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导演圈,乌尔善曾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其电影之路充满了传奇色彩,从初出茅庐时的惊艳亮相,到封神系列引发的轩然大波,他的每一步都备受关注。
2004 年,他执导的首部作品《肥皂剧》,便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荣获釜山国际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奖”和瑞士日内瓦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这无疑为他的导演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他凭借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卓越的叙事能力,在电影界逐渐崭露头角。2012年《画皮2》横空出世,这部东方魔幻爱情电影以其奇幻的剧情、精美的画面和演员们出色的表演,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
《画皮2》不仅在票房上取得巨大成功,斩获7.26亿票房,还提名了第32届金像奖最佳两岸华语电影奖,让乌尔善在电影界声名鹊起。
2015年,他执导《寻龙诀》再次震撼影坛。这部根据天下霸唱《鬼吹灯》系列小说后四部改编的动作冒险类电影,讲述了摸金校尉铁三角在美国隐退后,因彼岸花的出现,为解开多年心结,重返草原探寻千年古墓的故事,最终票房达到16.83亿元。
《寻龙诀》的成功,不仅在于其紧张刺激的剧情和精彩绝伦的特效,更在于它对好莱坞类型电影制作模式的借鉴与融合,同时巧妙地保留中国文化元素,填补国产魔幻探险类电影的空白,对国产电影工业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凭借《寻龙诀》,乌尔善荣获第3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导演奖,成为了华语电影界备受瞩目的导演之一。
然而,就在乌尔善的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全身心投入封神系列电影的创作。这个决定,无疑是他电影生涯中的一次重大挑战,也是他电影之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封神系列电影,改编自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与宋元话本《武王伐纣平话》,拥有神、妖、人的宏大神话世界观设定,既有宏大历史、宗教背景,又有天马行空的民间想象,深具国民性,同时触及时代变革、善恶斗争、英雄成长等神话史诗的重要母题。
乌尔善对这个项目寄予厚望,他花费数年时间筹备,邀请了众多专业人士参与剧本策划,先后修改打磨十多稿剧本,力求将这个经典神话以全新的视角呈现给观众。
为了打造出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乌尔善更是不惜重金,组建一支国际化的团队,采用了先进的特效技术和制作工艺。
从2014年开始筹备,到2018年开拍,再到2020年杀青,《封神》三部曲凝聚乌尔善和整个团队无数的心血。观众们对这部电影也充满了期待,他们渴望看到一部能够媲美《指环王》的中国神话史诗电影,希望乌尔善能够再次创造奇迹。
2023年7月,《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在万众期待中震撼上映,这部筹备多年的神话史诗巨制,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电影市场掀起了惊涛骇浪 ,首日票房便高达1.70亿,上映三天票房突破5亿,最终票房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9.12亿元,成为当年暑期档的票房黑马。
《封神1》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绩,其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功不可没。影片开场的“冀州之战”,宏大的战争场面令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千军万马的厮杀,鲜血染红了大地,喊杀声、兵器碰撞声交织在一起,让人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攻城战中,投石车抛出的巨石如雨点般落下,砸在城墙上溅起无数火花,士兵们奋勇攀爬云梯,却不断被城上的守军击退,有的甚至直接从云梯上坠落,摔得粉身碎骨。这些逼真的场景,搭配上震撼的音效,让观众身临其境,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
除了战争场面,影片中的法术特效也让人眼前一亮。姜子牙施展法术时,周身光芒闪烁,强大的法力波动仿佛能冲破屏幕。哪吒的混天绫舞动起来,如同一道绚丽的彩虹,所到之处敌人纷纷被击退。
雷震子的翅膀展开,遮天蔽日,他在空中翱翔,发出的怒吼声让人胆战心惊。这些精彩的法术特效,不仅展现了中国神话的奇幻魅力,也让观众大饱眼福,感受到了视觉上的极致享受。
