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49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7分钟


最近,《三联生活周刊》发表文章“DeepSeek写文章又快又好,学语文还有用吗?”这篇文章表示:目前AI仍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它肯定还会不断进化,可以想见,公式化的写作将最容易被替代,投入精力去训练人创作那样的平庸之作,将变得毫无意义,因为你永远无法跟机器进行竞争。当机器让人从这些繁重的公式化写作中摆脱出来,我们就应该从事创造性的工作:机器的“创作”不论如何都是基于给定的语料,只有人才能基于有深度的独立思考、创造力,再加上特殊的气质,创作出具有鲜明风格的作品。

针对“DeepSeek写文章又快又好,学语文还有用吗?”这一问题,潞河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陈礼旺认为,在AI工具出现以后,语文学习更有必要了:

第一,语文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学习经典,学生能了解民族文化,增强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让我们的中华文明得以传承。

第二,语文学习让学生深入体会和个性表达,这是AI难以企及的。比如我们学习古诗词,学生能感受到屈原、杜甫、陆游、文天祥等伟大诗人的家国情怀,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他们的语言表达有真性情。

第三,语文学习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比如孩子们在分析文本、构思写作的时候,可以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思维能力。而AI只能按照既有的模式生成一些内容,而我们的同学通过语文学习能打破常规,产生新的想法和创意。

今天我们展开来谈一谈AI对语文的冲击,以及语文教师何去何从。

AI对语文的冲击

在各科老师中,对于人工智能影响最大的,恐怕就是语文老师。昔日最具古典性与人文性的语文学科,在DeepSeek尚未真正闯入教学之时,已经感受到其巨大的冲击力。

其中首要的,便是写作,作为语文学科中最重要的板块,写作承载了平日极多的训练。

当DeepSeek用0.3秒生成一篇高考满分作文时,人们终于意识到一个残酷的真相:语文教育引以为傲的“规范写作”,不过是机器眼中可复制的文字排列游戏。

那些被教师奉为圭臬的“中心思想”“段落结构”“修辞技巧”,在算法面前毫无秘密可言。AI甚至能精准模仿鲁迅的犀利、朱自清的婉约,以及《赤壁赋》的雄浑——而这些曾被视为人类独特精神遗产的文本风格,如今被证明只是语料库中的统计规律。更讽刺的是,AI在古文创作上的表现远超现代文:它能轻松生成符合平仄的七律,用典之精确让国学教授汗颜。陈寅恪曾将对对子视为传统文化根底的试金石,但AI的数据库里储存着《佩文韵府》的全部词条,它不懂意境,却能用概率模型组合出“工整到完美”的楹联。

这些文章和真人创作的文章难辨真伪,这不仅给教师的评价工作带来了困扰,也让学生对于一些写作训练变得索然无味。

至于语文另外的板块:阅读,如今DeepSeek不但可以对经典作品做出合格的赏析,甚至可以非常出色地评判学生的作文并给出一些改进意见。

这简直是革命。

特别是在中小学语文之中,大多数篇章都是源远流长的经典,DeepSeek完全可以为学生提供足够丰富的资料,大多数的写作任务也只是基础训练性质的,DeepSeek也已经完全超越大多数人。

另外,出身中文系的语文老师们,大多都在电脑技术上与理科出身老师们有着明显的差距,哪怕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初中生,对于DeepSeek这种人工智能的熟悉度都可能远远超过老师。

昔日主宰课堂的教师,正在无可挽回地丧失权威性。

AI背景下,

语文教师如何“升级”?

AI如此厉害,是不是说学习语文就不重要了呢?语文老师就没存在的必要了?

当然不是!

就算人工智能狂飙突进,语文老师也不会被取代——正如2019年BBC发布《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职业报告》所言,教师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概率仅仅是0.4%。语文不仅是简单的语言训练,而是囊括语言、审美、思维、文化四大核心素养的综合性学科,学习之中学生需要与老师合作、交流,从老师那里获得情感的熏染、知识的交流、艺术的探讨……

语文老师不会被取代,但是绝对需要升级。


个中要点,就是如何应对人工智能。

对于语文学习来说,DeepSeek们绝对是亦正亦邪的来客。作为老师,不得不迎接他们,甚至拥抱他们,让他们参与教育,因为限制是限制不住的。

简单说来,陪着学生做人工智能不能做的事,让DeepSeek替师生做“不该人做的事”。

什么是人工智能不能做的事?

