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中间。
前言
一种不速之客入侵上海多个地区,在金山区的农田里,松江的湿地公园中,甚至是繁华的浦东新区,都有市民报告目睹了体型惊人的"巨型老鼠"。
有目击者表示这些“老鼠”的体型比兔子都要大,而且它们成群结队出没,所到之处寸草不生。
更可怕的是这些老鼠身上,还携带者大量的病毒和细菌,千万不要触碰!
那么,这些神秘的生物究竟是什么?它们为何突然出现在上海?
上海郊区的"巨鼠"危机
夜幕低垂上海郊区的田野本该陷入宁静。
然而金山区张堰镇的杨老先生却难以入眠,他的油菜田,被一群不速之客肆意啃食。
被啃食过的农作物
这些体型硕大、行动敏捷的动物,赫然是近来在沪郊频频现身的"巨型老鼠"。
"简直是噩梦!"杨老先生懊恼地说,"这些家伙专挑嫩的吃,一夜之间就能把整片菜心啃得精光。"
而类似的遭遇在上海郊区并非孤例,从金山到奉贤,从松江到浦东,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为这些不请自来的"南美客人"头疼不已。
它们不仅出没于乡间田野,甚至大摇大摆地闯入了城市湿地公园。
上海海事大学临港校区的王老师就曾在校园湖边目睹了一群“巨型老鼠”的"集体出游"。
"它们根本不怕人,"王老师回忆道,根据不少目击者描述,这些“巨型老鼠”体型比家兔子还大,而且还胖!看着它们像割草机一样啃食湖边的植物。
但这些“巨型老鼠”也是非常恐怖,甚至可能给人类带来重大的威胁。
想必不少人都知道,在中世纪的欧洲,那场被称为“黑死病”的鼠疫大流行,据学者研究,夺走了约 2500 万欧洲人的生命。
城市变得死寂,街道上堆满了无人处理的尸体,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而专家研究表明,这场人类历史上惨痛的黑死病的爆发,和鼠疫杆菌有着莫大的关系。
而在这种“巨型老鼠”身上,就可能携带有鼠疫杆菌。
不仅如此还携带多种病菌和寄生虫,如果不加控制,可能增加疾病传播的风险。
它们的体内可能潜伏着一系列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的微生物。
其中包括可引发严重呼吸道感染的肺炎双球菌、导致慢性肺部疾病的结核杆菌,以及曾在历史上造成大规模疫情的鼠疫杆菌。
再加上,现在海狸鼠在上海已经常见了,而其栖息地往往与人类活动区域有所重叠,这增加了疾病传播的风险。
这些让百姓深恶痛绝的“巨型老鼠”其实是一种海狸鼠。
那么,海狸鼠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生物,又是如何在上海大量繁殖的?
“深入入侵”的海狸鼠
海狸鼠,这个原产于南美洲的啮齿类动物,是如何成为上海农田的"常客"的呢?
追根溯源这要从上世纪50年代说起,当时为了发展皮毛产业,我国引进了一批海狸鼠。
上海作为引进的重要基地之一,曾在长兴岛等地大规模饲养,谁曾想,随着养殖业的衰落,一些海狸鼠或是被遗弃,或是自行逃逸,最终在上海的水网密布、植被丰富的环境中找到了新家。
不仅如此,海狸鼠的扩散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它们适应能力强,繁殖力惊人,在没有天敌的新环境中,简直如鱼得水。
而一只成年海狸鼠体长可达50厘米,体重5到10公斤,俨然就是一只"巨型老鼠"。
不仅如此,它们喜欢水边环境,特别偏爱莲藕、茭白这类水生作物,这正好与上海郊区的农业结构不谋而合。
然而海狸鼠带来的问题远不止农作物损失,它们的挖洞习性可能破坏堤坝和沟渠,增加洪涝风险。
更令人担忧的是作为外来物种,海狸鼠可能打破当地生态平衡,甚至带来潜在的公共卫生隐患。
尤其是在野外如果看到这样体型硕大的“老鼠”,可千万要注意了,如果随意的触摸,很有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海狸鼠为何能在上海如此肆无忌惮地扩张?答案或许要从它们的生物特性说起。
这种原产于南美的啮齿动物适应能力极强,繁殖速度惊人,在适宜的环境下,一只成年雌性海狸鼠一年可以产两胎,每胎6到14个幼崽。
更令人吃惊的是,幼崽仅需3个月就能达到性成熟,这意味着如果不加控制,海狸鼠的数量可能会呈指数级增长。
而上海的地理环境恰好为海狸鼠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
密布的水网、丰富的水生植被,再加上温和的气候,简直就是为海狸鼠量身定制的"天堂"。
它们在软质泥岸打洞筑巢,以水生植物的根、茎、叶为食,悠然自得地在上海的城乡结合部扩张着自己的势力范围。
然而海狸鼠带来的问题远不止于农作物的损失,更重要的是作为外来物种,海狸鼠在上海的生态系统中缺乏天敌,可能对本地物种造成严重威胁。
有环保志愿者甚至担心,海狸鼠可能会影响到一些水鸟的栖息和繁殖。
不仅如此,公共卫生方面的隐患也不容忽视,虽然目前还没有确凿证据表明海狸鼠在上海造成了公共卫生问题,但这个潜在的威胁不能不防。
而海狸鼠的扩散警报,不仅是对上海生态环境的挑战,也是对我们城市管理能力的一次考验。
面对海狸鼠带来的多重挑战,单一部门、单一措施已经难以应对。
上海市正在尝试构建一个多部门协作的防控体系,首先呼吁尽快制定专项管理条例,明确各部门职责,为防控工作提供法律依据。
还有就是加大科研投入,深入了解海狸鼠的生态习性,为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支撑。
村民在农田周围设置地笼驱赶海狸鼠
相信这些研究成果将为制定精准防控措施提供重要依据。
除了直接的防控措施,上海还在着手完善外来物种管理体系,同时提高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也被列入重要议程。
通过学校教育、社区宣传等多种渠道,让市民了解外来物种可能带来的危害,培养生态友好的生活方式。
来源:金台资讯2022-11-23——《沪郊多地发现南美海狸鼠 警惕其泛滥对农业造成危害》的报道
来源:极目新闻2025-02-11——《警报!上海多地发现“巨型老鼠”,成群结队出现,“一夜之间吃得干干净净”》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