在人物设定方面,《封神1》也进行了大胆创新。纣王不再是传统意义上那个暴君,而是被赋予更多复杂性和层次感。他有着强烈的权力欲望,为了登上王位,不惜杀害自己的兄长和父亲。他深知权力的重要性,也懂得如何运用权力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在与妲己的合作中,他充分利用妲己的妖术,来实现自己的野心。他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透露出他的阴险和狡诈。这种全新的纣王形象,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反派角色,也为影片增添了不少看点。
妲己也不再是那个单纯的红颜祸水,而是被塑造成一个有着明确目的和动机的角色。她是一只被封印的狐妖,为了报恩,她与纣王达成了合作。她利用自己的妖术,帮助纣王实现他的野心,同时也在寻找着自己的生存之道。
她的每一个举动,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她的形象不再是以往那种柔弱、妩媚的女性,而是充满了野性和力量。她的眼神中透露出的坚定和决绝,让人感受到了她的不屈和顽强。这种全新的妲己形象,打破了观众对传统妲己的认知,也为影片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思考。
然而,《封神1》并非十全十美,在一片赞誉声中,也夹杂着不少批评声。一些观众认为,影片存在明显的西方化痕迹,这种西方化的呈现方式,让影片失去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在人物造型上,一些角色的服装和发型设计过于西化,与中国古代神话的风格不符。比如,妲己的服装造型过于暴露和时尚,缺乏中国传统服饰的韵味和美感。在场景布置上,一些建筑和道具的设计也借鉴了西方的元素,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西方的神话世界中。
剧情逻辑方面也存在一些漏洞。比如,质子营的设定就显得有些牵强。在古代,质子制度是一种常见的政治手段,但在影片中,质子们对纣王的忠诚和盲目崇拜,让人难以理解。
他们在朝歌待了八年,被纣王训练成了一支忠诚军队,甚至在面对自己的亲生父亲时,也毫不犹豫地选择纣王。这种情节设定,缺乏足够的铺垫和逻辑支撑,让人感觉有些突兀和不合理。
再比如,姜子牙下山寻找天下共主的过程过于顺利,缺乏足够的波折和挑战。作为封神故事的核心人物之一,姜子牙的使命是寻找能够拯救苍生的天下共主,但在影片中,他的寻找过程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他很快就找到了姬发,并认定他就是天下共主,这种过于简单的情节发展,让观众觉得缺乏紧张感和悬念,也无法充分展现姜子牙的智慧和能力。
《封神2》的剧情犹如一团乱麻,让观众看得一头雾水。影片开场便毫无征兆地宣布姬昌身亡,这一关键情节的呈现没有任何铺垫,仿佛是从天而降的消息,让观众还未从第一部的故事中缓过神来,就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搞得不知所措。
紧接着,姬发在没有任何过渡的情况下就直接去设伏,这种突兀的情节转换,就像是在看一部没有剪辑好的影片,片段之间缺乏必要的连贯性和逻辑性,让观众难以理解角色的行为动机和故事的发展脉络。
魔家四将的登场,更是让人哭笑不得,他们的形象和行为,完全背离观众对这一角色的认知。在观众的想象中,魔家四将作为殷商重要将领,应该是威风凛凛、气势不凡的,然而影片中的魔家四将却从里到外都透露着一股“傻气”。
他们的动作僵硬,表情木讷,战斗时的表现更是让人不敢恭维,仿佛不是久经沙场的将领,而是一群临时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这种对经典角色的不合理改编,无疑是对原著的不尊重,也让观众对影片的剧情质量产生了严重的质疑。
主要角色的人设崩塌也是《封神2》备受诟病的一大问题。姬发作为影片的核心角色之一,在第一部中展现出的是聪慧敏锐、勇敢坚毅的形象,他对纣王的野心有着清晰认识,并努力挣脱纣王控制,回到西岐。
然而在第二部中,他却像是变了一个人,变得优柔寡断。在战争已经打响的关键时刻,他竟然选择投降,这与他在第一部中所展现出的性格特点背道而驰,让观众难以接受。
殷郊的法相更是让人忍俊不禁,原本应该是威风八面、霸气十足的法相,在影片中却呈现出一种喜剧感。他的三头六臂造型,不仅没有给人带来震撼的视觉效果,反而让人觉得像是一个滑稽的玩偶,蓝色的身体和奇怪的动作,让人很容易联想到“阿凡达”或“蓝精灵”,完全破坏了角色的威严和神秘感。
闻仲作为殷商太师,在原著中是一位极具威望和实力的人物,然而在影片中,他的死亡却显得极为草率,被一个凡人轻易戳死,这不仅不符合他的身份和实力,也让观众对影片的剧情合理性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封神2》上映后,观众的愤怒如汹涌的潮水般难以遏制,在网络世界掀起了惊涛骇浪。豆瓣、猫眼等评分平台上,差评如潮水般涌来,评分一路下滑,从最初的6.3分跌至6.1分,在及格线边缘摇摇欲坠。观众们的期待值有多高,如今的落差就有多大,这种强烈的心理反差,让他们对影片的不满愈发强烈。
从票房数据来看,《封神2》也遭遇了滑铁卢。上映首日,期待值迅速转化为失望,负面口碑如潮水般涌来,曾经预估的30亿票房也如同空中楼阁,一路暴跌至11亿,与第一部的26亿相比更是天壤之别。
《封神2》的失败,给所有导演敲响一记警钟。在观众审美日益提高的时代,粗制滥造、挂羊头卖狗肉的作品无法立足。观众不再是可以随意糊弄的对象,他们对于电影的品质有着更高的要求,对于用心制作的作品会给予热烈的支持,而对于敷衍了事的作品则会毫不留情地批判。
导演们应该明白,尊重原著、尊重观众是创作的基本准则。在电影创作的道路上,唯有脚踏实地,用心雕琢每一个细节,尊重文化传承,珍视观众的期待,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赢得观众的认可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