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身边越来越多人选择新能源汽车时,你会不会心动?
淄博的杨先生自从去年买了一辆新能源汽车,以前的老油车就不愿意再开了。他算了一笔账:每年跑2万公里,老油车百公里十二三个油,一年仅耗油就需要15000元左右;现在新能源汽车,巧用充电桩峰谷优惠,晚上一度电0.38元,一年耗电1000多元。换句话说,开新能源汽车一年可节约14000元。
杨先生的现身说法极具说服力,让身边不少对新能源汽车心存“顾虑”的朋友跃跃欲试,这说明“有账算”是影响消费行为的决定性要素之一。
“有账算”,意即从资金投入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综合考虑,感觉很合算,这是符合经济学的成本效益原则的——开新能源车的成本远低于油车,这种成本效益的对比会影响消费者的购车决策,一旦形成示范效应就会产生指数级扩散的“风从”现象。
消费者会“用脚投票”,因此“有账算”对消费将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2024年,山东在全国率先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通过对汽车、家装厨卫、家电、电动自行车等领域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形成“普惠+精准”的政策矩阵。济南的张女士果断将使用十年的旧空调置换,享受20%的政府补贴后,原价1933元的新一级能效空调,实际仅支付1546元。更关键的是,夏日新空调日耗电量较旧款降低4度左右,按0.55元/度计算,每月再省电费66元。
这种“即时补贴+长期收益”的双重账本,形成了政府补在明处、企业让在暗处、消费者赢在实处的良性循环,最终带动“以旧换新”消费品销售“量价齐升”。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全省汽车报废更新申请数量超全国六分之一,家电销售金额达155.9亿元。
这些“算得清的经济帐”正在重构消费行为逻辑。“花钱少、用得好”,这简单的消费诉求,正是推动消费市场活跃的核心动力。这种政策效能源自对消费者“算盘逻辑”的精准把握——当政策红利叠加企业优惠,形成“1+1>2”的叠加效应,就能触发“花小钱办大事”的消费心理。
不过,在各地促消费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个别地方“政府热、市场冷”的问题依然存在。比如,一些地区在发放消费券时,没有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实际需求和消费习惯,导致消费券的使用率较低。
所以,读懂市场主体的“算盘逻辑”需要更多针对性。破解“政府热、市场冷”的困局,关键在于政策供给与需求痛点的精准对接。
春节期间,台儿庄古城通过3折门票策略优惠,单季吸收85万游客,成为“春节十大受欢迎特色景区”,用弹性定价策略激活了潜在需求。上海通过发放50—300元餐饮消费券,拉动餐饮业线下消费163.06亿元,同比增长37.8%,使1元消费券产生5.1元消费的乘数效应。
这些消费政策之所以见效,皆建立在对消费场景、支付习惯的深度研判之上,也给了我们启示:好的政策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
如今,读懂市场主体的“算盘逻辑”,精准对接需求已成为不少省份提振消费的重点。比如山东,在2月12日的提振消费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提升农村市场供给能力、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等。2023年山东城镇化率为65.53%,还有大量人口生活在农村。繁荣发展农村消费市场,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山东综合用好各类补贴政策、精准施策,鼓励企业开发适合农村市场的日用消费品、家电家居、汽车等商品,增加农村快递配送网点数量,挖掘山东乡村大集等,让每一次消费都能收获实实在在的收益。
“有账算”是提振消费的关键,精准对接是政策落地的保障,共同富裕是消费扩容的目标。当政策设计能穿透数据表象,读懂每个家庭账本里的加减乘除时,才能让政策红利与市场活力充分释放。
(大众新闻记者 周学泽 戴岳 策划 娄和军 经纬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