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毫米团级自行火炮“蟋蟀”

自行火炮“蟋蟀”——短管150毫米,不知是加农炮、榴弹炮还是迫击炮?德语里干脆就叫它“火炮”。它的用途是什么?如何运用?它是否真的有意义,还是换装105毫米榴弹炮会更好?它到底怎么参与进攻?这些问题,加上对坦克师战术的不理解,使得很多人认为这款自行火炮毫无用处,没有找到自己的定位。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吧?

首先,我要说明的是,人们对这种火炮的定位存在误解。不是德国人先造出了这款火炮,然后才思考如何运用。事实上,在“蟋蟀”问世之前,它的用途早已确定——原本是为牵引式火炮设计的,而“蟋蟀”只是将这种火炮安装在自行底盘上而已。

许多人不了解这类火炮在德军中的作用,因此总是把它与“黄蜂”(Wespe)和“大黄蜂”(Hummel)进行对比——这两者分别是105毫米和150毫米的“标准”自行榴弹炮。相比之下,“蟋蟀”的射程短了一倍甚至更多,所以人们会疑惑它的意义何在。毕竟,普遍的观点认为,射程是最重要的指标,火炮只要尽可能远离前线,利用最大射程开火,就能避免敌方反击。这种理解正确吗?



105毫米师属自行火炮“黄蜂”

不,这种理解是错误的。火炮的任务并不是单纯地追求安全距离。是的,安全性当然重要,但它不是最终目的。火炮的任务是打击目标,为所属部队提供支援。距离前线越远,火炮能够打击的目标就越少,不论是在纵深还是横向的覆盖范围上。榴弹炮的打击半径是以自身为中心的一个圆,因此,关键在于火炮如何为其所属部队提供支援,而不是随意射击。这正是“黄蜂”、“野蜂”与“蟋蟀”之间的区别。

“黄蜂”和“大黄蜂”是坦克师炮兵团的武器(当然,它们和“蟋蟀”也可以部署在其他单位)。这意味着,它们的火力是为整个坦克师提供支援,或者至少是其重要部分。虽然它们通常会伴随装甲集群行动,但它们所搭载的火炮本质上是标准的师属火炮,坦克师炮兵团中有大量的牵引式版本。因此,这些火炮的射程必须足以覆盖整个师级作战任务,既要具备较大的纵深打击能力,也要有较广的侧向覆盖范围。

而“蟋蟀”搭载的150毫米重型步兵炮,属于摩托化步兵团的支援武器,用于坦克师中的摩步团。其任务范围比师级火炮要小得多,因此较短的射程也是可以接受的。尽管更远的射程当然是优势,但对于“蟋蟀”而言,这并非必要。它依靠师属炮兵团的支援(“黄蜂”和“野蜂”),专门打击妨碍摩步团前进的目标,并在其任务范围内作战。而远距离目标(如敌方炮兵、增援路线)则是师级炮兵的责任——坦克师本身就配备了105毫米火炮,射程达19公里,比“野蜂”和“黄蜂”的12-13公里普通高爆弹射程还要远。但尽管如此,德军并没有急于用105毫米加农炮取代105毫米榴弹炮。这说明,不同火炮各司其职。“蟋蟀”的存在,就是为了给150毫米步兵炮提供装甲防护和机动能力,让它能跟上坦克和装甲输送车,而不会因速度过慢而拖后腿。



150毫米重型步兵炮——类似于曲射火力

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蟋蟀”射程短的原因,以及为什么它没有被105毫米榴弹炮取代。接下来,我们来看它的作战方式。很多人感到困惑,认为这种火炮只能进行直瞄射击,而车体本身又高且装甲薄,这种用法简直是“自杀式冲锋”,因此得出的结论是这种自行火炮没有意义。然而,这里有两个重要的误区。

第一,不一定非要使用直瞄射击。“蟋蟀”完全可以从隐蔽阵地开火,其射程约4-5公里,可以越过山丘、森林或其他掩体进行间接射击。而且,它的弹药基数虽小,但由于后部有可翻开的装弹口,可以轻松地利用地面弹药补给,因此火力持续性并不成问题。许多照片显示,“蟋蟀”通常会停在掩体后方,炮管高仰角发射。

第二,很多人误以为所有进攻战术都必须是“直接冲锋”。如果仅仅是驾驶“蟋蟀”冲向敌军,那确实会迅速被摧毁。但看看其他武器是如何参与进攻的?例如:

迫击炮在进攻中发挥作用吗?是直接冲锋,还是远程支援?

