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月12日上午12时,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总票房已突破90亿元,进入全球影史票房榜前30名,成为了票房TOP30影片唯一非好莱坞影片!

随着电影在全球范围内上映,根据相关预测,《哪吒2》的最终票房成绩可能会来到:

142亿。

这就意味着《哪吒2》即将登顶全球动画影片的票房第一。



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 上下滑动即可查看

为什么《哪吒2》会饱受好评?

除了出色的剧情外,电影中精致的特效、逼真的细节,更是被评为“每一帧都是艺术”,丝毫不逊于好莱坞水准。



一直以来,中国电影总是在动画特效上,被诟病不如好莱坞大片,但《哪吒2》却用实力证明了中国科技技术的日新月异。

《哪吒2》的数字内容制作公司“原力数字”,也准备在北交所上市。

无相君注意到一个细节:“原力数字”的主要股东中,有着腾讯的名字,而且份额还不低。

根据招股书,腾讯旗下的林芝利创持有原力数字12.13%股份,且原力数字的第一大客户连续三年均为腾讯集团。

去年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全球爆火,其中投资方就有腾讯,冯骥还公开调侃称:

“从腾讯离开很多年,再次拿到他们的钱,还不用关心KPI,把单机/主机的游戏梦圆一圆,这个故事有点励志。”



而今年引爆全球的动画大片,也有腾讯的投资。

从《黑神话:悟空》到《哪吒2》,从阅文集团到腾讯动漫。

我们发现,腾讯在文化产业的布局早已超出单纯的流量生意,其背后是一张宏大的战略蓝图:

以资本为纽带,深度参与中国新质生产力的体系建设,在硬科技、数字基建、生态经济等领域悄然构筑护城河。



提到腾讯,可能很多人的认知里只觉得它是搞社交、搞游戏的。

但如果摊开腾讯的投资版图,你会发现腾讯近些年的投资方向,正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硬科技纵深跃进。

形成了以“数字基建”、“硬科技突围”、“生态经济”为主的三大板块。



“数字基建”方面,腾讯通过孵化“腾讯云”,来搭建云、AI与产业互联网的“隐形底座”。

全球领先的IT市场研究和咨询公司IDC发布的《中国关系型数据库软件市场跟踪报告》显示,在Top 5厂商中,腾讯云数据库整体收入同比增速、本地部署模式收入同比增速均位列第一。

在政务云市场中,腾讯云深入政务服务、税务、人社、水利、海关等多个政务场景,支撑着全国30多个部委、20余省、500多个市县“数字政府”的建设,为全国11亿用户提供近3000项移动政务服务,为2000万企业提供超过100万项数字化服务。



今天我们惊讶于中国的产业越来越高端,越来越数字化,其实都是需要这些数字基建作为载体。

数字化是产业向高端迈进的方向,也是向群众普惠的渠道。

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医疗资源匮乏,基层医生普遍学历较低,很多农民想看大病都要去城里排队挂号,这就导致城市的医院经常超负荷工作。

怎么打通城乡医疗资源矛盾?

早在2015年开始,腾讯就和合作伙伴中迈医疗开始构思软硬件支持,率先在一些乡镇医疗机构进行试点。

通过AI技术的普及,赋能乡间专科医生更好地看病问诊,同时利用数字化技术,采集病人的过敏史、既往史、个人史、检验检查等情况,全面评估患者情况,自动生成结构化的电子病历。



为了缓解医患矛盾,惠及更多的农村地区,腾讯持续投入资金开发完善这套AI导辅诊系统。

目前,系统已经落地1000+医院,涵盖了近100万医学术语节点,以及近400万条医学关系链,能够精准预测272种基层常见病,鉴别诊断超过3000种疾病,远超出国家卫健委要求基层乡镇卫生院开展诊治的66种基本病种。

在产业生态上,腾讯针对目前电商平台对商家高抽成,高服务费的痛点,通过对视频号小店进行了重大升级,推出了全新的微信小店。

微信小店简化了商家的入驻流程,升级了品牌认证和店铺命名体系,并降低了保证金要求。

商家只要有微信号和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就能注册,店铺及商品信息能在公众号、视频号、小程序等多个微信场景内自由流转,这极大降低了中小商户创业致富的成本和难度。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