其实就是那种我们为何要做事的理由,即问题与目标。没有人工智能能够为人们回答自己的问题。

那什么是问题与目标?

以人为本,彰显人之为人的价值。

语文是需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其对于“人”的价值,让学生恍然间开始思考,呀——这得让我好好想想啊!而不是,哎呀,又得写个破文章,来我查一下,赶紧糊弄过去。

此时的语文老师如果还是和学生义正言辞地下指令:记住20个诗人的资料!背诵100首诗歌!是非常没意思的事,是相当不合时宜的事。向DeepSeek提一句,何止能得到百倍的资料?

如果,语文老师提出:“诗歌的作者是不是总是处于困顿中的倒霉人?难道生活困顿有利于一个人文学创作么?那么读诗对于你有什么意义?去好好读诗,寻求属于自己的答案吧!”

此时,语文似乎不仅更有意思,而且相信学生也更有自主学习的欲望了。此时,DeepSeek成为了自我学习的工具。

说白了,在新的人工智能时代,作为语文老师,最重要的就是对自己的重新定位:走下知识的讲坛,成为崭新的学习组织者,即为学生创设、维护真实的学习情境。

对于大多数语文老师来说,这个过程将无比艰辛。想要成为一名新时代的优秀语文老师,除却深厚的传统知识以外,还需要对多种学科的涉猎,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对关键问题的提前关注与思索,对研究方法的理解……除此之外,还少不了对这门学科的真挚热爱,对学生的亲近之情……

这才是与人工智能竞争、合作的方式。


另外,对于DeepSeek之类的人工智能来说,是否能做出更好的成果,直接取决于我们如何精确地传神地描绘自己的需求——当人能表达出细腻真实的情感,准确无奈的困境,驳斥对方的思辨……人工智能才可以有更好的发挥。——而这些,才是人之为人的核心能力,这些才是未来语文需要关注的核心能力。

还有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点:我们并非要创设一种完全崭新的学习方式,传统的学习当然必不可少。比如:纯净的传统纸质阅读需要保持,需要保护。

正处中小学时代的孩子,正是其大脑成长的关键时期。而深度专注的能力,则是最为宝贵与难得的能力。

并且,根据科技作家尼古拉斯·卡尔的研究,深度专注并非人类能够自然形成的,我们的大脑天生喜欢各种琐碎崭新的新信息的骚扰。能够锤炼大脑专注的,只能是与沉思与共情息息相关的书籍。

书籍可以保护大脑,免受干扰,读者的思维可以在文本阅读之中,锻炼出深度专注的能力。而互联网的本质恰恰相反,大量的超链接、周期性的中断会极大削弱全面的概念性思维,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天资聪颖的人也无法进入思考的状态。

DeepSeek本质上还是与网络的阅读方式相关,过度的应用必然无法建立深度专注的能力。不论哪个时代,世界总是掌控于能够深度专注的人手中。语文老师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与DeepSeek对话

1

AI发展到今天的程度,还需要让孩子学语文吗?

DeepSeek:AI技术虽能处理文本信息,但其本质是算法驱动的工具,无法替代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人类思维、情感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语文学习培养的三大能力无法被AI取代:其一,深度思辨能力,通过文本分析、逻辑论证构建独立思想;其二,情感共鸣能力,在文学鉴赏中体悟人性与生命价值;其三,文化根系意识,汉字书写、古诗文积淀维系着民族精神基因。当前AI生成内容存在价值观偏差、逻辑漏洞等问题,恰需通过语文教育培育的批判性思维进行辨别。人机协同时代,语文素养将成为驾驭AI工具的核心竞争力,而非可替代技能。语言承载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人文精神,始终是人类区别于机器的本质特征。

2

假如你是语文老师,你将做出哪些改变以应对人工智能对语文教育的冲击?

