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网络平台数据,截至2月10日,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总票房(含预售)突破83.53亿,进入全球影史票房榜前30名,这也是全球票房前30名影片中唯一非好莱坞影片。



《哪吒2》在美国首映,尽管尚未正式上映,但哪吒已经在美国点燃了一波观影热情。影片发行方透露,目前预售场次火爆,上座率达90%以上,多个热门场次均已售罄,一票难求。

浙商证券指出,光线传媒作为《哪吒之魔童闹海》的主要投资方,2025年一季度利润或增厚17亿元,同时后续产品线、衍生品销售均值得期待。

光线传媒今日继续20%涨停,股价达20.1元/股,创历史新高,该股春节后的5个交易日累计涨幅超110%,最新市值为589.7亿元。

谁买了光线传媒?



整体来看,《哪吒2》爆发是一场始料未及的狂欢,公募对于光线传媒并未有太多布局。



从单只产品来看,工银文体产业是唯一一只重仓且增持的基金,也是本轮《哪吒2》的最大受益者。



不过由于其他重仓股并未有明显上涨,所以工银文体产业截至目前涨幅为3.4%,在同类产品中排名411/1009。

另一只对光线传媒重仓配置的基金是华夏中证动漫游戏ETF,今年以来产品涨幅为17.68%,在同类产品中排名16/2862。

资料显示,产品跟踪的标的指数为中证动漫游戏指数,该指数选取主营业务涉及动画、漫画、游戏等相关细分娱乐产业的上市公司股票作为样本股,反映动漫游戏产业A股上市公司股票的整体表现。

华夏中证动漫游戏ETF的涨幅之所以较大,一个重要原因是部分成分股涉及到AI概念,而AI又是今年的风口。

为啥机构不喜欢?

基毛哥简单翻看了一下电影娱乐板块,除了光线传媒之外,机构对于其他公司的配置就要更低。

其实不光国内投资者,国际巨鳄们也不喜欢这个行业,例如每季度公布的美国机构持仓数据,也鲜有持有相关公司的数据。

那么为什么机构不喜欢投资电影娱乐板块?在《投资中最简单的事》书中,邱国鹭就分析的就很全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现金流状况差:影视行业从剧本创作、邀请演员、拍摄、宣传到上映,整个周期漫长,而且在这过程中影视公司需要先垫付大量资金,即 “预付账款” 去拍摄作品,上映后又要经历一段时间才能从电影院拿到钱,形成 “应收账款”,这导致影视公司的现金流状况不佳。

我们就拿《哪吒2》来说,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行业上下游多方了解,《哪吒2》成本预估在4亿元至6亿元。据该片《发行通知》,与影院分账比例为常规的43%与57%,这意味着,扣除相关费用后,片方约取得净票房的43%,影院和院线获得57%。

再算上昂贵的春节档发行成本,按业内比较通行算法,成本的3倍后票房可以算相对平稳盈利空间。由此,按成本最高的6亿元来算,当票房定格在84.2亿元时,分账票房为75.88亿元,《哪吒2》片方粗略收益在24亿元左右。

另外,不要看《哪吒2》热闹,其实大部分电影并不赚钱,例如博纳影业出品的《蛟龙行动》,截至2月10日晚仍未突破4亿元。鉴于该公司董事长于冬对外提到投拍该片“把一个公司的现金流焊在这了”,这代表着,《蛟龙行动》大概率巨亏。

2、缺乏定价权:观众买票进电影院主要是冲着导演和演员去的,比如想看范冰冰、徐峥、冯小刚等,而不是因为影视公司的品牌或美誉度,所以影视公司在电影定价方面没有话语权,大部分利润被名导演和名演员拿走。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迪士尼,其旗下的米老鼠和唐老鸭等明星角色不会要求涨工资,迪士尼在定价上占据主动,更具投资价值。

3、行业竞争激烈且格局不稳定:影视行业竞争激烈,每年有大量的影视作品上映,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而且行业格局不稳定,很难有公司能够持续保持优势地位。

这本书发行较早,现在不仅仅是电影行业内部卷,而且还要跟更多其他形式的娱乐形式卷。

例如短视频,短视频时长通常在几十秒到几分钟之间,符合现代快节奏生活中人们对于碎片化时间的利用需求。人们可以在通勤、午休等碎片化时间内轻松观看多个短视频,而电影需要观众花费一到两小时的整块时间去观看,在时间分配上显得不够灵活。

多元化娱乐形式也在冲击影视行业,例如电子游戏、直播、互动影视等多种类型。电子游戏能为玩家提供沉浸式的互动体验,直播可以让观众与主播实时互动,满足社交需求,这些都吸引了大量原本可能是电影观众的人群,使观众的娱乐选择更加分散,电影不再是唯一的主流娱乐方式。

基毛哥觉得,电影未来的出路,就是要把自己独特的优势发挥出来,更有深度、更有温度、更有力度才能够重新收获观影人群。

翻译一下就是,得有一个扎实的剧本,充沛的情感,引人共鸣的价值观,宏大的场面,别随便怼几个明星就来圈钱,不然大家都不好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