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年前,列车的鸣笛声,开始有规律地在通化上空响起。
从那一刻起,火车与身后的城市,便紧紧绑在了一起。
一座城市的记忆与地标
记忆能折叠,时光可交替。
车站,是一个见证无数旅途起点和终点的地方,更是一个见证时代变迁的地方。
通化站,地处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脚下。
2025年,在“守望”与“启新”的转换期,这个铁路二等车站迎来了“最后一个春运”……
退休前的春运
2月10日,农历正月十三,铁路出行再次进入高峰期。
14时11分,通化站候车大厅里人声鼎沸。
再过1小时,通化开往青岛北的K972次列车就将发车。
“行李拿好,注意脚下……”
今年春运,对于“老铁路”魏秀春来说,意义非凡。
这不仅是通化火车站“搬新家”前的最后一个春运,也是他退休前的最后一个春运。
18岁至今,魏秀春干了一辈子的客运员,他与这座车站的岁月,也紧紧交织在了一起。
上世纪通化站站台景象
“从烧煤取暖到全车空调,旅客拎着大包小包,挤着上下车,工作人员拿着喇叭来回喊话。”每当他闭上眼睛回想,当年通化站春运繁忙的场景就会浮现在脑海。
通化站,曾被命名为“长白山下红旗站”。
“通化站是梅集线、浑白线、通灌线、四梅线、鸭大线、沈吉线交会处,可以说,吉林省东南部地区的全部客运线都聚焦于此。这其中,沈吉线如同一条主动脉,让通化地区依托铁路连接上京哈、沈吉、四梅等主干道,并入东北乃至全国铁路网。梅集线、浑白线、通灌线、四梅线、鸭大线如同吉林省东南部毛细血管一般,串联着通化与周边的梅河口、白山市、集安、临江等近11个市县。”魏秀春回忆,作为省内最热闹的车站之一,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通化站日均发送旅客超1.2万。
通化站候车室
再过几个月,老魏就要退休了。
此刻,站好“最后一班岗”,成了他最大的心愿。
这几天上班,魏秀春来得特别早。
他经常在站里转来转去,用目光缓缓扫过每一个角落。
今天,同样如此。
照片里的记忆
刚刚送走了一波旅客,在站内“通化记忆”展板前,魏秀春透过老照片,又一次拾掇起曾经的日子。
“老魏,吃饭了!”同事的呼喊声打断了他的思绪。
魏秀春转过身,微笑着点点头。
他知道,自己的职业生涯即将画上句号,但这座火车站的故事,还将继续写下去……
老车站留个影
在每一个当地人心中,通化火车站都是妥妥的“地标”。
记者上一次“迷”上这里,是因为看了大鹏导演的《保你平安》。
在这部电影中,通化火车站是取景地。
1965年改建后的通化站
1996年投入使用至今的通化站
通化站始建于1936年,次年11月初运营。1955年,新建了一座875平方米的站舍。1961年,新建了200平方米行李房。1965年,新建了369平方米第二候车室。1996年,在原站舍基础上新建了两层楼候车室,增设了旅客进站环廊和出站地下通道,一直使用至今。
城市的喧嚣中,车站总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
春运开启后,很多旅客到了车站才知道,这是最后一次来老站了。
于是,这里也成了热门打卡地。
值得一提的是,通化站在候车室还专门给大家制作了合影框。
忘不掉的记忆
今年67岁的周先生,站在通化站的候车室内感慨万千。
“1984年,我和爱人带着刚满月的孩子第一次全家出行,就是在这里坐的火车,记得也是春节后,绿皮火车上挤满了人,我们没买着坐票,一位好心大姐,一直帮抱孩子,心里别提多热乎了。”他说。
“我从小就喜欢火车,在通化长大,每次坐车都是高兴的事。尤其是建筑上端蓝色表盘、白色指针的巨型钟表,每次都要看上几眼。后来在外地读书,对车站也有了别样的感情,每当火车抵达通化,脚踏上站台,仿佛就到了‘家’。”举起手机定格画面的孙杰说,今天来这里拍照,就是留点回忆。
时光售货亭
“快要检票了,还有要泡面的没?”
