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选好车163的第1106次推送


在汽车行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时刻会成为里程碑式的转折点。2025年2月10日,比亚迪在深圳总部召开的智能化战略发布会,无疑就是这样一个时刻。


比亚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在会上宣布,比亚迪全系车型将搭载高阶智能驾驶系统 “天神之眼”,首次将高阶智驾技术引入全系车型,覆盖低至7万元级的海鸥,高至百万元级的仰望。

一张炸翻行业的底牌——“智驾将成为像安全带一样标配”,就这么被王传福轻描淡写地抛了出来。

这是疯狂的一夜,无数友商无眠,“智驾平权”革命的第一枪已经打响...

01 智能化是下半场 但规则已经变了

早在2018年,王传福就对汽车产业终局进行了预判:电动化只是入场券,智能化才是决胜负的生死线。

这几年来,比亚迪在电动化领域的成就有目共睹。2024年,比亚迪全球汽车销量超427万辆,凭借刀片电池、DM-i混动等技术,比亚迪稳坐全球新能源销冠,但其野心远不止于此。

当全球车企还在电动化赛道上疯狂内卷时,比亚迪已悄然完成了一场“战略跳级”。2023年7月, 腾势N7 发布,比亚迪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天神之眼”上市;2024年,比亚迪在智驾领域继续“狂奔”,开年发布整车智能战略,年底即宣布“天神之眼”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开通无图城市领航功能。

从2022年只有100多人的智驾团队,到今年1月24日,比亚迪智驾团队人数已超5000人,短短两年多时间,团队规模膨胀了近50倍⋯更关键的是,比亚迪通过“合作+自研”双轨制(如与华为、Momenta合作,自研“天神之眼”系统),快速弥补短板,形成了“技术护城河”。

过去十年,马斯克的FSD定义了智能驾驶的“技术霸权”,但高昂成本使其仅限高端市场。

如今,特斯拉继续收割高溢价、新势力靠订阅制智驾服务创造新盈利点,传统车企陷入“堆料竞赛”,而比亚迪选择了一条更颠覆的路径——全系标配智能驾驶,将高阶智驾技术“天神之眼”打入10万元内的市场。


王传福在发布会现场表示 “好技术就应该人人可享”,这不仅仅是对用户说,更是对整个中国汽车产业说的。

这一颠覆性战略的底气,源自比亚迪二十年构建的“不可能三角”闭环:

· 规模碾压:2024年800万辆保有量形成的成本摊薄能力,让单套智驾系统成本降至友商的1/3;

· 垂直统治:从IGBT芯片、域控制器到线控底盘的全栈自研,摆脱对博世、英伟达等巨头的供应链依赖;

· 数据垄断:每天数亿公里行驶数据喂养的算法,正在构建全球最大的智能驾驶“数据护城河”。

虽然目前比亚迪自研的智驾能力仍不足以挑战行业第一梯队,但本次的普及“王炸”将解构之前的智驾规则体系。

在王传福看来,智能化的战争,本质是成本和数据的战争。比亚迪用电动化时代的规模优势,为智能化革命提供弹药;再用智能化体验反哺销量,形成自我强化的增长飞轮。

在笔者看来,比亚迪“智驾普惠”的底层逻辑,或许预示着比亚迪下一个阶段的战略转型——从“新能源汽车制造商”进化为“移动智能生态运营商”。

如今,比亚迪的入局已彻底打破规则,将智驾从“奢侈品”变为“日用品” 。整个行业是该重新思考:当智驾成为标配,车企的竞争力核心将转向何处?

