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布菲‍‍‍‍‍‍‍‍‍‍

李明德的发疯居然还没有结束。

今天的热搜上赫然又被他占去了几个词条:#李明德前女友好友晒聊天记录# #李明德因砸车被抓# #李明德把小狗的头朝地摔在地板上#……从1月份他打响内娱发疯的第一枪后,今年娱乐圈越发疯起云涌了,流量不够发疯来凑,各种疯人疯事层出不穷。老实说,当多了内娱判官,看多了他们的不间断发疯,已经有些厌烦疲倦。

但发疯似乎又已经成为一种时代情绪。不止活人在发疯,纸片人、影视剧角色们也都在发疯,太过正常的作品,反而无法引起人们的普遍兴趣,创飞一切的疯批们,才是焦点所在。曾经发疯文学是年轻人们用来调侃和纾解压力的梗,现在成了明星们的遮羞布、影视圈的流量密码,内娱的精神状态,真的不太好的样子。

内娱疯人院

回顾一下这段时间的内娱疯子,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明德已经无需赘述,本赛道当之无愧的顶流。《甄嬛传》里饰演余莺儿的崔漫莉最近在直播中不以为然地自曝无证驾驶、酒后驾驶、肇事逃逸,离谱程度和当年自曝高考舞弊的仝卓有一拼,被调查后她改口说自己在吹牛,这个智商演妙音娘子的确是本色出演,也暴露了部分演艺圈人士道德和法律常识的匮乏程度简直令人发指。

著名emo哥张大大疑似霸凌殴打工作人员,本来就是废墟这回沉降到地底;伤心酸辣粉男士雨中流泪悼念前妻,又去逝者微博下面抒情作秀引众怒。中老年霸总杨子《再见爱人》后给自己立了几乎净身出户人设,直播间手拿大钻戒上演追妻火葬场,转头又去了《演员请就位》演和美女泡澡的纣王,结果给他的离婚搭子留几手找到了话题点,留几手(原名刘爽)在微博开骂杨子不要脸,顺便把自己也送上了热搜,难道名字里带爽的特别会发疯?


留几手还曾经在直播中回复网友,要和上述几位老哥一起上《披荆斩棘的哥哥》,抛开比起哥哥他们四位更符合荆棘的定位来说,留几手不愧是对网络和流量有顶级认知的头部大V,他已经深刻认知到了在这个疯批辈出的时代,单兵作战不如组团发疯。

显然《演员请就位》第三季也是这么认为的。与其走复刻经典的老路不如开创一条集体发疯赛道,这一季嘉宾除了杨子之外,还有刘梓晨、徐开骋、姚笛这样曾因为负面新闻引起极大争议的艺人,看人选就知道这是要走黑红路线,就差把李明德马天宇请来同台飙戏了;而且节目不仅选人够疯,释出的预告里,杨子泡澡、跪地磕三头、刘梓晨演相柳等片段看了都让观众想发疯。


疯是真的,话题和热度也是真的,《演员请就位》第三季已经凭着这波疯劲儿吊起了相当一部分观众的胃口,有热闹谁不爱看呢?但发疯这碗饭不是那么好吃的,疯过头后往往会被疯劲反噬。

李明德当初号称打响内娱反资本主义第一枪,做足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派头吸纳了大批拥趸,如今看来他嫌弃的所谓内娱革命更像超雄男的随地泄愤,所谓整顿内娱实绩只有整顿他自己。杨子留几手发疯主要是提供笑料,以及作为一种登味儿十足的符号被审判。汪小菲以前发疯屡试不爽,什么床垫水电费之类的私事在网络上升堂后引来滔天流量,他和张兰在直播间赚的盆满钵满盘活了麻六记,而当时一味不语想做个体面人的大S,倒是在舆论上处于下风。但等到斯人已逝,汪小菲再来上演发疯崩溃怀念亡妻连招,却只能落得个直播间被封以平民愤的结果。

公众人物发疯可以博眼球攫取流量,煽动情绪利用舆论,一开始群众还能图个热闹乐呵,但吃瓜吃多了也会有贤者时间。待到人们反应过来,发现所谓发疯多数情况下不过是在掩盖和美化这些人恶劣的道德和言行,是将公共讨论空间变成癫公癫婆个人的情绪垃圾场后,难免反胃,发疯者们自然也就开始被讨伐。

影视剧发疯成王道

真要论起来,2025年最大的疯也许是“哪吒”发的。能把中国电影票房拉到一个史无前例要“升国旗”的水准,预测票房已经到达了160亿+,还有谁能疯得过它啊?

