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2月12日电 题:电能质量管理员:为不一样的“心电图”把脉

  新华社记者王默玲

  “我们监测到了电压突降的情况,还想请你们帮忙分析压降的原因。”在上海浦东新区临港新片区的格科半导体制造基地内,企业电气工程师赵智昂指着系统里记录的电压波动图,罗潇和孙磊把头凑了上去,快速思考。

  这个场景,颇像是医生拿到了问诊者的“心电图”,要从一段异常的波形中找到原因。作为国家电网上海浦东供电公司临港能源服务中心的电能质量管理员,为企业用电情况把脉,是罗潇和孙磊的工作日常。

  “临港地区集聚了一批集成电路领域的大型企业,我们对于电能质量的要求,比普通制造业企业高得多。”赵智昂说,“毫秒级的电压波动对普通的机电加工设备几乎没有影响,但我们半导体行业的生产设备对电的感知异常敏锐,一旦电压波动超过一定阈值,哪怕只有几毫秒,也可能导致设备告警暂停,损失动辄就是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

  罗潇和孙磊仔细记录下企业用户监测到的电力数据,再前往设备间查看电气设备的运行状态。“我们需要一步步排查原因,有时候可能周边一家制造业企业春节假期后突然启动一个超大功率的设备,这个启停的瞬间,就有可能对周边区域的电能质量产生‘污染’,我们得把情况摸清楚。”孙磊说。

  回到办公室,罗潇、孙磊和同事们就企业发现的电压问题展开讨论。几位博士学历的电能质量管理员,就像是在进行一场专家会诊,合力为电能质量的疑难杂症找到“病灶”,开出“诊疗方案”。“我们不仅需要对电网自身的各个环节都很熟悉,也要对不同类型高端制造业的产线特点、设备敏感度都有所掌握,综合企业实际生产情况,既给出短期处理建议,也提供面向长远‘铲除病根’的方案。”罗潇说。

  作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于2024年公布的新职业,记者在临港新片区直观而深刻地感受到,电能质量管理员这个岗位的重要性——一方面这里高端制造业聚集,尖端设备个个都很“金贵”,企业对于电能质量的要求水涨船高;另一方面临港的光伏发电量占到全上海的70%,再叠加海上风电场送来的电力,这么多源头不一、波动较大的新能源要并入电网,着实考验一个区域内电能质量管理的实控能力。

  因此,罗潇和孙磊不仅时常要“出诊”,也要埋头搞科研。他们正与不少科研机构、重点高校等合作开展重点研发项目,自主创新研制“首台首套”电能质量的关键治理装备,为区域电能质量治理提供运行策略与解决方案。

  既要克服电能供应端客观存在的“天然”波动性,又要满足电能需求端“锱铢必较”的极致稳定性,临港新片区就像是一块“试验田”,为经济发展积累了新经验,也练就了技术人员的新本领。这也让罗潇、孙磊等电能质量管理员们感到身处的岗位意义非凡。(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