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某医院急诊药房的一则新闻引发热议:一名值班药师因过度疲劳离岗休息,导致患者深夜苦等 40 分钟无法取药。


事件曝光后,公众的愤怒直指药师失职,但若深入剖析,这不仅是个人责任的缺失,更是医疗体系多重矛盾的集中爆发。

患者的焦灼与药师的无奈,共同指向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系统性问题。


一、事件回顾:当 “疲劳” 撞上 “急需”

2024 年 12 月 31 日凌晨,该医院急诊药房外挤满了等待取药的患者。

视频显示,药师因连续工作近 15 小时体力不支,擅自离岗休息,导致患者多次敲门无人回应。最终,医院承认排班制度存在缺陷,并对涉事药师进行批评教育,同时承诺调整值班安排。


这一事件暴露出两个核心矛盾:

患者的紧急需求与医疗资源的错配:急诊患者多为急症发作或突发伤情,每一分钟的延误都可能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


药师的超负荷工作与生理极限的冲突:国内多数医院急诊药房夜班仅安排 1 名药师,需独自处理药品调配、处方审核、患者咨询等多项任务,长时间高强度工作远超人体承受能力。


二、追问根源:谁在挑战医疗安全的底线?

人力短缺与排班制度之困:数据显示,我国三级医院药师中,25 - 35 岁群体占比超 55%,初级职称者近半数,且多数承担基础调剂工作,临床药学服务参与度低。涉事医院夜班药师连续值守 15 小时,远超《劳动法》规定的单日工时上限。这种 “以一人之力撑起整个夜间药房” 的模式,实则是医疗体系长期忽视药学部门的结果。



设备滞后与管理思维之弊:许多医院药房仍依赖人工操作,自动化设备老旧甚至故障频发。例如,某医院自动发药机每月故障率高达 80%,却因经费不足无法更新。管理者更倾向于将资源投入临床科室,药房成为 “边缘化” 部门,进一步加剧效率低下问题。


职业倦怠与价值认同之痛:药师群体普遍面临职业发展瓶颈。调查显示,73% 的医院药师为编外人员,收入水平偏低(年收入 5 - 10 万元者占 91%),且缺乏进修机会。长期的低认同感与高压力,导致部分药师工作积极性下降,形成 “机械执行任务” 的恶性循环。


三、解决之策:从 “人本管理” 到 “体系重构”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科学排班:借鉴北京某三甲医院经验,将夜班改为 “双人轮岗制”,每班不超过 8 小时,并设置强制休息间隔。


技术赋能:推广智能药房系统,如上海某医院引入 AI 处方审核机器人,减少人工核对压力,效率提升 30%。


重塑药学服务价值


提升职业认同:将药师纳入多学科诊疗团队,强化其用药指导与慢病管理职能,如浙江某医院开展 “药师门诊”,年服务患者超万人次。


完善激励机制:建立精准化考核制度,将患者满意度、用药咨询质量纳入绩效评估,而非单纯以发药数量为标准。


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公众教育:通过社区讲座、短视频科普,普及合理用药知识,减少因误解引发的医患矛盾。


政策助力:倡导相关部门将药事服务费纳入医保,体现药师劳动价值,如广东已试点 “药学服务费” 改革。


四、反思与展望:医疗体系的温度与韧性

这起事件不应止于对个体的谴责。某三甲医院护士长曾分享:“我们要求医护人员‘燃烧自己’,却忘了他们也需要‘被照亮’。” 在西安某医院,院长带头参与夜班轮岗后,员工满意度提升 40%,患者投诉下降 25%。这证明,只有将制度设计与人文关怀结合,才能构建可持续的医疗生态。

患者的无辜与药师的无奈,共同叩问着医疗体系的完善方向。当我们为 “40 分钟等待” 愤怒时,更需看到背后千万医护人员的负重前行。唯有通过系统性改革,让药师不再 “孤军奋战”,让患者无需 “赌上运气”,医疗才能真正成为守护生命的温暖防线。

来源:医学之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