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灯节渔灯节,各有各的味儿
“看了淄博花灯,这年才对味了!”2月11日晚,淄博玉黛湖风景区(以下简称“玉黛湖”),前来打卡2025中国·淄博花灯艺术节的游客熙熙攘攘。在游客王子怡看来,正月里全家人一起逛灯会、赏花灯是元宵节的专属仪式感。
淄博制作花灯、举办花灯会的传统由来已久。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更是有了“南有自贡恐龙灯,北有哈市冰雪灯,东有淄博闹花灯”的说法。花灯各地都有,为何淄博花灯能脱颖而出?
“淄博花灯的独特之处,在于别具一格的动态花灯设计,且故事选材范围广泛,从古至今,无所不包,同时又融入地域文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元宵节(淄博花灯会)代表性传承人张向仁说。
2014年,“淄博花灯会”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然而,淄博花灯也面临着不少困境:花灯手艺人不断流失;技艺制作方式古老,难以实现量产;制作、展示和传承依赖传统模式。“仅靠手艺人的力量,淄博花灯想要开辟出更广阔的发展道路,难度很大。”张向仁坦言。
为保护和传承这一非遗项目,2017年,淄博张店区大胆创新花灯举办模式,与玉黛湖携手办节。通过文旅深度融合,推动了非遗的保护与合理利用,丰富了市民和游客的文化生活。
“时代在飞速发展,我们的花灯会也必须与时俱进。”张向仁说,今年,他们创作了将齐国建筑元素与新春氛围相融合的“齐国盛世”等灯组。这些灯组在延续淄博花灯“声、光、动、奇、秀、巧”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可玩性与可读性,让淄博花灯走出小众圈子,走进大众视野。
在山东,非遗灯会非淄博所独有,在东部沿海,有500多年历史的渔灯节,在今天依然很受欢迎。
2月10日傍晚,烟台市黄渤海新区山后初家村(又名“初旺村”)的码头边,60岁的船长刘明兴将自制渔灯放入海中。沿岸望去,数百盏渔灯随小舟飘荡,与岸边渔船的彩旗相映成趣。“渔灯节是我们渔民一年中最大的节日,要送灯、祈福,希望新一年风调雨顺、鱼虾满仓。”
“渔灯节是正月十五‘灯文化’在八角湾沿海渔村的一种独特展现,举办时间往往比元宵节提前一两天,还有一系列与出海紧密相关的独特习俗,已经有500多年历史了。”初旺村老船长初名语今年69岁,十几岁开始出海,是村里公认的“懂海、懂渔灯”的人,“渔灯节最早是渔民自发的民俗活动,寄托了渔民对出入平安、新年有个好收成的期盼,还有对大海馈赠的感恩。”初名语说,渔灯节主要由送灯、祭祀、欢庆等环节组成,融合了渔家美食、民俗演出、民间手工艺等元素。
历经数百年,渔灯节外在形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但文化内涵一直得以延续。“以‘渔灯’为例,老辈儿都用萝卜灯。后来,蜡烛灯逐渐取代了传统的萝卜灯,如今更环保、安全的电子灯则是主流。‘渔灯’的材质一直在变,渔民送渔灯时寄托的愿望一直没变过。”初名语说。
临近中午,秧歌队、锣鼓队、花车队等欢腾的民俗表演队在村庄开演,热闹的大集也同步开启,平时宁静的小渔村“沸腾”起来。
“渔灯节”已由最初的放鞭炮、献贡品、送渔灯等形式,发展为如今兼具民俗展示、亲友聚会、特色旅游于一体的盛大节庆。“正月十三这天,来自家吃饭的客人越多,就寓意着过的越好。我家中午还有三桌客等着我回去,共同庆祝渔灯节呢!”刘明兴大声说道。
“渔灯节承载了渔家文化和村庄历史,希望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渔灯’在一直亮下去。”初名语说。
(大众新闻记者 刘磊 孙良栋 邢金钰 通讯员 姜乾)
琉璃摆件里藏着美好寓意
拇指大小的琉璃远观是一条晶莹剔透的“胖锦鲤”,近看发现内部缠绕着比头发还细的金丝、银丝,流光溢彩,正中央“悬挂”着一颗锆石,好似一轮满月……
2月11日,在山东手造展示体验中心艺博林琉璃展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琉璃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阚兴慧为今年元宵节设计的新品——琉璃香插正式对外销售,它“外表呆萌、内有乾坤”的反差模样,惹得人们发出阵阵赞叹。
博山琉璃作为世代相传的传统技艺,去年入选第三批“好品山东”品牌名单。阚兴慧告诉记者,若想在如今竞争激烈的手工艺品市场站稳脚跟,高品质与原创性缺一不可。她透露,这枚锦鲤琉璃香插正在申请外观发明专利。
