理有据。
印度尼西亚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由六大群岛和上万个岛屿组成,是东南亚海上交通的要冲,出口石油、橡胶、锡等重要资源。冷战开始后,时任美国驻莫斯科大使的乔治·凯南在给议会的汇报中这样写道:“印度尼西亚问题是目前我们与克里姆林宫斗争的最重要议题,北起北海道,南至苏门答腊,我们要在这一带筑起坚固的堡垒,而印尼位居整个岛弧链的要塞。”
1949年,印度尼西亚推翻了荷兰殖民者的统治,反殖民运动领袖苏加诺当选总统。
1955年,29个亚洲、非洲及中东地区国家召开万隆会议,苏加诺主持会议,并发起了不结盟运动。会议呼吁亚非等国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冷战斗争中保持中立,支持非殖民化运动,鼓励第三世界国家自主控制本国资源。
万隆会议结束后,苏加诺逐步向共产主义集团靠拢,他出访苏联,还从东欧购买武器。在苏加诺组建的联合政府内,印尼共产党开始起关键作用。
正是因为以上两个原因,美国准备要在印尼搞事情。
首先,1955年美中情局密谋暗杀苏加诺(中情局副局长理查德·毕塞尔对媒体承认“当时的确有这个计划”),但是失败了。
接着,美中情局又散布谣言说苏加诺与一名美丽的俄罗斯女郎有染,涉嫌卖国,企图削弱他的势力。CIA甚至制作了一段色情视频,找色情演员扮演苏加诺及其情妇。因为很难找到与苏加诺相仿的演员,中情局打算让色情演员戴着口罩拍摄。最终成品出来后,印尼人和美国人都笑了,毕竟这李鬼实在不像李逵。
再接着,1957年,经艾森豪威尔批准,美国中情局积极策划印尼内部军官叛乱。中情局向叛军提供物质支持,还轰炸印尼士兵和平民。5月下旬,印尼新闻发布会披露中情局的一名飞行员艾伦·蒲伯在交战中负伤,令美国十分难堪。最终美国导演的这场军事政变,与其导演色情视频一样失败。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把戏中,美方出现了一名被反噬的“受害者”叫弗兰克·威斯纳,是中情局策划理事会秘密服务处主任。接连几次的失败使得他彻底疯了,被诊断出患有“精神狂躁症”,开始接受为期6个月的电击治疗。
说回印尼这边,政变之后,苏加诺意识到不能坐以待毙,于是便一边开始大刀阔斧地打压反对派,一边更加强烈地公开反对美国的外交政策,扶持印尼共产党(下文简称为“印共”),进一步加强了印尼与中国之间的联系。
不过这种状况没有维持很久,因为很快美国总统的位置就换人了,变成了肯尼迪,和前任不同,肯尼迪对印尼采取的是怀柔政策。
1961年,苏加诺访问白宫。这之前,肯尼迪频繁示好,先是承认“中情局的确支持了1958年的叛乱”,接着又表示“苏加诺频繁发出的反美言论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二年肯尼迪回访印尼并从中斡旋,帮助印尼及其前殖民者荷兰达成了一项协议,规避了两国之间的战争。
不过这种“两情相悦”的好景不长,因为很快便出现了肯尼迪遇刺身亡的事件。
接任的约翰逊又改弦易辙,扬言要封锁对印尼的经济援助。
紧张局势又起来了。
1965年9月30日,苏哈托领导军队迫害苏加诺的拥护者,密谋推翻苏加诺。第二天,一群印尼青年军官在总统卫队长的领导下,进行报复,杀害了6名将军。但是始作俑者——国防部长阿卜杜勒·那苏蒂安和军队战略储备首长苏哈托(第一次排华事件的首凶,第二次排华事件是他女婿主导)却成功逃脱。逃脱后的苏哈托马上指控印共策划了整起事件。借题发挥的美国副国务卿存治·鲍尔随即表示,希望印尼军方“进一步肃清印共”。
为了获得舆论支持,军方领导人在美国支持下四处散布将军们惨死的照片,声称一切都是印共所为,他们甚至说印共的女成员将这些军官处以宫刑,并挖出了他们的眼珠。在苏哈托的煽动下,暴徒们开始残害印共党员及其同情者。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印尼军方开始大规模屠杀印共党员、左翼分子和华人华侨,死亡人数多达50万~100万(美中情局的报告认为超过100万),所用武器多由美国提供。另外还有约100万人锒铛入狱,有些甚至被关押长达几十年。
其惨状完全丧失了人性,就连一直煽风点火的美国喉舌——《纽约时报》都看不下去了,称之为“现代政治历史上最野蛮的大屠杀之一”。
该报报道了其中一次事件:“大约100名印共党员或疑似分子被赶往镇上的植物园里,等在那儿的是一挺冰冷的机关枪,它对准他们一顿疯狂扫射……一名校长的头颅……夹在柱子上了,被他以前教过的学生把玩着。
事后,美国大使格林坦承,美国的确向印尼军方提供了一份数万名印共党员的名单,让他们除掉。
“美国情报机构所掌握的有关印尼共产党的信息要比印尼军方所掌握的更加全面和翔实。”
英国和澳大利亚又增加了不少名单。
对此,美国驻印尼大使馆官员罗伯特·马顿斯却恬不知耻地认为:“这确实有效地帮助了印尼军方,他们也许杀害了许多人,也许我的双手也沾满了鲜血,但这并不全是坏事,在某些关键时刻,你必须采取非常手段。”
“这件事证明,美国与印尼军方建立亲密关系的努力终于有了成效。”
之前,在苏哈托的运作下,印尼总参谋部的1/3高级将领,以及近一半的军官都曾接受过美国的训练。
苏加诺的势力大大削弱,1967年他被迫下台,由苏哈托接替。
美国大资本家终于松了口气。
1965年12月,美国驻雅加达使馆致电华盛顿,声称“印尼政府多年来一直施压,要消除外国公司直接控制和采掘原材料,如果没有这次政变,清剿外国石油公司必是板上钉钉之事。”
大屠杀之后,美国资本家开始趁火打劫,石油大亨HL.亨特更是异常兴奋,竟宣称“印尼成功政变是美国在冷战期间对外政策的唯一亮点,推翻苏加诺是最伟大的胜利”。
苏哈托政府经济政策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就是重新吸引外资,他们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允许外国公司控制企业经营和管理权,利润可汇回本国;如果公司被收购,政府保证提供相应的赔偿等。很快,大量西方资本投入开发石油、镍、铜、铝矾土和木材等资源。短短一年时间,美国石油公司便将苏门答腊的加德士5号油田,日均开采量从10万桶飙升到了100万桶,印尼的自然资源储量极速减少。
苏哈托军事政权对印尼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独裁统治。这期间,在印尼投资的美国公司赚得盘满钵盈,但印尼多数百姓却长期陷于贫困。《纽约时报》在1993年报道了这样一个惊人的事实:“印尼人日均收入只有2到3美元,最基本的饮食起居在他们眼中都成了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