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8日,日本埼玉县八潮市的一条县道上,突然出现了一个直径约10米、深5米的大坑。一辆载重2吨的白色卡车不幸掉入坑中,车头朝下,车尾朝上,在洞里动弹不得,司机也被困其中无法逃脱。
一开始的路面塌陷
在那时还没有人想到,这一次看似简单的营救会持续十多天,不仅消磨掉了最佳救援时间,也消磨掉了日本民众对琦玉县政府的信任,让整个日本社会陷入了一场关于基础设施老化和救援效率的深刻反思。
一场“慢动作”救援
事故发生后,当地消防部门迅速赶到现场,并与被困的74岁卡车司机进行了对话。司机虽然被困,但意识清醒,能够正常交流。
按理说,这种程度的塌陷和车辆位置,救援应该并不复杂。然而,事情的发展却让人大跌眼镜。
动弹不得的卡车
救援人员决定先用起重机将卡车吊出,再进行救援。然而,这一决定却让整个救援过程变成了“慢动作”电影。
两台起重机花了7个小时才就位,结果还吊不动卡车。换了两台更大的起重机后,绳索又断了。好不容易吊起了卡车车身,车头却依然泡在涌出的地下水中。
调用工程器械试图营救
救援人员不得不改变策略,先排水再救人。然而,坑洞不断塌陷,地下水不断涌入,救援难度越来越大。
两天后,令人揪心的消息传来,卡车司机在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后,再也没有对救援人员作出任何回应。
虽然这让大家意识到最佳救援时机转瞬即逝,但大家仍然抱有一丝希望,救援人员虽然仍在努力尝试解救被困人员。
整个日本的视线都集中在了这个坑里
这一努力,就“努力”了十天。每天的新闻都是同样的“救援过程进展缓慢”来回滚动,日本民众的耐心也慢慢被消磨殆尽,大家对于司机安全脱困的期待也逐渐落空。
可是现实永远比小说故事更来得曲折离奇。
更加令人啼笑皆非的是 ,经过十天的“奋力 抢救”,大家发现“人没了”! 卡车的车头驾驶部分不知道什么时候不见了,司机很可能早就被涌入的地下水冲走了。
营救现场
消防队赶紧在坑里尝试进行打捞,十多天不吃不喝,大家都清楚救援成功早已没有什么希望,但是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一天找不到被困司机这救援行动就一天结束不了啊!
就在大家焦急等待结果的时候,现场又传来新的“进展”——不捞了!再捞下去坑越塌越大,消防队放弃在坑里捞人,决定去下水道寻找。
下水道中车头的位置
2月11日,消防队终于在地下水道的瓦砾中发现了消失的车头,根据无人机照片显示驾驶座上似乎还有一个”人影“。这下可终于能把这可怜的司机给”救“出来了吧?没想到日本政府直接定下一个救援小目标:三个月内一定“救出”!
好嘛!这下是真不知道这十几天忙活了啥了。日本民众气愤得不行,把琦玉县政府骂得狗血淋头,可是如果骂能有用,事态也不至于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
在县知事推特下“口吐芬芳”的日本民众
基础设施老化的“定时炸弹”
埼玉县的事故并非孤例。根据日本国土交通省发布的《下水道管理维护年报(2024年度)》,仅2023年一年,日本全国因下水道管老化导致的道路塌陷事故就达到了约2600起。虽然大部分塌陷只是50厘米以下的小坑,但也有2%的塌陷超过了1米,足以吞噬一辆卡车。
推测下水管道老化为事故起因
东京作为日本最早建设下水道的城市之一,如今也面临着严重的基础设施老化问题。
根据东京都下水道局的统计,截至2023年,东京23区的下水道平均使用年限已达38年,其中未进行重建的部分更是达到了51年。与埼玉县事故中42年前的下水道管相比,东京的下水道系统更是岌岌可危。
尽管东京都政府已经制定了“下水道再构建计划”,但工程进度却远远跟不上老化的速度。
东京都下水道老化度地图
以第二期工程区域(包括板桥、练马、中野等区)为例,虽然这些区域的下水道平均使用年限已达44年,但工程却要等到2029年才能开工。这意味着,未来几年内,东京的道路仍可能随时“开坑”。
层层上报与“怕担责”文化
埼玉县事故的救援过程,暴露了日本应急救援体系中的诸多问题。从事故发生后7小时才调来起重机,到救援过程中不断改变策略,再到最终错失救援时机,整个过程充满了拖延与低效。
发布会上的相关人士
日本网友对此纷纷表示不满。有人指出,事故地点并非偏远地区,调动两台起重机竟然需要7个小时,实在令人难以置信。更有人调侃:“周围那么多围观群众,喊上一帮大老爷们儿,用绳子拉都能把车头拉出来,怎么愣是磨蹭到土塌了、水淹了?”
日本社会的低效很多人其实并不陌生,这反映了日本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层层上报”和“怕担责”文化。
这种“层层上报”和“怕担责”的习惯充斥在日本的每一个角落,从学校班级到公司内部,就连小编自己都经常为日本社会的低效抓狂。
日本社会的低效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议题了
在这次的救援过程中,这种低效也体现得淋漓尽致。现场 决策 者 不愿独自承担责任,便“甩锅”给上级,等待上级指示。然而他的上级就敢做出指示吗?结果只能是问题层层上报再层层下发,错过时效,然后再重演N遍,直到事态难以挽回。
这种繁琐的流程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还可能导致救援机会的丧失。
风口浪尖的“超级城市”计划
更令人气愤的是,埼玉县政府其实早就知道事发地点 的下水道存在严重老化问题。 根据谷歌地图的卫星照片,2022年9月,事发地面已经出现了明显裂纹。 2024年9月,地面虽然被修复,但显然只是“表面功夫”,并未解决地下的根本问题。
道路塌陷早有预兆
事实上,埼玉县政府在推行“超级城市”计划时,曾明确列举了本地的各种隐患,其中就包括事发地点的“下水管道腐蚀程度可能会引发事故”。然而,这些隐患并未得到及时处理,反而被用作推动“超级城市”计划的借口。甚至在事故发生当天,政客们还在为这一计划摇旗呐喊。
事故当天琦玉县知事仍在推特上推广“超级城市”计划
这种明知故犯的行为,不仅让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大打折扣,也让人们开始质疑:所谓的“超级城市”计划,究竟是为了改善民生,还是为了政客们的政绩和利益?
日本今后的“填坑”之路
埼玉县的事故,不仅是一场悲剧,更是一面 镜子,照出了日本基础设施老化和救援体系低效的严峻现实。 面对全国范围内约2600起道路塌陷事故,日本政府显然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
眼见这坑越塌越大...
埼玉县的道路塌陷事故,不仅“很有可能”让一位74岁的卡车司机失去了生命,也让整个日本社会开始反思基础设施老化和救援效率的问题。 希望这场悲剧能够成为改变的契机,让日本的基础设施和救援体系真正走向现代化,避免类似的“坑”再次出现。
毕竟,道路塌了总能修好,但社会的信任和责任感,若是“塌”了,可就没办法那么容易填平了。
※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日本通立场。
- 完 -
转载原创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