“一年明月打头圆”,元宵节作为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隐藏着中国人自古以来对于团圆的深深期盼。基于这些年俗文化背景,许多琉璃匠人将设计思路对准“团圆”“圆满”,春节以来,不断推出新品。
“针对消费者的审美喜好,我们团队设计了‘巳巳圆满’琉璃摆件,它具有长寿健康、守护家庭圆满的美好寓意,非常受欢迎,产品卖到了国外。”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博山鸡油黄与鸡肝石琉璃烧制技艺传承人、淄博康乾琉璃艺术品制造有限公司总设计师孙云毅说,“近年来,博山琉璃在‘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区域品牌赋能下,越来越受认可。我们将推出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琉璃文创手造作品,将山东人的审美语言传播到世界舞台。
小块馅料蘸水,扔进盛满糯米粉的笸箩内滚动,馅团相互碰撞,如此反复6遍,一枚元宵才算是制作完成了。2月11日下午,济南益康食品总店里,等着购买元宵的消费者排起了长龙。“今天一共来了5车馅料,可以制作3000多斤现滚元宵,大概下午5点多就会售空,再想买就要等到明天上午了。”看着元宵柜台前大排长龙的消费者,济南益康百姓连锁超市有限公司运营经理李娜有些焦急。
“吃了他家元宵,这个节才算是圆满了。”家住附近的消费者李女士说,“每年正月十五,我们都会买他家的黑芝麻元宵,不仅煮出来圆润好看,而且久煮不漏,质量过关。”
“元宵制作需要十多道工序,费时费力,但很多老顾客喜欢吃,所以我们坚持生产了几十年。而且,今年元宵节与情人节时间接近,我们创新推出玫瑰元宵,吸引了很多年轻消费者。”公司总经理何海波介绍,“临近元宵节,店里会举行滚元宵体验活动,让孩子们体验中华传统文化。”
记者从省市场监管局获悉,“好品山东”是山东好产品、好工程、好服务品牌整体形象的代表,自2022年以来,累计推出三批400余个品牌。眼下,第四批“好品山东”品牌正在遴选当中。
(大众新闻记者 王鹤颖)
洋女婿舞起狮来有模有样
身着红色唐装,手擎狮子头,马步扎得稳……2月9日,在济南高新区第二届年俗文化节暨舜华路街道村居龙灯大赛现场,一位金发碧眼的外国小伙舞起狮来有模有样,引发众人围观。
“今年是我在济南过的第8个春节,不过还是第一次这么隆重地过元宵节。”来自德国的“洋女婿”王赛博说,“在德国时,我就学习了舞狮,不过很多年没练,如今有些生疏了。”
王赛博少年时期就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尤其喜欢中国的功夫电影。2001年,13岁的他在德国找了位师傅学习中国功夫,前后学习了5年。
正是这样的经历,让王赛博对中国文化有了深刻的认识。2014年,王赛博成为一名“济南女婿”。2017年,他陪妻子回济南探亲时,正巧赶上济南高新区在招揽人才,其中也包括外国人才。这一契机,让王赛博决定留在济南。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虽然我已经在中国多年,但是了解到的仍旧只是九牛一毛,我很愿意更深入地探索、体验中国传统文化。”2月9日,在活动现场,16支队伍、近千人表演者轮番上演,舞龙、舞狮、踩高跷、威风锣鼓等民俗活动轮番上演,猜灯谜、蹴鞠等互动活动精彩亮相,面塑、剪纸、糖画等非遗技艺集中展示,让王赛博眼花缭乱。
看得不过瘾,他拿起鼓槌,跟着锣鼓队学习了一段鼓曲;又跟着高跷队,练起了踩高跷。“踩高跷需要特别强的平衡感,自己踩上去,才知道高跷队有多厉害。”王赛博说,“这种规模的活动在德国很难见到,氛围特别好。”
在中国,元宵节自来就有看花灯的习俗。“今年大明湖设置了‘湖畔雨荷’花灯,特别想去看一看。”王赛博说,“不过我2月10日就要飞德国了,近期济南高新区有个项目需要到德国洽谈。”
2017年,王赛博入职济南高新区管委会投资促进部,负责国际招商引资和对外合作,参与并见证着中德经贸交流合作的持续升温。“入职后,我共参与了四届中德(欧)中小企业交流合作大会,切实感受到中德企业交流越来越密切。”王赛博用自己的语言、感受和体验,向外资企业介绍高新区的发展情况和合作机会。
“虽然元宵节没法跟家人团圆,但是能为我的老家德国和我的第二故乡济南做一些事情,我很开心也很自豪。”王赛博说,“今天相当于提前过元宵节,等从德国回来,再去趵突泉、大明湖看花灯。”
(大众新闻记者 段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