DeepSeek:作为语文老师,我将从三方面应对人工智能的冲击:

1. 聚焦“人”的优势:减少机械化训练,强化AI难以替代的能力。通过经典文本的深度解读,培养批判性思维与情感共鸣力;设计个性化写作任务,鼓励学生用独特视角表达真实体验,拒绝模板化创作。

2. 重构教学场景:利用AI优化基础环节,释放教学创造力。用智能工具批改字词语法,腾出课堂时间开展文学辩论、跨学科主题研讨;借助AI生成对比文本(如古诗VS现代诗改写),引导学生辨析语言的艺术性与思想深度。

3. 重塑价值定位:强化语文的“育人”功能。通过《乡土中国》等作品探讨科技与人性的关系,结合时事开展“AI写作伦理”思辨课;用《论语》《红楼梦》等经典渗透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在信息洪流中的人文定力与独立判断力。

最终目标不是对抗技术,而是让技术服务于“培养完整的人”——既能善用AI工具,又保有对文字的审美力、对世界的感知力、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力。

3

人工智能已经完成人能做的百分之八十工作,一线语文老师会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DeepSeek:在人工智能(AI)时代,基础教育中的语文教师不仅仍然存在,而且具有不可替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应积极拥抱技术变革,同时坚守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情感表达和文化传承——仍然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参与。

4

人工智能时代,语文教学的教学方式需要哪些调整?

DeepSeek: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需要结合技术发展和教育需求,对教学方式进行多方面的调整和优化。个性化教学、互动式教学、游戏化学习、多媒体教学、实践与应用、情感教育、教师角色转变和评价方式改革,可以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关键在于技术与人文的结合,让语文教学既充满科技感,又不失人文温度。

5

语文教学内容需要做出怎样的调整?

DeepSeek: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的内容需要结合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进行多方面的调整和优化。通过强化语言运用能力、增加数字化阅读与写作、强化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注重情感教育与价值观引导、引入AI相关知识与技能、加强文化传承与创新、培养信息素养、注重实践与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技能、感受文化魅力、培养综合素养。

6

背诵默写是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和环节,在人工智能时代是否还有必要?

DeepSeek:背诵默写在语言积累、文化传承、记忆训练、审美熏陶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在AI时代,背诵默写的必要性体现在:它是深度学习的基础;内化语言规则和表达方式,提升语言能力;培养文化认同感;诵默写不仅是记忆训练,还可培养学生的专注力、理解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人工智能时代,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背诵默写仍然有必要,其目标和方式需要与时俱进。教师优化背诵默写的教学方式,使其更符合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应注重背诵默写的深层价值,而不仅仅是记忆训练的工具。

7

人工智能30秒可以生成一篇文章,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还有必要和意义吗?

DeepSeek:基础教育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不仅仍然有必要,而且具有深远的意义。尽管AI技术已经能够生成高质量的文本,但写作教学的核心价值远不止于文本生成,而是涵盖了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情感表达和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写作教学的未来,在于技术与人文的结合,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结语:教育的真谛,

是点燃一把火而非填满一个桶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戈拉说:“头脑不是需要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火炬。”当AI能够填满知识的容器,教师更应成为点燃火炬的人。语文课不会消失,但它必须进化——从传授“如何写出高分作文”,转向培养“如何成为一个有温度、有思想的表达者”。

语文教育的终极使命,不是培养“第二个鲁迅”,而是孵化“第一个打破规则的人”。正如德里达所说:“真正的写作是对语言暴政的反抗。”在这场与AI的博弈中,我们的武器不是对“普世价值”的复述,而是对一切确定性边界的践踏。

当DeepSeek生成的文字如潮水般淹没世界时,让我们教会学生:真正的思想,永远诞生于算法无法抵达的裂缝之中。

或许有些人会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本身追求和能够达到的写作水平也不过是文通字顺而已。但别忘了,我们学习语文的价值不仅仅是为了写出一篇“能用的文章”。

遣词造句中的思想价值、情感意蕴、审美取向,才是文科的灵魂所在,也是最能体现人文魅力、提供情绪价值之处。

或许未来某天,DeepSeek能写出比莫言更华丽的文本,但唯有人类,仍会在深夜台灯下,为一段文字泪流满面,或因一个观点拍案叫绝。这,才是语文课存在的终极意义。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来源丨校长派综编

编辑丨智库君

版权说明丨校长派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权,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