“饮料、面包、火腿肠,都有啊!”
在通化站内一处售货亭内,老吕跟过往的旅客互动着。
老吕是土生土长的通化人。
1992年,他在站内经营售货亭。从晨曦微露忙到暮色沉沉,每天都在和旅客们打着交道。
售货亭里卖货的老吕
老吕的摊位不算大,但却被收拾得井井有条。
货架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从泡面、面包,到饮料、矿泉水,还有各种零食小吃。就像一个小小的世界,汇聚着人间的烟火气。
昔日车站商品售卖区
“现在车不多了,过去这里真挺繁华,客流也大,光是商铺就十几家,电话亭、照相馆等应有尽有。时光真的如流水,一晃就是几十年。”老吕说,这几年停的火车越来越少,不少摊位都撤了。
老吕所言,是有背景的。
时间回溯到2010年,沈阳、长春、吉林等方向的高速公路相继开通,公路出行效率大幅提升。普速列车运行时间是公路的两倍还多,难以满足旅客快速出行的需求,车次也随之逐渐减少。
同时,岁月流转,站内基础设施陈旧、设备老化问题日益凸显,车次少、速度慢,给旅客带来诸多不便。
艰难坚守的老站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通化站开行的旅客列车共12对,其中直通旅客列车仅发往北京和青岛北两个方向。不仅线路方向有限,难以满足旅客多样化的出行需求,而且现有列车运行时间普遍较长、速度较慢。像通化到北京的K430次列车,全程需运行17个小时;通化到青岛北的k972次列车,更是要运行25个小时,这无疑给旅客出行造成诸多不便。
“现实就是这样,列车少客流就不稳定。”老吕说。
多年的经营,他对这里特别有感情。
老吕说,他喜欢这里的一砖一瓦,也喜欢听天南海北旅客讲那些旅途见闻。
这几天,社交媒体上关于通化站要搬走的消息越来越多,老吕也刷到不少。
“我与通化站缘分不会结束,新站开通,我也要跟过去。”他说。
最后一个春运
8公里之隔
城市如列车,车轮滚滚向前。
老站要“退休”,也意味着新站要“上岗”。
眼下,距离老通化站8公里之隔的新通化站正在加紧建设,充满现代化设计风格的站房格外吸睛。不久后,新落成的通化站将迁转保留老站的客运功能,成为集高铁、绿皮普速、长途客运、公交于一体的综合客运枢纽站,能够实现旅客“零中转”“零换乘”,更加便于旅客出行。
和老站相比,新通化站有何不同?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新的通化站将伴随新的线路沈白高铁一起开通,沈白高铁全长430公里,将串联起沈阳、抚顺、通化、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等7个地市(州),终点是长白山。
届时,通化市也将正式进入“高铁时代”。
建设中的通化站
建成后的通化站,建筑总面积近3万平方米,将成为吉林省东南部最大的车站。候车室每小时可同时容纳1500人,是老站的4倍以上,总体规模将达到6站台14条线路,比老站多出3个站台9条线路,将大幅提升铁路运输能力和运输效率。
新落成的通化站在现有12对绿皮普速列车的基础上,将开通上海、天津等11个方向的22对高铁列车,列车运行速度达到350公里/小时,预计每年旅客发送人数从目前的51万人次,提高到200万人次。
一条铁路,一座车站,可以改变一个城。
通化即将进入高铁时代
沈白高铁作为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的区域连接线,是东北地区“十四五”期间重大高铁项目。它将缩短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促进人员流动和物资运输,提升区域内部的合作与交流,为区域经济发展赋能。
此外,沈白高铁开通后,通化站每天预计会开行前往北京、上海、哈尔滨等方向的高铁列车22对。这将为广大旅客提供更高效、便捷的出行选择,也将为通化这座山城带来机遇和希望。
再见,是为了更好地“再见”。
你好,通化站!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栾喜良 越明 王涛
摄影 罗浩
拍摄/制作 明鑫睿
部分图片来源:通化车务段
初审:王伟光
复审:曲翱
终审:陈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