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海局势一触即发的背景下,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最近有了一个“大手笔”的举动——宣布了一项价值46亿美元的军购计划。这一数字比去年增长了12.3%,看起来颇具壮志雄心。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这样的投入真能让菲律宾在南海“呼风唤雨”吗?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笔预算是怎么分配的。菲律宾的三军似乎都有着自己的“小算盘”,各自应该得到多少:陆军拿到了1382亿比索,空军516亿,海军510亿。
这种分配方式让人联想到过年时分猪肉的热闹景象。但是,在这样丰厚的金额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窟窿:原本期望用于军事现代化建设的500亿专款缩水至350亿,剩下的150亿则需要依赖于“老天爷”是否在税收上大发慈悲。
具体而言,菲律宾的军购计划中包括从韩国购买的7辆KMPV装甲车,这仅仅是60辆计划中的一部分。对于菲律宾陆军来说,这样的采购就像是没钱买整箱茅台,却先买两瓶尝尝味道。海军方面则计划获得两艘韩国产护卫舰,而对6艘近海巡逻舰的期盼更是显而易见,这简直是在黄岩岛周边打造一个“大鱼塘”的架势。
最令人瞩目的,当属空军。菲律宾空军打算扩充他们的FA-50战斗机中队,新的12架订单就像是给机库加入了保险柜一般。而从巴西购买的6架“超级巨嘴鸟”更是引人遐想,这些螺旋桨飞机价格高达1.1亿美元,到底是为反恐作战,还是要建个航空博物馆?
但让我们回到核心问题:这些装备真的能提升菲律宾的防御力量吗?以FA-50战斗机为例,其所谓的最大载弹量4.5吨的指标包含了副油箱,这意味着若是执行任务,实际作战半径仅800公里。更尴尬的是,这些战机的发动机依赖的是美国的技术,如果华盛顿哪天心情不佳,菲律宾的空军力量也许会被迫集体“趴窝”。
海军方面的情况同样令人担忧。被称为“海上长城”的6艘韩国近海巡逻舰,其实排水量仅1800吨,甚至比中国的海警船还小。这些舰船上的”模块化武器系统”听起来高大上,但实际操作中,关键的反舰导弹发射装置还需要等二期预算才能安装。此时,这些船只的火力还不如越南的毒蜘蛛级导弹艇。
或许最具戏剧性的是从巴西引进的那批“超级巨嘴鸟”螺旋桨飞机,尽管被宣传为具备“精准对海打击能力”,但实际上飞机的速度甚至不如中国的直-20直升机。在现代化空战环境下,这些装备的作用似乎更多是象征性的。
前总统杜特尔特曾在评论政府开放23个军事基地供美国使用时警告说,美国提供的武器总是带着GPS定位,“瞄准”的却是菲律宾的未来。他的言论可能正逐渐成为现实。美国与菲律宾之间的军事协议中隐藏着深刻的战略考量:通过二手F-16飞机及其他装备“锁定”菲律宾空军的发展路线,将其推向成为美军导弹阵地的人肉盾牌。
根据最新曝光的《美菲联合作战预案》,美军顾问早已在巴拉望岛规划好反舰导弹阵地,这些目标距离当地学校仅1.3公里。如果冲突爆发,菲律宾作为“前线”,首当其冲的将是这些位置。
乌克兰的情况提供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教训:在美国提供的“标枪”导弹装备还未充分展现其价值时,俄罗斯的伊斯坎德尔导弹已给予了猛烈打击。同样,菲律宾官兵手中的韩国二手装甲车可能在真正的冲突中只是转瞬即逝的“浮萍”。
安全承诺往往是镜花水月。1995年台海危机时第七舰队后撤300海里,而2022年佩洛西访台时,里根号航母连夜驶离的场景历历在目,对于这段历史,或许马尼拉的决策者们选择性地忽略了。
总体来看,菲律宾这次的军购计划,更像是一场政治表演。想要在南海“呼风唤雨”,恐怕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