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每个教师都是一束光
本报记者 康丽
正月初十,清华附中昌平学校小学部的教师群很热闹,大家纷纷晒出假期中的工作硕果,为新学期的启航注入满满活力。
还有10天就要开学了,大队辅导员孙晓彤正在安排开学前的学生收心家访计划,帮助学生更快适应新学期的学习生活。
这个寒假,孙晓彤在家人面前小小地“荣耀”了一下,翻开她的朋友圈,第一条就是学校官微对第四届教师成长论坛的报道,而她正是这次论坛的全程主持人。
每一届教师成长论坛,都是清华附中昌平学校小学部的大事。“这就像我们的春晚,年前定期举行。”清华附中昌平学校副校长杨丽君告诉记者。
主题为“看见光,追逐光,成为光”的第四届教师成长论坛是腊月十八下午举行的,记者也参加了这次论坛,感受到这些教师的活力无限。
第一个团队“星耀部落”上来就让人忍俊不禁,教师徐朝一、詹星哲化身新闻联播主持人,播报了过去一年里学校学生的荣誉时刻。
与“星耀部落”团队关注的荣誉时刻不同,“班级管理训练营”团队关注的都是艰难时刻。“随时随地大哭、破坏公物,碰到这样的‘小怪兽’该怎么办?”教师曹雨杉讲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名师大道”团队的分享将论坛气氛推向高潮。教师李英周讲述了独家的“数学提高班”故事,张彤介绍了自己是如何与搭档默契配合的,王竟一分享了自己打造“金牌小主持”的秘籍。
“无体育,不清华”是清华大学的老传统。而有着最强体能的“清昌体育天团”团队在笑声中隆重出场,5位体育教师用质朴的行动减少着学校的小胖墩、小眼镜,也成为学校各种工作的有力保障者。
两个多小时的分享,几十位教师轮流上台,清华附中昌平学校执行校长徐海鹰也在台下坐足了两个多小时,“这是我参加的最认真的一次论坛,大家的精彩表现牢牢吸引住了我,希望新学期小学部教师也能给中学部的教师作一次分享”。
“虽然他们是入职两三年的新教师,但他们就是我心中的名师。我们想通过每个学期的一次论坛,让他们成为一束光,温暖自己,照亮他人。”看着教师们的精彩表达,杨丽君由衷地说。
寒假快过完了,但“成为光”的影响力还在绵延不绝。曹雨杉在参加教师成长论坛后,把自己的育人故事写成了文章。王竟一、李骏、张彤、徐朝一四位老师忙着为新教师启航杯教学比赛做准备。马赣英正在为新一年世界读书日的活动进行设计。刘越则着手对“春节项目式学习”进行收尾,一幅幅合家欢聚的画面不仅记录了学生春节期间的实践探索,也成为家校社联动的生动注脚。
“现在,我们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新一学期的项目式学习特色课程,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元、更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体验。”杨丽君告诉记者。
穿越千里的新春祝福
本报记者 李鹏
正月初三是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兴华学前教育集团按惯例举行新春团拜会的日子。往年的团拜活动在上午9点开始,而今年,集团总园长、2024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安慧霞特意将活动开始时间推迟了1个半小时,原因是“要等几位远方的朋友”。
一大早,记者来到兴华学前教育集团的“竹杏园”。春风未至,园内已暖意融融。安慧霞步履轻快,在会议室忙里忙外,为团拜会做最后准备。而此时,线上会议室已热闹起来——来自新疆、西藏、云南等地的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园长早早上线,等不及活动开始便已互致祝福、闲话家常。
“祝大家新春快乐,‘巳巳如意’!”上午10点半,随着《金蛇狂舞》的喜庆旋律响起,安慧霞与各分园园长齐聚大屏幕前,向“远方的朋友”送上新春祝福。
祝福瞬息千里,直达天山之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第一幼教集团党支部书记钱俊莉回赠了幼儿园孩子录制的“非遗风”贺岁视频。今年春节是首个“非遗版”春节,天山北麓的孩子们贴春联、包饺子、吟古诗、挂花灯,年味儿浓浓,“非遗范儿”十足。
传递祝福之余,钱俊莉向安慧霞表达了诚挚谢意。阜康市是山西省对口援疆城市,自2019年起,阜康市第一幼教集团便与兴华学前教育集团等太原市公办园建立了手拉手共建关系。6年时间,跨越几千公里,兴华学前教育集团累计为阜康市第一幼教集团开展线上线下讲座、教研及交流活动40余场,惠及幼儿万余名,有力推动了当地幼教优质均衡发展。
“安慧霞园长就是我的‘充电宝’,不断为我的下一次出发积蓄力量。”钱俊莉笑着告诉记者。她至今记忆犹新:2023年底阜康市第一幼教集团接管了一所新幼儿园,面对新园发展规划一筹莫展时,她第一时间想到了安慧霞。“那天是腊月二十八,安园长带着我们头脑风暴,还派最得力的教学园长到阜康,帮我们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本土化教师队伍。”2024年9月,刚获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安慧霞再次赴疆,将尚未捂热的奖金捐给阜康市第一幼教集团。
“安园长把奖金也捐给了我们。”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县直幼儿园园长李孙秀同样感念安慧霞的帮扶。2024年11月,在教育部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举办的怒江教育帮扶总结会上,安慧霞将剩余的5万元奖金悉数捐出,助力当地幼教发展。
过年自然少不了包饺子。西藏自治区当雄县中心幼儿园园长次仁白吉告诉记者,她最难忘的一顿饺子是安慧霞亲手包的。“那是她天没亮就起床现包的,那滋味我至今记得……”
新春团拜会原定举行40分钟,但各幼儿园的书记、园长聚在一起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尽的情,活动持续了1个多小时才进入尾声。安慧霞告诉记者,2025年兴华学前教育集团将继续在“三区三州”等地区开展教育帮扶工作,打造民族团结的家庭亲子教育幼教命运共同体,让各民族幼教人也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非遗少儿秧歌闹元宵
本报记者 崔斌斌 通讯员 杨聂而
正月十三中午,陕西省绥德县府州广场热闹非凡,有人惊叹:呀!咋一群娃娃在跳秧歌?
