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检察官登录全流程全息在线办案总门户。
“无论是检察长、检察官还是检察辅助人员,上班的第一件事都是登录总门户,打开这张‘地图’,开启一天的工作。”近日,上海市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各界展示了借助人工智能和大语言模型研发的系统。
科技浪潮风起云涌,数字化发展一日千里。近年来,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对标对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数字中国建设的战略擘画,深入推进数字检察战略。2025年初召开的全国检察长会议进一步强调,要持续完善“业务主导、数据整合、技术支撑、重在应用”的数字检察工作机制,深化“一张网”检察信息化架构,推进检察智能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为当好检察改革创新的排头兵、先行者,近年来,上海市检察机关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借鉴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理念,创新提出案件全流程在线“一网通办”和案件全过程在线“一网统管”,以“数智办案”“数智管理”有效赋能高质效办案和高水平管理。2024年12月,该市检察机关上线个案全景地图和数字化智能辅助办案模型,就是推进检察智能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成果。
个案全景地图,帮新手检察官快速实现规范办案
集成173类案件、3447个法定办案行为、47项办案应用场景……前不久,记者走进静安区检察院,跟随初任检察官胡玮沉浸式体验了全流程全息在线办案总门户。“总门户实现了全网一次登录,各应用一键直达,所有检察工作都能在这张网上通行通办,非常方便。”胡玮介绍说。
而作为其中新上线的重要模块,个案全景地图集办案规范、综合检索等于一体,使每个案件中的每个办案行为都能自动匹配相应的办案应用场景,目前已实现全部功能“线上办、线上管”。胡玮告诉记者,作为新手检察官,她在“地图”的引导下,一步步规范办结了入额后的第一个案件。“从案件受理开始,如何制作换押证、向哪级检察机关报请指定管辖……这些法定办案程序、每一个办案行为的先后顺序、如何实施,都能按图索骥,得到有效引导、规范。”
“受理一审公诉案件后,系统会提示要在三日内进行权利义务告知。”“地图”上,胡玮一点击“办案行为”下的“权利义务告知”按键,便立刻弹出了有关告知对象、告知方式等详细办案规定。“进一步点击‘互联网电子送达’,还可精准匹配法律文书,实现线上告知文书一键送达、当事人一键签收。”
据胡玮介绍,随着案件审查的逐步推进,她还可以在“地图”中直接线上预约司法办案场所,远程开展讯问;正式讯问时,“制作笔录”模块的同步录音录像功能会自动启动,实现笔录线上制作、现场场景线上同录,犯罪嫌疑人可以在线上阅看和签名捺印。
除了程序引导外,“地图”还会严格按照司法办案权力清单对办案权限进行管控。胡玮指着“地图”上跳出的提示说:“比如该案中,我打算扣押相关涉案财物,如果没有依法先报检察长审批决定,那‘扣押财物’就无法继续进行,系统会弹出提示,进行节点控制。”
记者看到,从案件审查、作出起诉决定、出庭公诉直至结案归档,系统会自动生成和归集胡玮在“地图”上的办案行为数据,并实现案卡数据自动采集和回填。“这对我们专注办案很有帮助。”胡玮说。
上海市检察院检察官陈奥琳介绍,自2024年5月上线以来,总门户月登录人次超10万,全面规范赋能检察履职,助力检察官将严格依法、规范高效的办案要求从“第一个”延伸到“每一个”。
做实“三个善于”,AI成为好助手
办案要规范,更要高质效。为了推动高质效办案,上海市检察机关主动拥抱前沿技术,在全国率先完成检察垂直领域大语言模型“定制化”开发和“专业化”应用。具体而言,就是结合检察工作对通用大语言模型进行适配性改造,从危险驾驶案件入手,构建数字化办案辅助模型。2024年以来,故意伤害、盗窃等8类常见罪名的办案辅助模型陆续上线运行,目前已有效覆盖近70%的刑事案件。
在办案过程中,这些模型如何为检察官辅助赋能?
