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脑子进水了”是一句调侃,但“你脑子进塑料了”正在成为现实。

  19世纪美国人海厄特源源不断生产塑料台球,开创了塑料工业。他肯定想不到,过了还不到200年,美国科罗拉多州下起“塑料雨”,北极出现“塑料雪”,塑料微粒遍布地球,甚至攻占人类的身体。

  科学家2018年在人类肠道中发现微塑料(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此后人类的肺、肝、脾、血液和肾脏中也陆续检测到微塑料的存在。几个月前,巴西圣保罗大学的研究团队首次在人脑中发现了微塑料。

  最近,美国新墨西哥大学药学教授坎彭带领的研究团队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微塑料在人脑中的含量越来越高。这一成果2月3日发表在《自然·医学》杂志上。

  研究团队从2016年和2024年的两组人类尸体样本中提取了多种器官组织,对微塑料进行标记和观察,发现微塑料普遍存在于所有样本的肝脏、肾脏和脑组织中。其中,人脑中的微塑料浓度高于其他器官,每克脑组织中有4800微克微塑料,总重量相当于一只塑料勺。

  “与2016年的尸检大脑样本相比,这一数字高出约50%。”坎彭表示,“这意味着今天我们的大脑 99.5%是脑组织,其余部分则是塑料。”

  前述“塑料”共有12种,含量最多的是聚乙烯,被广泛用于生产一次性包装和容器,塑料购物袋、塑料水瓶、农田塑料薄膜……都能用上。这些塑料制品难以降解,会随着时间逐渐老化、分解成越来越小的颗粒,直到变成无法依靠过滤分离的微塑料,进入土壤、地下水,在自然界中循环。

  虽然还不清楚塑料微粒如何进入大脑,但坎彭表示,微塑料和纳米塑料(直径小于1微米的塑料碎片)并不比病毒大多少,也许可以穿过血脑屏障。

  坎彭怀疑,人体中的大部分微塑料都是通过食物,尤其是肉类摄入的。2019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一项研究显示,每人每周会摄入5克微塑料,相当于吃掉一张塑料信用卡。

  “饮食是接触微塑料和纳米塑料的主要途径。”美国波士顿学院全球公共卫生和共同利益项目主任、生物学教授兰德里根表示,有些微塑料也会通过空气传播,比如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轮胎表面磨损,一定量的微塑料颗粒就会被抛到空气中。

  坎彭团队的研究还发现,患有痴呆症的人群大脑中微塑料浓度显著高于没有痴呆症的人。不过,尚未有证据表明微塑料导致痴呆症,“仍需进一步研究”。

  “微塑料就像是特洛伊木马,它们携带着多种有害化学物质,可能会对人体产生严重的内分泌干扰,影响生育能力并引发其他疾病。”兰德里根补充。

  有研究显示,纳米塑料能够进入大脑,与神经元中的蛋白纤维发生作用,从而加剧帕金森病的风险;动脉内聚积微小塑料碎片的人,心脏病发作、中风和死亡的风险较高;微塑料还可能导致脱发、加剧肠道炎症。2025年1月,有中国学者追踪了微塑料颗粒在小鼠血管中的高速运动,发现微塑料会诱发小鼠大脑血栓,导致神经功能异常。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数据显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塑料生产量急剧增长,累计总量现已超过100亿吨,全世界每分钟卖出100万个塑料瓶。

  日常用品中,化妆品、洗发水、牙膏等护理产品中添加了微塑料圆球;在洗合成面料的衣服时,由于化学洗涤剂的作用和强烈的摩擦,纺织品会释放出微塑料;外卖产生塑料垃圾,拧开瓶装水盖子,就会有微塑料掉落——有研究显示,每升瓶装水中平均含有约24万个可检出的塑料微粒。这些微塑料颗粒可能通过饮水进入人体。

  联合国环境署2021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海洋垃圾中有85%是塑料。如果一切照旧,到2040年,流入海洋区域的塑料垃圾量将增加近两倍,全世界每一米海岸线上将可能出现50公斤塑料垃圾。

  在此背景下,2022年年初的联合国环境大会上,175个国家同意制定一份意在“终结塑料污染”的国际协议,会上设立了政府间谈判委员会(INC),并计划召开5次系列会议,在2024年年底完成谈判工作。

  2024年4月,第四次会议在巨大争议中落幕。半年多以后,本该达成国际协议的第五次会议因各方的利益分歧止步休会,留待2025年择期召开续会。

  协议没有达成,会议可以再开,但塑料不会等人。

  塑料入侵大脑,大惊小怪没什么意义,如何与塑料相处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目前,包括我国在内,全球有近130个国家和地区采取了不同措施“限塑”。

  欧盟通过严格的政策,禁止一次性塑料制品(如吸管、餐具和棉签),推动循环经济计划,提高塑料回收率;德国消费者购买特定的饮料瓶(如塑料瓶和易拉罐)时需支付押金,返还后可退回押金,这一措施显著提高了塑料回收率。

  我国从2008年起就开始实施“限塑令”,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袋,并实行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国家发改委也明确淘汰落后的塑料制品生产工艺和产品,引导企业调整生产结构,推动行业向绿色、环保、可持续方向发展。全国各地陆续出台严格的 “禁塑令”,对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进行限制。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2020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立塑料污染治理体系的目标。

  新技术和新材料的研究和应用也提上日程。例如,用玉米、甘蔗等植物原料制成的生物基塑料,能够在自然环境中较快分解,减少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竹纤维制品、纸基材料等环保替代品也在逐步推广;同时,化学回收技术和智能垃圾分类系统的应用,正为塑料废物的高效回收和资源化利用提供新思路。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微塑料,中国人的传统妙招“多喝热水”仍然有效。来自广州医科大学和暨南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简单地把水烧开,再过滤,就能够去除高达84%的微塑料。

来源:中国青年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