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 顾右盼
若有所思
一个人活着,如果很年轻时,就确定了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奔着这个目标各种努力,一路地走下去。目标能不能达到,不好说。即使达到了,这个人,其实是一个挺没有意思的人。
原因很简单:他只盯着那个既定的目标,不知道世界之大,之丰富,之不可思议,从而错过了太多风貌殊异的风景,将自己生生活成了一件功能不错的工具,而不是一条活泼泼的性命。
我们身边这样的人不少。智商很高,学历不低,还挺勤奋,事业有成,活得貌似挺高大上。其实接触起来,真是语言无味,面目可厌,很无趣。
大家都穷困的时候,先找吃的,着急挣钱,顾不得什么有趣无趣。日子稍微好一些了,就开始注重生活的品质,开始有了精神层面的需求。找朋友,谈恋爱,在一起吃饭扯淡,遇见的人有趣还是无趣,就变得很重要。这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人毕竟是人,跟野生动物还是有些区别的。
一个人的趣味,除了天生秉赋,更多的,得靠后天的养。
比如你家教如何,打小儿跟什么人在一起相处,后来读了些什么书,师承于谁,游历何方,等等等等,都是在养。这种意义上的养,还得看机,看遇,外部条件就显得很重要。
整个一个廿世纪,国人基本没有过过什么好日子,早期战乱不断,后来也是一路的动荡,外部条件很有限,生活又艰困,难免活得粗糙鄙陋,拿什么来养这个人的性情和趣味?
好在人有感知的天赋。
佛家所说的六根,耳、眼、鼻、舌、身、意,可以让我们与外部世界的万事万物建立起无限多样化的联系。耳边有风吹过,眼前诸花乱开,舌尖五味杂陈。
如此丰富驳杂的世界,只要不是自我封闭了感知的这些天赋,保持感知的自由和敏锐,有所闻,有所见,有所感,而且感有所觉,觉而有思,思有所言,你就会知道,这个世界比你此前看到的要广阔得多,深邃得多。作为一个人,可以活得有趣得多,精彩得多。
这跟艺术无关,而是一个人活着应有的样子。一个平常之人,存有对外在世界的朴素的感知与表达,这不是某些人独有的权力,而是所有人具有的可能。惟知如此,惟有如此,作为一个人,才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动地活过。
关注我的公众号了解更多
老树陪伴大伙儿继续笑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