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日报

【新春走基层·致敬奋斗者】

清晨,宜昌的天刚蒙蒙亮,山间的雾气还未消散。六点半的闹钟一响,中铁三局引江补汉项目土建2标质量管理部部长张森准时起床。

“张森!”“到!”七点半全体点名后,张森戴上安全帽,拿上记录本,走进六号平洞。

引江补汉工程从长江三峡库区引水入汉江,是南水北调中线后续水源工程,建成后可以大幅提升中线一期工程的供水能力和供水保证率。张森所在的2标工程六号平洞属于检修交通洞,采用TBM法施工,洞口位于雾渡河镇秀家河附近,长3800多米,最大埋深660米。

质量监管是施工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引江补汉工程关系千家万户,对质量与安全的把控更是丝毫不能懈怠。在施工现场,质量监督人员干的是“挑刺”活儿,扮的是“黑脸包公”。

张森今年三十出头,刚毕业没几年,还没成家,一张白净的圆脸,说起话来满是和气。记者近日来到工程现场见到张森时,不由得想:这样一个年轻人能把“黑脸”唱好吗?

沿着洞口往里进,张森的眼睛不停地看看这里、瞅瞅那里,仔细观察着每一处施工细节。走着走着,在隧洞壁的一处混凝土施工缝附近,张森停下了脚步,他伸手摸了摸施工缝后凑近仔细观察,发现两板混凝土表面没有在同一平面上,反而是像台阶一样错开了。

“我们管这种现象叫‘错台’,这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常见问题,通常是因为浇筑速度过快或安装不牢等原因造成的。”张森告诉记者。

张森马上找来了现场工班长了解情况,又去询问现场技术员和质检员:“是上次验收时就发现不合适,还是工人后续操作的问题?”他逐个验证可能的原因,帮助施工人员找准问题所在——“这是模板安装不牢固造成的,需要工人师傅再进行打磨装修处理。”张森说。

确定好解决方案,交代了后续施工注意事项后,张森依旧有些不放心。为了再上一道保险,他叮嘱现场施工负责人:“有一处施工缝发生了错台,这里您得多关注一些。”

“后面我得重点检查这里,也看看其他地方有没有类似细节问题。”张森告诉记者,一天下来,他和同事要在隧洞里待大半天,整理材料的工作通常是晚上回办公室加班加点,“质量监督工作不能总在办公室里坐着,我们去现场才能发现问题。”

张盛杰是中铁三局引江补汉项目土建2标第一隧道大机作业工程队技术负责人,主要负责隧洞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张森经常与他对接。几天前,张森刚刚与他沟通了施工过程中的钢筋保护问题。“在张森部长提出问题时,我们内心感受是复杂的。一方面感到压力,质量监督工作本就要求严格,他提出的问题往往直击关键点;另一方面,我们也感到踏实、安心,他的专业和严谨能够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避免出现更大的失误。”张盛杰说。

除了第三方监督,施工团队还会组织班组间的互相学习、取经,多管齐下,确保施工质量。

记者了解到,目前,六号平洞中,我国自主研制的直径最大、功能最齐全的双护盾硬岩掘进机“江汉平安号”TBM已投用,每月能够向前掘进260米左右,计划于2030年初完成掘进任务。春节期间,“江汉平安号”这只钢铁穿山甲也没有停下掘进的脚步,多名值守人员为它“保驾护航”。

张森也在值守名单当中。之前,他有过两次工地过年的经历,但这次对他尤为特别。“从小听老师讲南水北调、三峡工程,没想到自己也有机会参与其中,成为国家大型工程的建设者,我心里特别自豪。”张森说。(本报记者 吴叶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