而就哪吒这个形象本身来说,甭管是对敖丙剥皮抽筋、对自己剔肉还骨的老版哪吒,还是“我活不活无所谓,我只要你死”的魔童版哪吒,都是妥妥狠人疯批、惹不起的反骨仔。看看哪吒发疯实绩,单挑龙王、掀翻东海、爆揍天庭,能比他还爽的也就是《三体》里的歌者弹个二项箔就把太阳系变成二维了吧。

哪吒是高质量发疯。即使过去一年影视剧观众被各种爽剧短剧发疯文学包围,但纸片人比真人更容易拓展想象力边界,能带来更新奇的疯感和爽感体验。哪吒式我命由我不由天、我没错是这个世界有错、我不好过那这世界也别好过、我可以掀翻世界也可以保护世界,纯粹又热血的顶级中二魂男女老少通杀,比女频的追妻火葬场、男频的莫欺少年穷疯多了也爽多了。发疯还得看三岁小孩,年纪大了知道天高地厚了,不敢肖想世界只敢揪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发疯都得打折扣。


哪吒虹吸了近期文娱市场的绝大多数注意力,发疯功不可没。想想在哪吒面前能勉强维持住排面的春节档电影也就《唐探1900》,也算贡献了不少又燃又疯的场面抓住观众注意力,剧集里网络热度比较高的《五福临门》,郦五娘新婚夜暴打新郎官、发疯整顿内宅的片段也颇为出圈。


如果时间线往前一点,更不难发现发疯早就成为票房和流量密码,电影《河边的错误》文艺片卖座到3亿,除了朱一龙和余华之外,发疯文学元素也功不可没,而剧集里的各种发疯角色就更是数不胜数,靠疯批角色升咖的明星也不少。

活人发疯案例总是带着碳基生物的混沌感、局限性和各种不可控元素,最后容易沦为猎奇和审丑,但纸片人也好、真人影视剧角色也罢,终究是一种虚构的艺术产品,和现实观众有审美距离,又经过了编剧、导演、演员们的精心雕琢,呈现好了就是发疯美学、吸粉神器。

为什么人们沉迷发疯?

不管是低质量还是高质量发疯,能火就说明存在市场和需求。

在疯人们集体亮相之前,网友们苦的是内娱无活人久矣。明星们真实的个性都被隐藏起来,形象和人设普遍被团队精心管理,虽然是降低了被骂的可能性,但也难免呈现出一种工业化流水线量产的精美无聊。

当活人感成了稀缺品,大家就越发热衷于考古从前那个更有喜怒哀乐的娱乐圈,渴望更有真实感的表达,甚至曾经因劣迹事件退圈的许多艺人们,都因为过往体现出来的“活人感”被当成糊涂又美丽的前妻/前夫来怀念。而活人感虽然不能等同于发疯,但发疯确实可以算是活人的一部分,明星们发疯带来的娱乐效果又会加倍,对于广大吃瓜群众来说更有乐子,发疯的人自然能吃到流量红利

跳出娱乐圈来看,之前历史垃圾时间的组合概念一度风靡,概念本身经不起推敲,但多少反映了社会情绪的低迷。疫情固然已经远去,但经济下行与内卷严重的客观事实依然存在,人们的普遍性焦虑也依然存在。

当现实无力改变,围观其他人发疯就成了替代性宣泄,不管是看明星网红们发疯还是文娱作品里的各种发疯片段,多少都能让心中的郁结情绪找到一些出口。相比自己发疯引起的各种不可预测的后果,当个发疯看客已经是最平价的消解方式了。

更不能忽视的是短视频和短剧对人思维方式的改变。在短视频平台3秒抓人眼球的算法逻辑下,还有什么是比发疯更具性价比的内容输出?看多了发疯内容,自然就对所谓娓娓道来、细水长流的细糠内容敬谢不敏了,许多人已经习惯了要看就要看节奏更快情绪更强情节更炸的东西,哪怕它们不健康不正常,但是大脑已经被养成了渴求它们的属性,只能宠着了。

作为发疯元年的2025年才刚起了个头,也许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都要和各种发疯共存了,且看还能疯出什么花样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