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野鸡泛滥成灾,为什么没人敢吃?一个在当地生活多年的农民说:别说吃了,平时我们都不敢招惹它!原因让人意想不到。
田野间的一个个稻草人,在风雨呼啸中矗立,他们在执行一项“艰巨”的任务——驱逐成群结队、相伴而行、觅食的野鸡!
东北地区的野鸡数量惊人、泛滥成灾,为何却没有人敢食用野鸡?是因为野鸡的肉不香吗?实则不然。
野鸡是俗名,它们有着正规的名字——雉鸡,野鸡的外观十分美观,即便是身上的黑,那也是五彩斑斓的黑,因为身上羽毛颜色鲜艳,被称之为七彩锦鸡。
雉鸡品种繁多,寻常见到的野鸡要比家鸡的体型小很多,尾巴细长,看起来十分美观,大自然中,雄性为了求偶、繁衍子嗣,一般进化的十分漂亮,这一自然规律在野鸡群中也十分常见。
雄性野鸡,看起来雄赳赳、气昂昂,尾巴细长,如同一把一把锋利的剪刀,颈部带有一圈一圈白色的项圈,仿佛一串一串珍珠项链。
额头到颈部之间这段小小的距离,是墨绿色,颜色十分鲜亮,鸡冠子呈现正红色,身上的羽毛带有斑斑点点,与雄性孔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野鸡在民间也有一个俗称——山凤凰,民间流传广泛的一句俗语:飞上枝头当凤凰,其中指的便是野鸡。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野鸡是一道十分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美味珍馐,与海味齐名,被誉为山珍。
只有当时的一些皇宫妃嫔、皇子公主、达官显贵、大富大贵之家,才有机会食用野鸡这等美味,野鸡因为日常觅食,使得肉质紧实、且富有汁水,因此受到青睐,成为了贵人们餐桌上的一道菜。
随着时间的流逝,野鸡也渐渐步入大众视线,尤其是生活在东北地区的群众,更是对野鸡爱不释手,东北群众口中的小笨鸡炖蘑菇,如何使之味道鲜?
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方式,只要食材够高端,如何能不鲜?田间地头、草丛、林木觅食的野鸡、一场雨之后,破土而出的野生蘑菇,两种味道相互交融,形成了一道东北的特色名菜。
因为人们对野鸡争相追逐,导致野鸡数量大大减少,一度成为“濒危”物种,好在国家发现的及时,立刻颁布了相关政策,对野鸡这一物种进行保护。
2000年,国家针对野鸡即将濒危,将野鸡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野鸡摇身一变,也成为了国家保护动物,吃上了“皇粮”,从此,野鸡便渐渐远离了人们的餐桌。
为了帮助野鸡繁衍,国家又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比如退耕还林,帮助野鸡寻找新的栖息地,与此同时,这些栖息地还没有野鸡的天敌,在这样的多层保护下,野鸡简直进入了天堂。
一段时间后,原本濒危的野鸡竟然靠着惊人的繁殖能力在东北地区泛滥成灾,成群结队的野鸡们一同觅食,看起来十分壮观,这说明国家颁布的政策取得了显著效果。
可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个新的问题,野鸡们泛滥成灾,农民田间地头的庄稼却遭了殃。
野鸡数量过多,导致林间的食物不够吃,为了填饱肚子,野鸡们只好盯上了地里种植的庄稼,这样一来,农民们则成为了最大的受害者,如何在不伤害的野鸡的情况下,保护好自己田间的农作物?
针对这个问题,农民们冥思苦想,终于想到了一些办法,野鸡生性胆小,只要有人,它们必然不敢再靠近庄稼,可人们总是要休息的,于是乎,一个个稻草人便应运而生。
这些稻草人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们的麻烦,可时间久了,野鸡们就发现了关键所在,知晓了那些稻草人不过是吓唬它们的,根本不是真人,于是又一哄而上,农民们不胜其烦,却又无可奈何。
农民们不敢招惹野鸡,更别说吃了,就怕一个不小心惹祸上身……
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在大自然这个神秘而又复杂的环境中,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引发更大的麻烦,对此你们怎么看呢?
信息来源:宝鸡政法——东北野鸡“满天飞”,为何吃货却不敢下嘴?农民直言:真惹不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