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一撇一捺】
你的声音 在我心间
孙佩瑾
灵蛇迎瑞气象新。
冰天雪地欢乐融融,田野之间悄然春来。近一个月来,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入地头田间,和乡亲们聊聊收成、变化;走在劳动者身边,记录守护万家安宁的默默付出;来到科研一线,看梦想在实验室落地生根……在大江南北、春运路上,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见证基层新风貌,倾听老百姓的心里话。
基层的生活,折射时代的变迁。花牛苹果香飘四方,农民过上红彤彤的幸福日子;家训涵养良好家风,为社会发展编织稳固基础;非遗传承守正创新,带动群众就业增收;科技创新引领风潮,闪烁奋斗的智慧光芒……在群众身边感受生活的温度,才能更好记录改革发展的成就。
基层的声音,汇聚前行的力量。老人孩子得到用心照护,千家万户少了后顾之忧;踏上加开专列,农民工顺利返城务工;额外负担减轻,干部的实干劲头更足;社区配套便捷优质,澳门居民顺利入住横琴……一枝一叶总关情。群众对未来的期盼,时时牵动着我们的心;新变化带来的温暖笑容,常常令我们感动。认真记录、用心书写,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张报纸,上连党心,下接民心。走出办公室,脚踏泥泞处、脸迎疾劲风,才能写出冒着新鲜热气的新闻。群众在哪里,笔墨就用在哪里;群众的声音,常在我们心间。时代潮流浩浩荡荡,我们更要肩头担责任、笔下有真情,不负人民重托,把基层的故事讲得更实更鲜活,将基层的声音传播得更远更清晰。
人民日报总编室编辑栾心怡(右)在山东烟台八角港采访海洋牧场运营保障人员。
姜鹏飞 摄
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记者吴月(左)在河北武强年画博物馆体验年画制作。
人民日报记者 张贺 摄
人民日报青海分社记者乔栋(中)在可可西里沿线采访保光缆畅通巡线人员。
蔡德军 摄
人民日报江西分社记者杨颜菲(右二)在江西南昌东谢村与派出所民警一起走访群众。
姚轲 摄
人民日报总编室编辑林子夜(左)在北京先农坛庆成宫后殿的文创空间采访工作人员。
人民日报记者 张武军 摄
人民日报总编室编辑巩育华(右)、高佶在黑龙江黑河市红河谷试车基地采访。
王超 摄
人民日报西藏分社记者徐驭尧(中)在西藏定日帮助受灾群众视频联系亲友。
人民网记者 次仁罗布 摄
人民日报浙江分社记者窦瀚洋(右一)在浙江宁波镇海区澥浦镇体验助老送餐服务。
车永波 摄
人民日报海南分社记者周亚军(中)和人民网海南频道记者符武平(左)在海南海口新海港采访船员。
牛良玉 摄
人民日报重庆分社记者王欣悦(右)在重庆万州区太安镇大树村采访地质勘探队队员。
刘黎 摄
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记者魏哲哲(右)在Z180次列车上采访春节返乡人员。
费洋 摄
科学育果 产业兴旺
王锦涛
打我记事起,就常听人说:花牛苹果“攒劲”得很。今年新春走基层,当我在果园中听到老乡说花牛苹果“攒劲”时,记忆一下子被唤醒。随着采访深入,我发现花牛苹果“长”出了新模样。
新种法结出好品质。精准滴灌、更新品种,种了30多年苹果的武正全感慨,过去凭力气,如今靠科技,饭碗在自己手里端得更牢了。
新渠道带来销售旺。这些年,在政府指导下,果农成立合作社,紧盯需求侧,让好苹果卖上好价格。同时,本地企业开拓新市场,花牛苹果已香飘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新观念引领新发展。和采访对象交流,一个深刻感受是,今天的“花牛”不仅仅是苹果,更引领了当地农业高效集聚、集群发展的新路径。
采访之余,再次漫步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我知道现在疏朗的枝头,到了深秋,又将挂满又大又红的“金果果”。
(作者为人民日报甘肃分社记者)
敢拼敢干 耕海而作
王浩
耕海而作、向海而兴,孕育出福建东山县澳角村“爱拼才会赢”的精神特质。走家串户,唠唠致富经验,我对这份拼搏精神感触更深切。
靠海吃海,深耕蓝色“良田”,靠的是拼劲。最初,渔民沈志超以海为家,靠天吃饭。为了让收入更有保障,老沈拿出积蓄,外出学习,一步步升级自家渔船,日子越过越红火。
稳产丰产,挑稳“金扁担”,靠的是干劲。20多年间,面对品种退化等难题,“老把式”黄黎聪跟着专家学技术,养殖品种不断更新换代。
开掘空间,延伸产业链条,靠的是闯劲。村民林湖斌回忆起刚开始直播带货的场景:小两口错开高峰,凌晨开播,即便没啥观众,也硬着头皮说下去……慢慢试、大胆闯,直播间渐渐有了人气,产品也打开了销路。
相信只要敢拼敢干,用智慧与辛劳不断奋斗,亿万农民的日子一定会更加红火。
(作者为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记者)
培育家风 涵养社风
李俊杰
在安徽桐城,六尺巷所蕴含的“和”与“让”已深入人心:社区活动中,以“和”的精神引导群众以宽和的态度解决问题;基层治理中,桐城市将礼让宽容融入社区管理,倡导“群众说事、多元解事、网格管事、群力防事”的新方法……
