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康劲 通讯员 强科 摄影:黄莹 屈新妮

“大伙动作麻利点,多备几把手电,工具千万别落下!”2月10日11时,布置会一结束,定西工务段张家川桥隧检查工区工长李辉立即组织6名青工快速清点机具,随即乘坐7504次“小慢车”,前往天华铁路的六盘山隧道,开启一场特殊的“健康检查”。


天华铁路是一条以运煤为主兼顾地方客货运输的国铁一级单线电气化铁路,是甘肃陇东地区煤炭运输和群众出行的重要通道。全长16714米的六盘山隧道,是天华铁路的第一特长隧道,横穿六盘山山脉,历经3个大地构造单元,地质复杂,裂隙水丰富,给铁路设备安全带来极大挑战。



“春运期间,我们抽调青年骨干组建检查小组,增加检查频次,全力确保隧道内的设备安全。”在前往作业地点的 “小慢车”上,天水桥隧车间主任周宏介绍道。

12时08分,“小慢车”抵达麻庵河站。“今天作业时间长,大家务必保持专注,细致检查、做好记录。隧道里比较黑,行走时一定要注意脚下安全!”下车后,施工负责人李辉对作业注意事项再次叮嘱,随后带领人员迅速进入六盘山隧道。

隧道内,设备检查如火如荼。只见有的青工手持手电筒,仔细环顾衬砌四周;有的拿着检查锤“叮叮咣咣”地敲击着隧道洞壁,凭借声音判断是否存在隐患;有的围绕通风设备、照明设施反复检查,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还有的俯下身子,对防排水设施进行全面查看……隧道内光线昏暗,检查人员只能打亮手电、瞪大双眼,凑近反复查看,生怕遗漏一处安全隐患。

“我们主要检查隧道是否存在衬砌风化剥落、边墙渗漏水、仰拱变形损坏、隧道空洞等问题,确保设备状态良好,保障行车安全。”李辉一边介绍,一边熟练地进行着手上的检查工作。

今年31岁的李辉,虽年纪轻轻,却已是经验丰富的“资深”工长,对工区管辖范围内的28座桥梁、18座隧道、81座涵渠等设备设施,了如指掌、如数家珍。“从2015年天华铁路精调到线路运营十年,我一直参与这条线的养护维修。”李辉感慨地说,自己把最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在这里。

“这有问题!”突然,一声响亮的呼喊打破了隧道的寂静。检查组青工郭启达声音提高了几度,“周主任、李工长,87公里920米拱顶右侧二衬风化起皮,混凝土酥软。”


听到呼声,李辉和周宏快步上前。周宏借助手电灯光查看衬砌腐蚀处状况,李辉则迅速拿出测量仪,精准测量病害范围。“腐蚀面大约长5米、高2米,混凝土强度降低。”李辉核查后向周宏汇报。“赶紧把松动块处理一下,将问题纳入重点病害库,定期开展检查。”周宏叮嘱道,随后又朝着检查组的青工们喊道,“86至92公里区段的病害比较多,大家多留点心。”

“收到!”“收到!”……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检查人员一路向前,各负其责,不敢有丝毫马虎。幽长的隧道里,一张张年轻的面庞,洋溢着蓬勃的朝气,展现出严谨专注与青春活力的完美融合。

“走了多一半了,咱们休息会,吃点东西再继续!”15时30分左右,周宏喊住了大家。话音刚落,所有人随即找了一处相对亮堂的地方,倚着隧道壁蹲下来休息。


“给,吃个蛋卷,体力消耗太多,还真得补充点糖分!”“鹏飞,我记得你带牛肉干了,来一根呗。”……大家相互分享着出工前携带的“午餐”,边吃边聊,寂静的隧道里瞬间热闹起来。

六盘山隧道位于六盘山山脉中山区,沿途山势陡峭、岭高沟深,交通极为不便。每次检查,作业人员只能从麻庵河站一侧的隧道口进入,徒步16714米后从青林站一侧的隧道口走出。仅隧道检查就需6个多小时,加上准备工作和来回车程,一趟近9个小时。

一缕微弱的日光渐渐穿透黑暗,迎面袭来的是凛冽刺骨的寒气。18时40分,经过6个多小时的“摸黑”作业,他们终于走出了六盘山隧道,顺利完成当日设备检查任务。后续,这群充满活力的青年人还将继续他们的春运“健康检查”之路,全力守护天华铁路的安全运输。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