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全面振兴既是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需要真金白银的支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2024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激发乡村振兴动力活力”的要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我国“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发展新高度,是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亟待健全乡村全面振兴的多元投入体制机制,进一步激活政策、市场、要素和主体,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保障。
1月19日,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孔坊乡闻冲村,错落有致的民居和四好农村路、山峦、晨雾、大棚等在冬日暖阳的照射下相映成景,美不收胜。图/中经视觉王江 摄
切实践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理念
毫不松懈持续加大乡村全面振兴投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明确投入从哪来的问题。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指引下,目前我国形成了财政优先保障、社会资本参与、金融重点倾斜的多元的乡村振兴投入格局,需要长期坚持并持续优化乡村振兴投入环境。
首先,公共财政投入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根本保障。“三农”投入具有投资大、周期长、回报慢等特点,且面临现实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需要发挥政府投入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好主导托底作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并实施以来,党和国家把支持乡村振兴放在优先保障位置,持续加大投入力度。2023年,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安排459亿元,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安排1750亿元;中央财政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的转移支付达1770亿元。2024年,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安排545亿元、同比增长18.7%;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规模增加到1770亿元、同比增长1.1%。
第二,金融保险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力量。作为实体经济的源头活水,目前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主要渠道还是信贷、农业保险等常规渠道。近年来,在一系列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政策的指引下,我国涉农贷款实现了较快增长、取得显著成效。有关资料显示,2023年末,我国涉农贷款余额56.6万亿元,同比增长14.9%;农村贷款余额47.26万亿元,同比增长15.2%;农户贷款余额16.86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农业贷款余额5.84万亿元,同比增长15.4%。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涉农贷款余额51.13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增速比各项贷款高3.2个百分点;农村贷款余额36.61万亿元,同比增长10.6%;农户贷款余额18.06万亿元,同比增长8.4%;农业贷款余额6.42万亿元,同比增长10.9%。
第三,社会资本投入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得益于中央出台的一系列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的政策措施,持续优化了农业农村投资环境,社会资本投入正在成为乡村全面振兴建设重要力量。同时,受到经济周期性因素与短期性因素相互叠加的影响,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领域的动力还未被充分激发。据报道,近年来,民间资本对农林牧渔业的投资额约占全部民间投资的4%-5%。未来,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还有很大增长空间,亟须加大政策引导撬动力度,优化农业农村投入环境,增进社会力量,不断加大对乡村振兴的信心,提升社会力量投入乡村振兴的社会责任感。
巩固拓展乡村全面振兴投入场景
进一步提升乡村全面振兴投入效能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涵盖农业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诸多方面,主要任务有两个,即粮食安全、乡村建设。粮食安全是国家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乡村建设是让农民过上美好生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加快建成农村现代生产生活条件。为此,需要统筹引导各类资金,持续投向稳粮保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点领域,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稳定供给领域,我国2024年粮食产量首次迈上1.4万亿斤的新台阶,总体上仍处于粮食紧平衡阶段,需要持续加大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建设现代农业产业,重点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大豆油料生产基地建设、设施农业、新型养殖设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深远海养殖等,巩固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二是发展现代种业,重点是创新型种业企业、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国家南繁育种基地等制种基地建设、国家级育种场建设等,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种业根基,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三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从国家战略需要和产业紧迫需求出发,重点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农业科技创新联合体或新型研发机构、农业机械设备等,以及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在宜居领域,重点投入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包括数字乡村、农村电网、村内道路、供水工程、清洁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快建成农业现代化生活条件。二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包括农村卫生医疗、农村养老服务、中小学等教育以及相应的文化体育、农村社会保障等建设和提升,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普惠均等,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和农村居民生活条件。
在宜业领域,重点投入五个方面:一是乡村土特产富民产业,包括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标准化生产基地、农产品仓储物流基地以及区域公用品牌等,开发特色农业农村资源,健全产业联农带农机制,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二是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包括粮食主产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农产品加工业、重要农产品产地仓储物流设施、农产品产地冷链配送中心等。三是乡村新型服务业,包括休闲观光、乡村民宿、创意农业、农耕文化以及农业生产服务业和农村生活服务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乡村多元价值。四是智慧农业,包括农业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农业应用,以及数字田园、数字灌区、智慧农牧渔场等,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五是农村创业创新,包括农村创业创带头人培训基地、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农村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基地等设施和服务体系,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
在和谐乡村领域,重点投入乡两个方面:一是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包括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建设、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智慧政务平台建设等,加快形成“组织全覆盖、网格全覆盖、监测全覆盖、管护全覆盖”的智慧乡村治理新格局。二是乡村治理人才培养,包括乡村治理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及相关技术支持、管理服务等,为乡村治理人才提供更好的培训和实训平台,强化乡村善治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在美丽乡村领域,重点投入两个方面:一是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包括农村改水改厕、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治理等,以及农村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的设施设备,加快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条件,打造优美的乡村风貌。二是农业绿色发展,包括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以及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等,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加快提升农业农村生态环境。
优化乡村振兴多元投入制度环境
健全乡村全面振兴投入保障机制
加大乡村振兴投入力度并提升投入效能,需要毫不动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统筹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等多元投入,巩固健全乡村全面振兴投入保障的长效机制。
第一,健全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要按照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确保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在确保中央财政持续加大“三农”投入的同时,一要压实政府投入责任,在赋予地方自主投入权责的基础上,压实地方党委政府落实乡村振兴投入责任,督促地方扛牢财政支农强农责任。二要完善投入资金统筹整合机制,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理顺投入资金管理职责,统一规划、设计和实施,增加资金有效供给,形成整体发展合力。三要规范资金使用管理。近年来,巡视、审计等监督检查结果显示,在财政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资金闲置沉淀、迟拨滞拨、挤占挪用等情况。针对当前乡村振兴有关资金使用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要在加强投入资金监管的同时,引导投入资金的规范化管理和有效利用。
第二,创新支持乡村振兴的基金体系。乡村振兴基金是财政资金带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参与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乡村振兴基金近年来一直呈增长态势,截至2023年底,全国乡村振兴基金管理规模为1642.39亿元,同比增长12.80%,累计设立数量177只,覆盖25个省(自治区或直辖市)。目前我国乡村振兴基金还存在统筹协调不够、投资主体不多、区域发展不均衡等情况。要创新国家乡村振兴基金体系,在国家层面,可加快设立国家乡村振兴基金;在区域层面,与国家乡村振兴基金协同配合,相应设立不同层级的乡村振兴基金,用于农业农村产业升级和乡村经济发展。
第三,健全适合乡村全面振兴的金融服务体系。一是优化涉农金融供给机制,在信贷、保险等常规渠道的基础上,结合农时农事,优化有序竞争、互相补充的涉农金融供给体系,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避免过度竞争、不当竞争。二是建设农业投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提高信用评估的准确性和透明度,降低融资成本,使金融机构和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能够更好匹配。三是完善政策性农业担保体系,分担分散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风险,提升金融机构放贷积极性和主动性,缓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面临的贷款难、贷款贵问题。
第四,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下乡”。一方面,健全社会资本“下乡”激励机制。目前我国已有部分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并取得一定成效,但社会资本“下乡”仍缺乏稳定的政策预期,需要进一步优化制度安排,打造良好的农村营商环境和公共服务,分类引导好、保护好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健全社会资本投入风险防范机制。明确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的“负面清单”以及相应的社会责任,划出社会资本下乡底线红线,切实保障农村集体产权或农民利益。
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调结构”的投入需求量极大,客观上要求切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着力改革创新,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加快健全多元可持续的投入体系,持续提升乡村振兴的投入效能。(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孙东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