长宁区检察院检察官夏非鱼目在“地图”中向记者展示了她正在办理的一起盗窃案。“打开‘AI助手’,进入辅助模型界面后,模型会自动识别并提取盗窃数额、次数,是否扒窃、是否入户等犯罪构成事实要素,以及赔偿谅解、立功自首等定罪量刑要素。”在她看来,模型能辅助检察官准确把握案件事实、性质及争议焦点、法律适用。
“入额后,我被调到了普通犯罪检察部,上手新条线第一个案子时,很多问题都要问前辈、查资料。”夏非鱼目坦言,虽有大家分享的办案“锦囊”,但经验分散,不够系统,缺少条理。而现在,模型会根据自动采集的作案情节、行为后果等数据,精准推送既往同类案件诉与不诉的比例、判决的定罪量刑情况等。“尤其对一些不太常见的作案手法,模型会自动推送有关案例或司法解释,为检察官作出审查决定等提供有效参考。”她认为,这有助于引导全市各区统一执法司法标准,进一步增强司法结果的可预期性。
记者留意到,相关模型专门列出了“超市盗”这一要素。夏非鱼目解释说,这是模型通过识别、分析区域特殊盗窃类型、盗窃次数分布、犯罪嫌疑人画像,对被盗超市类型、特征进一步细分,发现“无人超市”存在“零元购”、多拿少付等问题,为检察机关后续推进社会治理、堵漏建制提供支持。
“‘数智赋能’能够让检察官更专精于依法公正履职的本职本源,更好地通过案件办理体现法律条文背后的价值引领和法治精神,做实‘三个善于’。”上海市检察院普通犯罪检察部副主任周健表示,就个案而言,是否认定涉嫌犯罪、是否起诉,都需要检察官全面考量案情依法作出处理。“比如小额多次盗窃案件,司法解释规定二年内盗窃三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多次盗窃’。那是否可以简单认为只要‘多次盗窃’就一律作为犯罪惩处?”周健说,“这就要求检察官切实发挥主动性,结合模型提取的行为人的动机、地点、对象等情节,从繁杂的事实中准确把握是否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这一本质特征,用专业法律素养和丰富办案经验整体驾驭、高效应用模型。”
“数据驾驶舱”里“一网观质效”
“近期,金融违法犯罪出现了哪些新特点新手法?”“从高质效办案角度如何加强预防?”2024年12月,在静安区检察院的检委会会议上,大家正借助总门户中的“数据驾驶舱”模块,直观了解相关检察业务运行情况、办案质效等,对该领域中多发的非法集资类案件进行专题分析,研判其中的典型、趋势性问题。
如何把科学管理效能转化为高质效办案实绩?上海市检察机关给出了回答——充分利用数字检察建设阶段性成果,通过汇聚“数智办案”实时生成的业务数据,全力打造上海检察数据基座,全方位构建“数据驾驶舱”,创新实践数据驱动的检察管理新模式新路径。
“‘数据驾驶舱’可以‘一网观质效’,既能全面实时展示业务规律、特点和问题,又能对每项数据层层下钻,全方位管理个案流程、实体,实现‘管案’与‘管人’的结合。”静安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董学华表示,“数据驾驶舱”以可视化的数据支持科学决策,形成“三个管理”合力。
“现在我们每受理一个案件,系统就会同步自动生成一个监管案件。”静安区检察院案管办负责人时婕分享了她使用案件全过程在线管理系统的感受,“系统通过内嵌的1700余条智能化监管规则,对每一个在办案件动态、实时、全程巡查,实质性强化办案流程监控,及时督促整改程序不规范等问题,并在案件办结后根据案件类型、是否存在程序或实体问题等自动筛选分流,能全覆盖开展重点评查、常规评查、快速评查。”
据介绍,这一系统被集成于总门户中,通过“案件化”融合监管模式,实现了对案件受理、流转、办理、结案等各环节办案流程的“闭环管理”。
浦江奔流,千帆竞渡。“我们谋定后动、谋定快动,三年磨一剑,走出了一条符合上海实际的数字检察之路。”上海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陈勇表示,“我们将继续落实好最高检数字检察战略和市委数字化转型要求,积极贯彻全国检察长会议提出的‘深入推进数字检察战略,以科技赋能法律监督’要求,加速加力打造数字检察上海范式,为推进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上海力量。”
(来源:检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