“首个‘非遗版’春节,我们组织了一支非遗少儿秧歌队,除了今天的演出,还会代表绥德县教体系统参加今年全县正月十五的秧歌会演,十一二岁的娃娃上街闹秧歌,是绥德县从来没有过的。”2025年绥德县教体系统非遗少儿秧歌队导演、陕北秧歌非遗传承人孙建国骄傲地说。
你瞧,孩子们穿着红色和蓝白色衣服,摇着红扇,晃着青伞,传承着陕北秧歌的经典步伐,“走、扭、摇、摆、跳”的动作充满了陕北秧歌的韵律与活力。少儿秧歌队今年还大胆创新,选用了小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苹果香》,让传统秧歌与流行时尚相碰撞。
“今年参与秧歌巡演的学生共有200余人,除了非遗秧歌方阵外,还有鼓号、国学两个方阵。”负责教体系统元宵巡演活动的绥德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教师郭苗介绍,非遗少儿秧歌培训从2024年10月开始,首先从绥德县11所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中遴选300多人,聘请非遗传承人利用双休日授课。之后又从300多人中精心挑选出100多人组成非遗少儿秧歌队,参加绥德县元宵秧歌会演。刚刚过去的寒假,非遗少儿秧歌队也没闲着,8次集训磨砺,每天排练5小时。
这些孩子能入选,得益于在学校的学习。绥德县第一小学六(1)班学生王慧如说,学校里和她一起参与元宵秧歌会演的共有4位同学,都来自学校秧歌或舞蹈社团。这次能被非遗少儿秧歌队选上,她很开心,“我不仅学到了平时接触不到的秧歌技巧,还认识了许多其他学校的好朋友。”王慧如一边说一边拉来在寒假里新认识的小伙伴开始介绍。
“我外婆和妈妈都喜欢跳秧歌,这次元宵节也能让家人看到我的演出了。”绥德县第八小学五(3)班学生雷舒萌高兴地说。
素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秧歌之乡、石雕之乡、民歌之乡、唢呐之乡、剪纸之乡之称的绥德县,各学校除了有秧歌社团,还有剪纸、泥塑、面花等非遗社团。绥德县教体局邀请非遗传承人为学生授课传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文化、传承文化遗产的兴趣。各学校通过开展非遗知识讲座、举办非遗知识竞赛、走进展览馆等方式推进非遗文化进课堂。
但郭苗也表示,非遗传承面临着一些难题——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使得许多人难以静下心来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非遗文化的传承需要专业的技艺和知识,而这些往往依赖于口传心授,难以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还需要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和支持,以应对来自现代文化的冲击和挑战。”郭苗说。
就业服务寒假“不打烊”
本报见习记者 袁媛
临近春节,贵州省遵义师范学院的校园内,本心湖在冬日显出别样的风光。学生们已经放假回家,办公楼里,学校的招生与毕业生就业指导处(简称“招就处”)却仍然是一派繁忙景象。分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遵义师范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吴波紧盯着电脑,屏幕上是关于“遵义师范学院寒假暖心行动”的微信公众号推文,开展好寒假暖心行动是学校在这个假期需要持续跟进的重要工作。
前不久,学校刚刚结束了线上线下共48家企业参加的2024年冬季毕业生就业实习双选会。吴波告诉记者:“像这样把企业‘请进来’的大型双选会,去年全年学校已经举行了6场,同时举办了100余场专场招聘,累计提供岗位6000多个,学生简历投递7000多人次,达成初步意向4000余人次。”说到这里,他推了推眼镜道:“尽管现在师范生就业普遍面临一定压力,学校还是采取了不少行动措施,收获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
除了举办校园双选会,学校还通过校领导带头访企拓岗等方式扩容就业“蓄水池”,同时倡导“店小二”服务意识,全员全程全方位为学生提供“精准”服务。
为了及时了解毕业生的就职动态和适应情况,招就处的老师会不时联系已经毕业的学生,给出指导和建议。在他们的帮助下,记者拨通了中文系毕业生李黔余的电话,她现在已经入职遵义市新蒲新区第一小学,担任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工作。“从大三起,辅导员和就业指导老师就会在年级群里发布各种信息。”李黔余说。
在记者联系李黔余的前几天,她已经完成了班级学生的家访工作,这是李黔余作为班主任进行的人生第一次家访。“这对我来说是一次新鲜而富有挑战的体验,如何与家长进行沟通也是我需要进一步学习的课题。”李黔余告诉记者。
与李黔余互道新春祝福后,记者挂断了通话。知道学生入职后适应得不错,吴波也重新投入到和同事的讨论中。2025年遵义师范学院毕业生人数达到4497人,早部署、早行动,让2025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实现良好开局,是教师在寒假依旧忙碌的使命和动力。
在吴波看来,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应该是365天24小时“不打烊”的。“寒假期间,学校将联合就业桥开展‘寒假促就业暖心行动’,通过线上就业双选会、AI智能就业直播讲座服务、就业咨询服务群等形式,为毕业生提供一系列全方位的服务。”
谈及学校今年的就业情况,他语气笃定:“我们对今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充满信心,更对我们的学生充满信心。”
欢迎订阅《中国教师报》
我们一起携手成长!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欢迎【关注】&【星标】&【转发】
来源 |《中国教师报》
编辑 | 皮皮兵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