重机枪如何作战?是架在冲锋的士兵肩上,还是占据阵地火力压制?

SU-76自行火炮在进攻时的作用是什么?是像坦克一样突击,还是提供远程火力支援?如果用SU-76像坦克那样冲锋,损失会很快。

牵引式火炮又是如何参与进攻的?它们会冲锋吗?当然不会!它们占据阵地,为步兵和装甲部队提供支援,然后在战术需要时,在掩护下逐步前移,重新建立新的射击阵地。

“蟋蟀”作为自行火炮,其作用与步兵炮、重机枪等类似。它不会像坦克一样猛冲,而是占据射击位置,打击敌方阵地、机枪点、反坦克炮等威胁步兵和装甲部队前进的目标。然后,随着战线推进,在其他火力掩护下逐步前移至新的射击阵地。

通常情况下,苏 - 76 也不会在进攻中冲在最前面。 分享



同样,如果将 “黄鼠狼”(自行反坦克炮)部署来支援步兵,它们也理应如此行动。德国人就是这么规划的。这些车辆处于假定的 “第二线”,依托掩体,只有在打击特定目标时才驶出,随后再退回掩体(例如,部分驶上小山坡,射击后再退回)。它们跟随步兵 / 坦克 / 步兵战车,从一处掩体跃进至另一处掩体,理想情况下还利用地形作为掩护推进。也就是说,它们的行动方式是让地形遮挡住敌人的视线 —— 沿着低洼处,利用土埂、建筑物、植被等做掩护。何必非要往前硬冲呢?它们的任务是摧毁阻碍推进的目标,而不是发起自杀式冲锋。如果非要让 “蟋蟀” 自行火炮进行直接瞄准射击,那有什么能阻止它们像 “黄鼠狼” 那样行动呢?

另一个常见的错误观点是,认为在 1943 年下半年,情况发生了变化,德国人突然就不再需要…… 随便幻想出来的什么东西。比如说,他们不再需要坦克强行通过宽阔的河流,理由是他们只是在撤退。而撤退的时候,就不用渡河了,这是众所周知的。毕竟桥梁一直都是完好的,对吧?又比如说,因为他们处于防御状态,所以就不再需要坦克、步兵战车以及机动行动了。再比如说,出于同样的原因,他们似乎也不再需要这类支援车辆了。然而,这往往是个很大的误解。

摩托化步兵营装备在步兵战车上的轻型步兵火炮(75 毫米),其防护也并非坚不可摧。



问题的关键在于,坦克师(还有摩托化步兵师,但我们现在不谈这个)首先是一种实施打击的手段,无论是在进攻还是防御中。德国人一次又一次地向苏军展示了这一点。虽然并非每次都成功,但他们一直在不断尝试。而且苏军自己的坦克部队和机械化部队在进攻和防御中也都实施打击。有时坦克部队可能会占据战线,但这并非其首选的运用方式。而当你发起进攻或反击时,有时你就需要强行渡河,需要坦克和步兵战车组成装甲集群,而像 “蟋蟀” 这类支援车辆对摩托化步兵来说就非常非常有用。

因此,要理解装备如何运用以及需要何种装备,不仅要了解装备的技术参数、它是如何诞生的,还要知道它在师里处于什么地位、为何需要它以及如何运用它,这非常有帮助。不要仅仅根据干巴巴的表格数据和报告中关于缺陷的只言片语来评判装备,在装备的运用及其在战场上的地位方面,有很多细节需要了解,哪怕只是大致了解。打仗的不是坦克、火炮,甚至也不是人。打仗的是或多或少按照既定规则行事的组织结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