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全国各地建城史,最厚重的古城除了洛阳、开封,就非商丘莫属了。
但大哥洛阳、二哥开封在官方命名的“中国古都”里各有一席之地,而有四千五百年建城史的商丘没有,大约是商丘没有大朝代在此建都的历史。
范孟广| 撰文
01/
商丘的地
正月初四,我登上商丘古城城墙,遥望城外绿水茵茵,烟波浩渺。
城内飞檐千层,古建林立。
我想,这里是“火神”故土、是殷商祖根、是宋国国都、是北宋之源、是南宋之始、是孔子故乡、是孔姓祖源......
其实最值得一提的是四千五百多年前,三皇五帝之一的帝喾之子阏伯分封商地,在此修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天文观察台,故称“商丘”,又因他专司火种,是为“火正”,后世就将他尊称为“火神”,永享祭祀。
彼时,此地贩夫走卒出外购买贩卖,易货贸物,就被外地人叫做“商人”。
久而久之,竟成五行八作,七工六匠中的传统固定行业,是为贸易通商者。
北宋时候这里叫南京,宋金叫应天府,元明叫归德府。
后来,朱元璋在金陵建立大明王朝,宋时商丘“南京”之名因方位与东京开封对应得天独厚,“应天”美名还有顺天应人吉祥寓意,就被朱明都城金陵请受。
其实,金陵这个地名也不错,只是少了点硬朗多了些柔美,朱皇帝大约觉得做陪都尚可,当都城不行,就顺手把当时商丘“南京”、“应天”的帽子给拾了起来。
但商丘无论是历史地位、文化积淀,都不在现今南京之下。
这只是我的脑洞狂想曲,但如此巧合,朱太祖是否真是此意,已无从查考。然宋朝的南京和应天府比明朝的南京和应天府大三四百岁倒是真的。
后周时,御前都点检赵匡胤兼任宋州(商丘)归德军任节度使,960年在现今开封北郊封丘县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夺了后周江山成为天子,就取自己的屯军之地宋州定为国名,是为大宋,商丘也就成了宋太祖的龙兴之地。
世间万物无论是空间还是时间都是一个圆,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因果轮回,历史也是这么有趣。
你看两宋,北宋太祖赵匡胤在商丘潜隐,天时地利人和具备,进东京去汴梁登基称帝。
一百六十七年后,宋高宗赵构再回到商丘而北宋亡,北宋始也商丘终也商丘,一个轮回。
赵匡胤与赵光义一母同胞,共打天下,同坐江山,而“斧声烛影”时,哥哥宋太祖不明不白死去,成为千古迷案,弟弟赵光义登基是为宋太宗。
一百五十年后,他的嫡孙后人、南宋开国皇帝高宗赵构虽然后妃成群却不能生育,徽宗钦宗及嫡亲儿孙又被金兵尽数掠走,为保证赵宋江山血统纯正,只得在民间找了个太祖赵匡胤的嫡亲后人为太子,乃宋孝宗,是南宋第二任皇帝。
太宗赵光义嫡亲朝廷从北宋第二代始,又从南宋第二代终,又一轮回,这是天神安排还是天道循环?
