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扬州发布,对原平台表示感谢!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删除

“我们比一比,谁的兔子灯跑得快……”正月十三上花灯,正月十五闹花灯。元宵节将至,2月11日(正月十四)傍晚,仪征市新城镇盐津社区里分外热闹,“我们的节日·元宵”游园会活动在这里举行。

孩子们拉着白白胖胖的兔子灯,你追我赶,欢笑声、兔子脚摩擦地面的声音回荡在周围的角角落落。


拉兔子灯,是元宵节的传统习俗。作为古老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兔子灯表达了人们对于全家团圆、阖家幸福的美好期盼。当天,记者在新城镇举办的元宵游园会现场看到一位扎花灯的手艺人。

当天她受新城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邀请,来到现场将扎好的兔子灯送给喜爱传统花灯的居民。这位老人名叫夏久琴,今年77岁,家住新城镇润扬南路。“因为父亲就是纸扎手艺人,我跟着后面学会了做灯笼,家里兄弟姐妹四个人,只有我继承了父亲的这门手艺。”

夏奶奶告诉记者,以前父亲健在的时候还有电视台登门录制兔子灯制作视频,今年新城镇政府也来拍摄宣传视频。她做兔子灯到现在将近33年了,以往最高峰的时候制作大大小小的兔子灯有上千盏,扎过多少兔子灯早已数不清。

尽管扎兔子灯的工艺并不复杂,但得精心挑选制作材料,从兔子灯的骨架、轮子、糊纸都要提前准备。

从第一步剖竹篾开始,就是个技术活,篾条要剖得粗细均匀,有些篾条还需要用火烧成弧形。

先用削好的竹篾扎出兔子的身体,装上木轮子,用糨糊把塑料纸、提前画好的眼睛和三瓣嘴糊上去,再喷绘上色。

夜晚还可以点上蜡烛插在兔子的“肚子”里,就能拉着到处跑。小小的兔子灯,却倾注了手艺人的匠心。这一道道工序考量的是艺人在空间架构、色彩搭配、艺术创作等全方位的能力。尤其是结构造型,最是考验设计者的功力 。

“要想把兔子灯做得逼真,就要对兔子的外形有充分的了解,测算出不同的数据,才能做出活灵活现的兔子灯。 脸盘子要圆圆的,身体要对称,肚子要饱满……”

老人表示,每个兔子灯要削骨架、组装、糊纸、装饰、上色等5道工序,做一个平均需2个小时。她每年也就在元宵节前后出摊,自己和老伴年岁大了,儿子女儿都在南京成家立业,都劝他们不要再扎灯了。

但他们觉得兔子灯已经扎了一辈子了,有感情了,也不想每年买惯了兔子灯的老主顾有遗憾。这次的元宵节活动,新城镇提前一周联系了夏奶奶。夏奶奶和老伴杭德兵分工协作,78岁的老伴杭德兵准备骨架、裁剪糊纸,夏奶奶就在一旁扎灯。

活动现场摆放了10多个大中小号的成品兔子灯,还带了许多未上色的半成品,只待大家现场挑选后就可以喷绘。


老伴杭德兵在协助夏奶奶裁剪糊纸。资料图片长长的耳朵、大大的眼睛,兔子灯在新城镇游园活动上亮相后,受到居民欢迎。“‘兔’个吉利,‘兔’个顺遂。”80后市民孙俊在朋友圈晒出了自己和兔子灯的合影,引得朋友们纷纷点赞。

“彩灯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其实也在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祝福。还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喜欢彩灯制作,一直传承下去。”夏奶奶表示,“扎花灯是我家祖传的手艺,希望能把手艺传承下去,同时也为社会做点贡献。”

夏奶奶说,自己依然对这门手艺有着无限的热情。如果说过去做兔子灯是贴补生活的手段,如今更像是老手艺人延续数年的一种习惯,就是为了让元宵这温暖的记忆,以及手工扎制兔子灯这门非遗手艺,能够代代相传。

新城镇相关负责人表示,邀请夏奶奶和老伴出席,在新城镇元宵游园会上展示兔子灯,可以在孩子们的心中埋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让居民们在感受浓郁元宵节氛围的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更加了解和热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