“退让三尺”的美德不仅推动着邻里和睦,也以好家风涵养出好社风。在六尺巷采访,我看到许多人家挂着写有家训的镜框、木牌。有的很通俗:“和睦姐妹,友爱兄弟”;有的很实在:“成由勤俭败由奢”;有的很简朴:“诚实守信”……这些自发生长的家训,接地气,有力量。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千千万万家庭培育良好家风、厚植家国情怀,定能涵养出全社会的好风气,以昂扬向上的精气神创造美好未来。
(作者为人民日报总编室编辑)
文化传承 可见可感
龚相娟
天津三岔河口畔的古文化街,沿着青石板路边走边看,明清古建充满特色,圆鼓的灯笼暖意融融,游客穿行其中品尝美食、欣赏非遗、拍照留影。
这里有传统的回响。酥脆的麻花,喜庆的年画,火红的窗花……不经意的一角,藏着很多人童年记忆里的年味儿。
这里有多元的碰撞。在津港印象展厅,来自智利的车厘子红润饱满。得益于现代交通运输的便利,市民游客能第一时间品尝到万里之外的新鲜水果。
这里也有潮味的汇聚。古文化街南侧水阁大街新打造的“潞河督运巷”人来人往,它以天津大运河文化为基底,还原三岔河口一带的漕运盛景,让厚重的历史文化可见可感可亲。
一条老街,人潮熙攘,升腾的是经济活力,涵养的是文化自信,它与城市同步前行,在传承与创新中迎来又一个新春。
(作者为人民日报天津分社记者)
携手奋斗 不分你我
秦瑞杰
今年新春走基层,我走访了宁夏不少村庄,一路走一路看,“农闲人不闲”的景象颇为普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乡亲们奉上精彩社火表演;篮球赛成了热门项目,返乡的人踊跃参与;乡村旅游从业者优服务、做文创,为游客创造更好文旅体验……
种种变化,让人感叹。“农闲”忙了,腰包鼓了,更令人欣喜的是,各族人民的心越来越近了。
在银川永宁县闽宁镇,“绿电小镇”的建设让村民们告别了烧炭的取暖方式,改善了互嵌式村庄、社区的生活条件。这个冬天,镇子里的汉族、回族群众一起在大棚里种菜,一起在光伏板下养羊,携手奋斗,不分你我。
“携手奋斗,不分你我”,照见了各民族生活交融交往孕育出的浓浓情感。他们干劲十足、充满信心,诠释了“农闲人不闲”的真正含义,也让我对乡村全面振兴有了更深的认识。
(作者为人民日报宁夏分社记者)
服务暖心 增添信心
李纵
在横琴澳门新街坊,细节里折射着政府“看得见”的服务——从医疗、交通到教育,居民的需求被精准捕捉并迅速落地。这种近乎“有求必应”的治理模式,不仅让当地居民生活更加便利,更在政府与居民之间架起一座信任的桥梁,增添大家对发展的信心。
一项项落地的民生服务,构建起深层次的信任。每个月都有新住户入住新街坊,他们的选择正是基于政府部门将政策红利转化为“生活质感”的能力。
信任的积累也激发了更积极的社区参与。在新街坊咖啡店,一名受访者给记者看了关于增设通勤线路的建议,“我们把新街坊当作真正的家,当然想要一起把这里建设得更好。”
每一个“看得见”的服务举措,都能让人心“暖起来”、让发展信心强起来,都是“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生动写照。
(作者为人民日报广东分社记者)
留言板
新春走基层,我们深入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探访驻守在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白冠长尾雉野化放归基地的工作人员。一代代保护人员呵护了这里的生态环境,我们也要用笔墨和镜头让他们的故事走出大山。
——人民日报重庆分社记者 姜峰 沈靖然
今年的新春走基层,我见证了许多普通劳动者的坚守。记录他们的奋斗故事,让美好生活背后的建设者们被更多人认识、了解,新春走基层才更有意义。
——人民日报新疆分社记者 李亚楠
春节假期,我来到海口边检总站美兰边检站,跟随工作人员感受繁忙的边检工作。他们用专业与担当守护国门,保障每一位出入境人员的顺畅通行,默默坚守的精神令人感动。
——人民日报总编室编辑 孙海天
春节假期,我回到家乡河南巩义市,走进大峪沟镇海上桥村采访。经过古建修缮、业态创新等,今天的海上桥村红红火火,正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
——人民日报总编室编辑 尚嵘峥
今年的新春走基层,我来到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当镜头定格他们调试设备的瞬间,记录下的不仅是科研进程,更是文明向未知领域延伸的奋进姿态。
——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记者 林渊
在河北邯郸永年区采访,一双虎头鞋给我的感受最强烈。虎头鞋里蕴含的是辞旧迎新的年味儿和对新一代健康成长的美好祝愿。
——人民日报总编室编辑 赵政
报道来源:《人民日报》2025.2.12 第6版
版面责编:张彦春、白之羽、刘涓溪、吴凯、孙佩瑾、曾亦辰、李俊杰
版式设计:张丹峰
本期责编:刘莉莉、罗彦、娄霄霄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一撇一捺】,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