也许很多人会说,这些平台赋能工作只是现有技术的推广,对于“卡脖子”的工作,还要靠华为、比亚迪这些硬科技企业。

但如果你翻看中国企业的研发费用排行榜看,腾讯的排名,仅次于华为。

去年9月23日,全国工商联发布了年度民营企业研发投入和发明专利两个500强榜单。

在研发投入榜单中,排名前五的企业分别为:

华为、腾讯、阿里巴巴、比亚迪、吉利控股。

在半导体领域,腾讯投资了燧原科技(AI芯片)、摩尔线程(GPU)等企业,配合国家的自主芯片计划。



在自动驾驶领域,腾讯明确了自己的方向:帮助车企造好车、卖好车、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专注于做好“冰山之下”的基础设施。

早在2016年下半年,腾讯就成立自动驾驶实验室,召集了国内外知名自动驾驶领域专家,在360°环视、高精度地图、点云信息处理与融合定位等前沿领域都做了尝试和探索。

截至2024年9月,腾讯的智驾合作已覆盖超过100家车企和出行科技公司,有九成车企首选腾讯作为汽车云服务伙伴,并且为超过30家车企和出行科技公司提供海外云服务。

根据美国兰德公司的研究,自动驾驶汽车需至少进行110亿英里的里程测试,而腾讯拥有游戏技术加持的“仿真平台”,将测试置于虚拟环境下,既大大加快了测试速度,又极大节约了测试成本。

在AI领域,除了前文中提到的AI医疗外,腾讯也投资了一大波AI大模型公司,其中不少都成了明星企业,有的也在冲击上市。

月之暗面、无问芯穹、智谱AI、百川智能均在腾讯投资版图之内。



芯片和自动驾驶,还有当前正在被热炒的AI,腾讯几乎都有涉及。

而且布局时间,都在2015到2016这个范围内。

可以说,对于中国科技硬核突破,腾讯具有很强的前瞻性。

包括面向未来,即将爆发的生物科技领域,腾讯也很早就投资包括药明康德在内的巨头,联合开发AI药物发现平台,将新药研发周期缩短40%。



平台的社会价值,是娱乐大众、吸取佣金还是引导科技向善、产业向上?

数据显示,2020-2024年腾讯在新质生产力领域投资额超2000亿元,研发人员占比已达74%。

从“流量帝国”到“硬核科技”,腾讯可谓是当前中国互联网巨头的战略转型样本。



不得不承认,腾讯从早期的娱乐产业转向为以科技领域为主导的投资方向,并不是一种偶然。

而是一种基于对自身发展瓶颈,以及中国未来发展动能的深刻洞见。

2018年之后,中国的互联网反垄断监管趋严,互联网用户增长见顶,这迫使很多巨头都在寻找新增长极。

在这个基础上,腾讯的转型方向的一条主线就是:

跟着国家的步伐走,走在产业创新的最前端。



比如,十四五规划明确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列为前沿领域,腾讯就抓紧布局,在人声鼎沸前的无人问津处,默默孵化了一批优质企业。

再比如,中国制造业占GDP比重达28%,但数字化转型率不足30%,产业互联网空间巨大。

腾讯就发力数字化产业,通过数字赋能,让各行业插上“新质”的翅膀。

在文化产业上,腾讯的布局也始终紧扣国家战略:

2018年《关于推动影视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出台后,腾讯影业就连续参投《我和我的祖国》《流浪地球》等主旋律大片。

2021年的“十四五”规划,提出了文化产业数字化,腾讯就立即启动“寻境敦煌”“故宫·腾讯联合创新实验室”等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



前不久,美国把腾讯和大疆一起列为制裁名单,很多人感到疑惑:腾讯怎么都能上榜?

或许,美国就是看到了腾讯在科技方面的“闷声做大事”。

今天再看腾讯,它的角色已经从“流量平台”转变为“新型基础设施”。

其投资逻辑呈现明显变化:

从财务回报导向转向国家战略协同,从控股型投资转向生态共建,从商业价值优先转向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平衡。

资本不一定是平台经济的“收割机”,也可以是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器”。

随着“数据要素×实体经济”、“人工智能+”等政策深化,我们需要更多的腾讯站出来,在未来的科技浪潮中,实现越来越多的“直道超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