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日军的铁骑踏至南京、上海以及武汉等重要城市,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民族危机空前。
然而东南亚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不论越南、泰国还是新加坡,都饱受日军摧残,只剩下了缅甸没有被侵略者践踏。
可丧心病狂的日军又怎会放过这块战略地带,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缅甸在亚洲战场上的重要程度日趋突出。
一旦失守首当其冲的便是英国在印度的力量,除此之外还会让唯一没受打击的对外渠道——滇缅公路惨遭瓦解。
于是中国远征军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前往缅甸阻击日本侵略缅甸的计划。
当年率队出征的三位司令官,两位前往台湾,只有一人留在大陆,他们究竟是谁?
1
直至今日,有很多人都不理解当初为何要组建远征军奔赴缅甸,当时我们已经深陷亡国灭种危机,自身难保,为何还要派遣庞大的军队出国作战?
实际上缅甸战场对于我国抗战全局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日本百万精锐入侵我国,甚至放下了“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狠话。
一场淞沪会战,我们损失惨重,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却让日本乃至全世界民众见识到了中国军人保家卫国的决心。
可毕竟实力悬殊,日军侵略的步伐虽然被限制,但却并未因此消亡,尤其在东三省和沿海地区情况更是严峻。
但截至1941年年底,华北、华中以及华南地区仍会保持僵持局面,在国共两党的合作下,日军并未取得实质性突破。
与此同时,国民政府在重庆站稳脚跟后,通过西南大后方也和国际同盟国取得接触机会。
日本打算破釜沉舟,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后,他们甚至无法从美国身上取得进展,于是大手一挥,派遣三个师团向缅甸发起总攻。
企图切断反法西斯阵营对我国的帮助,并且消灭国民党精锐力量。
要知道当时我国东部地区被全面封锁的情况下,为了大同国际援助通道,云南民工响应号召修建了连接昆明到瑞丽的公路。
公路进入缅甸后一路延伸至缅北,我国靠着这条通道,从境外获取了大量物资。
缅甸若是落入日军手中,他们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对我国西南大后方发起进攻,后果不堪设想。
日本的野心可见一斑,否则绝不会想出这种一举两得的计划,日军对缅甸心心念念,但缅甸的重要性我们何尝不清楚。
毛主席曾经强调,云南是我国的西南大门,处于重要的战略位置。
就连蒋介石也犀利地指出:“西南三省北部有秦岭,东边有大巴山,南面是云贵高原,西部是横断山脉,不利于大兵团机动作战。
因此我本部18省哪怕丢了15省,只要川滇黔三省能够巩固无恙,一定可以战胜强敌,收复一切失地,复兴国家。”
于是在1941年年底,中国远征军横空出世并奔赴缅甸作战,而三位司令官分别是罗卓英、陈诚和卫立煌。
2
说起罗卓英,我们很多人会感到陌生,但作为陈诚重要的亲信之一,这位长期活跃在国民党军界的将领,其军事能力绝对不容小觑。
1925年春,国民革命军第一次东征,此时在保定军官学校就读的罗卓英,当即选择离校入伍,开启戎马一生。
在国民革命军中他的成长可谓一步一个脚印,前前后后从营长、团长、师长,甚至晋升为军长以及第十九军团总司令。
“七七事变”爆发之际,罗卓英并未因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而受到根深蒂固的影响,提笔写下《芦沟曲》:
“七月七日桑乾水,忽作惊涛诉不平。最后关头今已到,战尘扬处马蹄轻。今日卢沟桥上血,飞奔东海吼狂涛。姗载深仇终一洗,中华儿女尽英豪。”
如今前往缅甸直面日军,窝了一肚子火的罗卓英终于等到了大展拳脚的机会!
任职远征军司令员期间,他的主要任务便是在缅甸站稳脚跟。在此期间,远征军取得同古保卫战的胜利以及仁安羌大捷。
1943年2月,陈诚出任远征军第二任总司令,作为蒋介石的嫡系将领,虽然军事能力一般,但治理后方工作陈诚绝对有一套。
可碍于身体原因,在缅甸呆了几个月,便被调回了国内。远征军最后一任总司令则是我们熟知的卫立煌。
3
卫立煌的上任,可以说临危受命。
1943年,远征军在缅甸作战失利,滇西大片国土陷入日军手中,唯一获得外界物资的通道也被日军截断。
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蒋介石再度启用卫立煌,任命其为远征军司令长官,接替陈诚全权指挥20万大军。
卫立煌的到来成为战事的关键转折点,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及时将远征军司令长官部从昆明附近推进到离前线不到五十公里的马王屯。
子弹不长眼,他何尝不知道此举风险到底有多大,但为了更快地了解战况发展,他不得不这么做,也必须这么做!
形势十分严峻,卫立煌一直未中断和美国盟军总指挥史迪威的联系。
他尽全力争取美国方面的支持,迎来了大批有经验的美军教官,厉兵秣马地部署对日作战。
由于日军第56师团在松山、龙陵、腾冲、平达等重要据点部署了大量兵力,硬碰硬的风险实在是太大了,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其间,卫立煌多次深入前线阵地察看敌情,与抗日将领们分析战场形势、制定作战计划。
6月23日,卫立煌一封电报打到了第20集团军,在空军的帮助下,向驻守在腾冲的日军发动总攻。
同时第52军也没闲着,渡过龙川江分东西两路直逼腾冲。
一场战斗足足打了一个多月,远征军战术多变让日军一时间摸不着头脑。
经过分头围攻,相继拔除了日军在城外四凤山上设置的外围阵地,将腾冲守敌全部压缩到狭小的城内。
最终在9月14日,日军在腾冲城最后一个暗堡被远征军拔出,歼灭了日军148联队长麾下的3000多名日军,一路高歌猛进把腾冲从日军手中夺了回来!
有道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趁着士气正盛,远征军分别克复松山和腾冲后,乘胜西进,在龙陵城外会合。
随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长驱直入,一举夺取了龙陵四周高地,并切断芒市到龙陵的公路。
此时战况已经十分明朗,虽然士气高涨,但连续数月的战事已经让战士们的身体吃不消了。
当日军以为远征军会乘胜追击之时,卫立煌下令调整,直到10月29日才下达了总攻龙陵的命令。
远征军,集中10个师的兵力,向龙陵城区发起总攻,经过5天激战,歼灭日军10620人,在11月3日收回龙陵。
卫立煌率领远征军取得的成就,在国内外军界引起轩然大波,美国《时代周刊》用了大量的篇幅,推出了对他的专访。
并且在封面上刊登了他策马扬鞭的将军,配文——“常胜将军卫立煌”。
结语
三任远征军司令官,只有卫立煌将军留在大陆,其他两位都跟随蒋介石前往台湾。
1955年春,周恩来亲自写信给卫立煌,希望其能返回北京。
接到来信后的卫立煌激动不已,拿着预先准备好的《告台湾袍泽朋友书》交由新华社发表,呼吁在台军政友人“认清形势,跟共产党走,为人民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