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扬州,有十三上灯,十四新春,十五元宵,十六牙祭,十七王母奶奶过生日,十八落灯的俗语。蛇年元宵节即将来临,扬城花灯市场开始红火起来,蛇元素花灯格外令人瞩目,它们以“反差萌”将灵动与喜庆完美结合,展示别样风采,给人们带来欢乐与祝福。
这并不是现代扬州的“专属”。从唐代开始,扬州的灯彩就“出圈”了。《唐阙史》载:“扬州盛地也。每重城向夕,常有绛纱灯万数,辉耀罗列空中。”可想而知这座古城千百年来有着怎样的“华灯齐放”之景。2月11日,现代快报记者走街串巷,采访了元宵节期间扬州的灯彩之美。
扬州灯彩,在唐代就已是“顶流”
扬州有一句俗语:十三上灯,十四新春,十五元宵,十六牙祭,十七王母奶奶过生日,十八落灯。因此,扬州元宵节最热闹的是各色彩灯。以往的元宵灯会,前后五天,正月十三“上灯”,正月十八“落灯”。
在唐代,扬州的灯火就是“顶流”了。扬州民俗专家黄继林介绍,《唐阙史》载:“扬州盛地也。每重城向夕,常有绛纱灯万数,辉耀罗列空中。”由此可见,平时已是“常有绛纱灯万数”,到了元宵佳节,必定是精彩纷呈了。
扬州花鼓戏中有一出《瞎子观灯》,戏中有外甥女陪瞎子舅舅在扬州街上看灯的唱段,比较详细地记载了清代扬州元宵花灯的盛况。戏中的外甥女唱道:正月十三上了灯,土地庙上牵桅灯,十五元宵闹花灯,狮子盘球滚龙灯……这是花鼓戏中的一段唱词,虽是艺术描绘,情景倒也真实,可知清代扬州元宵花灯之盛。
旧时,扬州花灯制作,由城里的纸扎店出样,邻近乡村中的能工巧匠扎制。在扬州西北乡,有的村庄全庄人都以扎灯为业。他们是春耕大忙季节一过,就忙着备料。
夏收结束,就开始扎花灯零部件。入冬后,其他地方的农户进了冬闲期,扎灯人是大忙期,忙着把各种零部件组装成一盏盏花灯。年一过,他们就忙着发货,为了不误一年一度的灯会,大家过年不是正月初一,而是正月十五,把春节和元宵合并起来了。
如今,扬州有“玩灯”和“彩灯”两大类。“玩灯”是孩童手中娱玩的花灯,大致有三种:一是提在手上玩的“提灯”,有:西瓜灯、莲藕灯、荷花灯、小红灯等。二是举着玩的“挑灯”,有龙灯、蛤蟆灯、蝴蝶灯及西游记人物、八仙人物等。三是拖着玩的“拉灯”,有兔子灯、麒麟灯、马灯及船灯等。
“玩灯”也是一种纸扎工艺,多用竹篾扎成骨架,外表糊上彩纸,有的还用笔墨略加勾画,灯的中心可以插上红烛。夜晚点亮时,烛光摇曳、流光溢彩,孩童纷纷走出家门,提着的、拖着的,宁静的街巷口,此时便成了热闹的花灯展示会。
蛇灯供不应求
如今的扬州,灯彩依旧有着巨大的市场。在扬州西区,四季园南门外的秋雨路上花灯一条街最热闹,不仅卖花灯的商户多,花灯的品种也丰富,有传统手工花灯,也有塑料电子卡通花灯,深受大人与孩子们喜爱。
秋雨路两侧沿街商铺较多,其中路北侧每年春节期间至正月十五前后,有多家商户自发组成了花灯集市一条街,数百盏花灯在商户门前依次排开,犹如百花争艳。特别在天黑时,沿街的数盏花灯亮起,吸引了不少市民观赏购买。
“今年春节我们没有回老家,大年初一就把花灯挂出来卖了。”秋雨路一家销售花灯的商户告诉记者,她是第四年在这条街卖花灯,前来购买的市民也比往年多。她表示,西区像这样形成规模销售花灯的街道也只有这一条了。
“很有节日氛围,这么多花灯让这条街都变得喜庆了。”正在购买花灯的市民童先生表示,他住在翠岗小区,是特意过来给小孙子买花灯的。他说,这几年秋雨路上卖花灯的商户逐渐增多,花灯样式也多了,这样的花灯集市很热闹,为居民们采购花灯提供了方便。
要问扬州城内花灯最多的地方在哪里,老扬州人会异口同声地告诉你:“曲江小商品城门口。”今年春节期间,商品城门口聚集了几十家卖花灯的商户,这几天,即使已经买到花灯的附近居民也会带孩子来这里逛一逛、看一看,饱饱眼福。
蛇年点蛇灯,是传统习俗。在曲江商品城大楼下,灯彩大棚连成了一串,商户们正在这里展销彩灯。各式各样的彩灯中,蛇灯占据了不少比重,也最受市民喜爱。
在现场记者看到,一种采用了声光电技术的玩具型蛇灯很受欢迎,开关一打开,不仅有动听的音乐,更有闪烁的灯光,价格大多在25元到30元不等,很受人们的喜爱。
手工制作的工艺蛇灯更是大批量面市,它们大多采用丝绸面料,有大红、粉红、紫红、白色、金色的,有绿色带花纹的,白色带彩色图案的,还有各种色彩同时呈现的“多彩蛇”……多种多样的手工制作蛇灯,让人应接不暇。由于是手工制作,这些蛇灯小一点的价格在40元上下,中等的80元左右,大一点的160元左右,最大的一条手工制作的大红蛇灯,价格达到了180元。
据扬州灯彩非遗传承人陈志康介绍,在十二生肖彩灯中,蛇灯的制作相对简单些,但一盏造型复杂的大型蛇灯扎制、裱糊、绘画、装饰等步骤也需要花上一天左右时间。从大年初一开始,手工彩灯就逐渐进入了销售旺季,正月初六到正月十三“上灯”期间,各式彩灯更是供不应求。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顾潇 庄剑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