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志传

2月10日,台湾民意机构举行了一场备受瞩目的复议投票,内容涉及台湾行政机构关于“公职人员选举罢免法”(简称“选罷法”)的修订案。经过长时间的辩论与角力,蓝白联手成功以60票对51票否决了民进党提出的复议案。整个投票过程无疑是一次台政治剧烈的拉锯战,更是蓝白和民进党之间激烈对抗的缩影。但在这些表面上的对立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政治博弈与操控?



台湾的“选罷法”修订案,并非单纯的法案调整,它所蕴含的政治意义远远超出了法理的范畴。这一修正案主要内容为要求罢免案的提议人及连署人提供民众身份证正反面复印件,同时加强了对于伪造、假冒他人身份资料行为的法律惩处,最高可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罚款100万元新台币。乍看之下,修订案似乎有其合理性,尤其是针对个人数据保护和防止选举操控的内容。但真正值得关注的,不仅仅是这些表面上的修订内容,而是这些内容背后所隐含的政治利益博弈。

蓝白阵营此次联手通过否决复议案,显然是在表达一种强烈的政治立场:他们不愿在选举法的修订上轻易让步,尤其是在民进党执政期间,他们认为任何修法都可能成为民进党进一步加强掌控政治局势的手段。从蓝白的角度来看,这项修订案似乎是民进党通过修改选举法来进一步操控选举局势的工具,尤其是在即将到来的地方选举中,任何涉及选举操作的变化都可能直接影响到选举的公正性与透明度。因此,蓝白选择通过这一投票,既是对民进党执政的一次抵制,也是向选民传达他们的政治态度:民进党的改革未必是为了选举的公平公正,更多的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基础。

然而,这种联合背后,更深层的动力无疑是对自身政治地位的捍卫。蓝白阵营并非在“选罷法”修订中站在选民权益的绝对立场上,他们的动机中也包含着对选举格局的深刻考量。蓝白的这次合作,看似一场战术性的合作,但实际上,双方的合作是相互制衡与利用的过程。蓝营与白营虽然在某些方面存在分歧,但在应对民进党执政的压力时,双方无疑达成了共识,那就是要在选举法的修订上捍卫自己的政治利益,确保在未来的选举中,他们的选举策略不会受到不公平的限制。



作为此次复议案的提案方,民进党无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挫败。民进党通过修订“选罷法”来强化对选举的掌控,试图通过法律手段进一步保障其选举利益。但这一举措显然被蓝白联手视为“权力的延伸”,并被认为是民进党借修法之名行操控之实。从某种程度上说,民进党此番修法,旨在通过加强对选民资料的控制,减少选举中的“意外”因素。这一举措的出发点是为了保障选举的公正性,但在蓝白的眼中,这种所谓的“公正性保障”显然带有民进党固守权力的色彩。最终,蓝白的否决,不仅让民进党无法顺利推行修法计划,也让民众对民进党的选举操控手段产生了更多质疑。

虽然“选罷法”修订案的核心内容是为了防范伪造和假冒选民身份的行为,但实际上,修订案在操作层面上存在诸多模糊之处。民进党虽然试图通过加强身份证明的要求来避免选举欺诈,但在这种操作过程中,如何保证民众个人资料的安全和隐私,如何防止这一修订案成为一种政治打压工具,仍然是值得深思的议题。民众党成员黄珊珊与林忆君未参加投票,也许正是因为他们在这一问题上存在内心的疑虑。毕竟,选举法修订如果没有妥善设计,容易陷入“选民控制”与“选举操控”的怪圈,最终可能适得其反。



台民意机构的复议案否决,表面上是蓝白与民进党的一次政治对抗,实则深刻揭示了台湾当前政治格局中的权力斗争。在台湾,政党之间的博弈已不仅仅局限于表面上的选举竞逐,背后更是对国家政治未来走向的深刻控制和操控。这种政治环境让人不禁深思:在这种无休止的政治斗争中,究竟是谁在真正为台湾人民的利益着想?而谁又是在借选举法的修改为其私利提供便利?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台湾的政治生态无疑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阶段。各大政党为争取选举胜利,不惜采取种种手段来争夺选民的支持。而民众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成为了政治游戏中的“棋子”,他们的声音和权益常常被裹挟在这些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无论是蓝白合作,还是民进党的选举操控,都无形中加剧了台湾民众对政治的失望和不信任。选举法的修订,原本是为了保障选举公正,但从如今的情况来看,它更像是一个权力斗争的工具,而非真正从民众利益出发的改革。

如今的台湾政治,显然已远非单纯的“选举竞争”,而是一场深刻的政治权谋斗争。而在这场斗争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恰恰是普通民众的声音与利益。当政治成为了一种游戏,人民又何尝不是被丢弃的棋子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