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钰

近期,关于高速隧道“断崖式”限速的话题再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春节期间高速免费,众多私家车主倾向高速返乡与返程,尽管各地高速公路成功应对了大流量的严峻挑战,但仍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交通拥堵现象乃至交通事故,其中,“断崖式”限速便是诱发因素之一。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抱怨,高速行驶途中突遇限速骤降,对行车安全构成了显著威胁。尤其在四川这类地形复杂、高速路网密集的省份,此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据媒体报道,四川的山区和高海拔地区高速公路隧道更多。这些隧道一般按照设计速度进行限速,从而增加了限速的复杂性。同时,四川还有相当一部分高速公路通车时间超过20年,其建设期规范要求的技术指标相对较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限速的制定。调查发现,四川境内三车道高速公路的主线通常限速为120公里/小时,而隧道内则限速为100公里/小时。对于两车道高速,主线限速通常在100公里/小时至120公里/小时之间,隧道内则大多限速为80公里/小时。

高速隧道限速的初衷是出于安全考虑,这一点毋庸置疑。隧道作为高速公路上的特殊路段,其光线、通风、路面条件等都与普通路段存在显著差异,因此限速是必要的。然而,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同时,兼顾通行效率,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一些地区已经采取了优化措施。例如,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对部分路段的限速进行了调整,将长度1公里及以下隧道与相邻路段同速,长度大于1公里的隧道原则上按设计速度进行限速,且不低于80公里/小时;浙江省推行“分段式限速”;广东省利用科技手段动态调整限速值。四川省也在限速优化方面进行了探索,加强限速标志的醒目程度,提前设置预警标志,给司机足够的时间做出反应。

尽管部分地区已开始优化调整,但“断崖式”限速问题在许多地方仍然频繁出现。为了彻底根除这一问题,亟需政府、企业及公众等多方携手,汇聚智慧与力量,共同推进。关键在于以技术创新打破管理惰性,以人性化的制度设计取代简单粗暴的禁令。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可以借助大数据分析车辆行驶速度、道路流量、交通状况等庞大数据,对“断崖式”降速路段前后的状况进行精确比对,这能够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进而采取有效举措优化限速设置,从根本上解决“断崖式”降速难题,大幅提升道路通行效率与行车安全性。

来源 | 消费质量报

编辑 | 李星彤

校对 | 聂行

责编 | 张可

审核 | 开永丽

版权声明 | 本文仅作分享之用。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