02 “天神之眼”:撕开智驾高墙,开启全民平权时代

“智驾平权”是比亚迪2025年最响亮的宣言,而“天神之眼”正是这把钥匙。

这套系统以“无图城市领航”为核心,已迭代至BAS 3.0+版本,实现城区道路全程无接管。其中,天神之眼A搭载3颗激光雷达,双Orin X芯片,只用于仰望;天神之眼B搭载1-2颗激光雷达,1颗OrinX 芯片,具备城市NOA能力,用于比亚迪和腾势 ;天神之眼C采用纯视觉路线,只支持高速NOA功能。


在智驾芯片、各种摄像头和雷达传感器之外,为了让智驾能力更好用,比亚迪还为更新了智驾版的全部产品“顺手”升级了智能座舱性能,普遍从之前的DiLink 50或者更低级别的座舱,直接升级到了车机芯片更好、系统更流畅的DiLink 100座舱,就连方向盘也全部换成了电容方向盘。

随着2023年下半年端到端技术在智驾领域的“开花结果”,对于硬件需求的减少,尤其是激光雷达和较高芯片算力不再是刚需,让比亚迪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就拿出来了注定颠覆整个中国主流汽车市场的“天神之眼C”。但真正引爆行业的,是其对成本极限的挑战。

比亚迪秦 L、海鸥等入门车型首次搭载“天神之眼”,直接将高阶智驾拉入10万元区间。这一突破背后是三重降本逻辑:

· 硬件精简:通过算法优化减少对激光雷达的依赖,转而采用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组合;

· 算力复用:依托自研芯片和域控制器整合,降低算力冗余;

· 规模摊薄:年销300万辆的体量,使单台车智驾成本降至千元级

比亚迪的恐怖之处在于,它掌握着智驾核心部件的自研能力。当其他车企为英伟达Orin芯片支付万元级成本时,比亚迪通过自研芯片+规模化采购,将单套智驾系统成本压缩至行业均值的1/3。这种“技术-成本”双杀,让“智驾平权”从口号变为现实。

撕开智驾高墙,“天神之眼”的普惠也开启了一场关于消费者心智的争夺战:从“要不要智驾”到“没有智驾怎么选”

王传福在发布会上喊出:“2025年,没有智驾的车将成为少数派。” 这一断言直击消费趋势——L2级智驾渗透率已超55%,用户需求从“尝鲜”转向“刚需”。

对此,比亚迪的策略犀利直接:将智驾与安全强绑定。


正如王传福所言:“智驾是安全出行最强的守护”。通过全系标配,比亚迪不仅抢占市场,更重塑了消费者的决策逻辑。

03 智驾“白菜价”,谁将出局?

当比亚迪将智驾成本打至“白菜价”,一场行业洗牌已不可避免。


发布会后,比亚迪的智驾普及策略带动上游产业链爆发: 速腾聚创(激光雷达)、欧菲光(摄像头)、地平线(芯片)等供应商股价应声上涨。但股价狂欢之下暗藏危机——没有规模优势的玩家可能被踢出牌桌。例如,依赖高成本激光雷达方案的车企,若无法像比亚迪一样实现技术降本,将面临“卖一辆亏一辆”的困境。

此前,智驾是特斯拉、小鹏等品牌的溢价标签。但比亚迪的入局彻底模糊价格边界:30万元的汉EV 与10万元的秦L共享同一套智驾底座。这种“降维打击”迫使对手两难:跟进则利润承压,不跟则市场流失。比亚迪的定价权已从电动化延伸至智能化,主流车企的护城河正在瓦解。

智驾的终极竞争是数据的竞争。虽然比亚迪在算法和算力方面落后于华为等新势力公司,但凭借300万辆年销量,比亚迪每天可获取数亿公里真实路况数据,反哺算法迭代。这种“销量→数据→技术→销量”的正循环,可能让比亚迪在未来形成类似特斯拉的生态霸权,但路径更“接地气”——用平价车收割数据,用数据反哺技术,再用技术巩固平价车的统治力,构建从芯片、算法到整车制造的垂直生态壁垒。


用王传福的原话来说,“如果说一辆车的数据是一滴水的话,那比亚迪拥有一片海。”

比亚迪的全系智驾战略,表面是技术普惠,实则是王传福布局十年的“阳谋”:通过电动化建立规模优势,以垂直整合掌控核心技术,最终用智能化重构产业规则。这场平权运动的终局,或许将如王传福所言,让没有智驾的车,像没有安全带的古董车一样被时代抛弃。


当特斯拉还在为FSD入华焦虑,当传统车企在转型阵痛中挣扎,比亚迪已用“智驾平权”撕开了一个新时代的裂缝。

这场由中国车企主导的革命,或许正为全球智能出行写下新的注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