商丘西扼河朔,东抑淮海,南屏湖湘,北掩京津,沃野千里,粮草丰美,正据东部中原要冲,华北平原命脉,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项羽刘邦在此争霸天下,晋楚在此争雄中原,淮海战役在此交兵,泓水之战在此血拼,睢阳之战在此鏖兵。
商丘,为中华历史江山更替,文明演进付出了血与火的代价,伏耳城墙似能听到刀枪铮鸣,掬把黄土像能闻到硝烟味道。
02/
商丘的文
商丘也并非只是刀兵之地,更是书香之城。
走下城墙,来到宋时四大书院之一的应天府书院,我知道,我的先祖范仲淹先生入读应天书院,就开启了璀璨人生。
商丘,是他和一众学子贤达进士及第,融入大千,走进社稷,成为国家筋骨,江山栋梁的人生起点。
我曾经久居延安,在延河之畔,无定河边,他守备边疆抵抗匈奴,人称“小范老子”“胸中自有甲兵百万”,令匈奴望而生畏,闻风丧胆。
在延安,他写下了流芳百世的名作《渔家傲.秋思》,至今,延安宝塔山岩壁上还有他的亲书摩崖石刻“嘉岭山”。
我也曾经去过岳阳楼,洞庭湖江南三大名楼上,他留下了后世贤人清流追寻崇慕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都是在应天府书院五年寐不宽衣,食不厌粗,精心苦读,孜孜以求的文化熏陶和家国情怀。
看书院大堂张贴的《进士榜》上那一长串闪耀历史华章的饱学之士、国家栋梁,深感赵宋大时代的文化勃兴、人文荟萃、武治文功、光耀青史并非白得。
除了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王尧臣、曾巩、包拯等诸多贤达均从应天书院毕业,如金线串珠,不胜枚举。
站在《进士榜》前静思细读,从这里走出来的学子,没有一位贪赃枉法,没有一位卖国求荣,没有一位祸乱朝纲,没有一位祸国殃民,没有一位被钉上历史耻辱柱。
1027年,范仲淹再次回到母校,这次是被朝廷委任为这座国立最高学府的大校长。
他把“以天下为己任”当校训,要求学子胸怀家国,救世扶民,仁人大义,荣辱有责。
朱熹称他“有史以来天下第一风流人物”,这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学人风骨和文士风范的大学校训,欧阳修为他著文立说《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在他治下,应天书院再逢新机,朝廷下旨升格为南京国子监,加上原有的东京开封国子监,西京洛阳国子监,此时,中国三座顶级国立大学均在河南。
清朝状元秦大士在杭州西湖游玩,去祭拜民族英雄岳飞,吟出“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而我,“人从宋后敬希文,我到应天幸姓范”。但秦氏也多忠义汉,范家亦有作奸人。
人活着的意义就是积德行善,贤良旷达,创造价值,福泽他人,让子孙以你为傲。
感谢范仲淹先祖为后世子孙培植福德,泽被青史。
我小步躬行,来到世祖雕像前,脱帽恭立,三躬到底。
03/
商丘的人
路过文雅台,正是夕阳浅照,红日洒金之时,庙宇蓝瓦红墙犹如镀铜涂金,凝重俏丽。
宋国是孔子的故乡,他的先祖是宋国贵族,周游列国,走遍中原,重回故土自然是他的愿望。
据《商丘县志》载:文雅台"世传孔子适宋,与群弟子习礼大树下,即此。”
孔子带众弟子在宋国的东门外一棵大檀树下讲习礼乐,宋国大司马听说后,唯恐宋景公接见孔子,说他坏话。
因为孔子曾经公开批评过他生活奢靡,不惜民财,自私好货,就派人把那棵檀树砍掉,还要谋害孔子。
孔子听说后就带着弟子匆匆逃离宋国,这也是“过宋伐檀”典故的来历。
未成想,孔子回老家,竟然如此灰头土脸。
文雅台前橱窗里的简介讲了这个故事,就有人在下方空白处手书留言:这么说,我商丘人太小气了啊。
我看后不觉哑然失笑,这是责怪“过宋伐檀”中的宋国大司马心胸狭隘?还是埋怨简介说明此事丢了商丘的人?
这位朋友应该知道“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的两个故事,一个是“推位让国”,一个是“泓水之战”。
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嫡长子,被确立为宋国太子,但他觉得庶兄目夷比他年纪大,更应该继承国君,就想说服父亲让位于目夷。
结果,目夷跑到北边的卫国都城濮阳,绝不接受襄公让国。
在“泓水之战”中,宋楚对决泓水,楚军渡河,谋士提醒宋襄公:此时,楚军在水中,战斗力弱,可击。
宋襄公正色道:我宋军岂可乘人之危?
楚军上岸,兵未列阵,衣甲湿重,一片慌乱,谋士又提醒:可趁乱取胜。
宋襄公又厉声道:君子用兵,不鼓不列不战。
结果,楚军列阵整齐,士气旺盛,两军交战,宋军大败,宋襄公也受重伤不久殒命。
《左传》记载:宋襄公认为打仗不能击杀伤兵,不能伤害儿童老人,不能倚强凌弱,也不能乘人不备侵袭他国。
这跟三千多年后今天的《联合国战争法》条款极其相似,宋襄公的文明思想,人性主张活脱脱穿越到了现代。
泓水战败,宋襄公败得磊落、光明、豪气,可谓虽败犹荣,宋襄之仁因而流芳百世。
盛唐时的大诗人李白来到商丘,在《梁园吟》中说,“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
他是因为梁园美而生忧来到商丘,我是因梁园兴废故事来到商丘。
“梁园虽好,不可久居”,我须去也......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