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汽修行业用工缩影
在深圳宝安某汽修厂工作了近八年的刘师傅,在2025年春节后,决定不再返回深圳,而是选择在家乡县城寻找新的工作机会。
他提到,年前已联系好一家工厂,底薪7000元加提成,预计总收入可达8500元左右,与深圳的收入相差无几。但考虑到深圳的高消费和家乡的低成本,刘师傅认为留在家乡更为明智。
他坦言,机修工作的收入难以突破万元大关,除非业务极好,且维修技术更新迅速,车型日新月异,尤其是做机电的,真是做到老学到老,谁都不敢保证什么车都能搞定,让从业者不得不持续学习。
“我干的也没什么奔头,我周边几个朋友去年都转行了,修车太累了,特别是碰到疑难杂症,睡觉都睡不好,担心没有修好;做久了也不行,腰受不了,主要工资也提不了”。
刘师傅周围的许多朋友也因看不到职业前景而选择转行,他认为,对于不热爱此行业的年轻人来说,转行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汽修专业毕业的小王在2024年秋招时,进入广州一家汽修企业实习,但仅坚持了三个月便选择离开。同时期一起实习的另外两个同学干了几天就跑了。
他每月到手工资仅1500元,日常工作多为打扫卫生和帮师傅拿工具,难以学到真正的技术。小王表示,汽修行业工资低、工作脏累,且难以找到女朋友,因此他打算实习期满后转行。
据了解,小王所在的汽修班40多人中,仅有不到10人选择实习,大多数人认为汽修行业没有前途。
“我也就实习几个月,盖个章,我就不做了。”
据悉,技师离职转行率达到70%背后,原因在于多方面的问题。
首先,工资低、时间长,付出与努力不成正比;其次,加班没有加班费,工作环境不理想;再者,难以找到女朋友,接触不到更多女生;此外,从业者还常常受不到应有的尊重;最重要的是,能力的提升和时间的积累并不能体现在收入上。
02、中小工断层,老板成最后“坚守者”
在行业老人不断流失、新人不愿进入的背景下,汽修行业面临着严重的人才青黄不接问题。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培训水平不高的前提下,也导致很多修理厂招不到修理工,特别是技术好的修理工。
2024年,门店对于机电、美容等岗位的需求持续高涨,但求职人员数量和质量有限,导致机电、美容岗位长期处于紧缺状态。
其次,钣金、喷漆工供大于求,尤其是钣金工招工需求下滑明显,由2023年供不应求变为无人问津的状态。
门店在招聘岗位上,中工及小工招聘占比达65%;大工及大师傅因用工成本高昂,修理厂招工需求不足。
用工难题也在不断刺痛修理厂老板们的神经。
深圳宝安一家修理厂的张总表示,2024年他的修理厂基本没有盈利,车流进店量下降了30%。
随着新能源车市场的不断扩大,传统燃油车维修业务受到挤压,张总表示他们的修理厂主要维修燃油车,对新能源车的维修技术并不擅长,而且就算修也没有什么利润,主机厂没有放开。
“我周围的同行都反映去年处于保本状态,有个别同行甚至用信用卡给员工发工资。当然也有店生意不错,只能说做什么都有人赚钱,有人亏本,没有绝对。”
在他看来,租金和人工是修理厂的主要成本,由于难以开源,只能节流。他透露,在年底机电师傅提前回家过年的情况下,一时招不到人,他不得不亲自上阵修车。
许多修理厂老板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甚至有同行调侃说,老板们可能会成为修理厂的“最后坚守者”。
03、用工困境影响行业发展,如何破局?
第一,从车辆维修服务质量角度看,经验丰富的大工逐渐流失,年轻新手技术不成熟,维修质量难以保证。车辆维修不及时、维修后故障频发等问题增多,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还降低了整个行业的信誉。
第二,从行业发展层面来看,人才是推动行业进步的核心动力。缺乏年轻力量注入,汽修行业在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推广上步履维艰。
第三,新能源汽车兴起,其维修保养技术与传统燃油车大相径庭,没有足够年轻且具备新知识储备的人才,行业将难以适应这一变化,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为破局,需要相关部门、企业和学校多方协同努力。
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汽修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年轻人选择汽修专业;企业应改善工作环境、提高薪资待遇、建立科学合理的晋升体系;学校则应优化汽修专业课程设置、加强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
只有三方合力,改善工作环境、提高薪酬待遇、拓宽职业发展道路、转变社会观念和完善教育体系等多方面入手,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汽修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