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北蜿蜒曲折的山脉间,山岭上薄雾萦绕,隧洞内机器轰鸣,引江补汉工程隧洞掘进开挖正如火如荼。
这项工程近200公里的输水线路需要穿越群山,开挖隧洞的地质条件极其复杂,面临多个地质难题。自工程开工以来,长江科学院(以下简称“长科院”)超前地质预报项目团队承担专项超前地质预报3标工作,工程质量检测项目团队牵头承担工程质量检测,为工程隧洞顺利掘进保驾护航,为工程建设安全平稳推进提供科技支撑。
“准”预报
“可以把我们理解成‘预报员’,在隧洞掘进开挖的过程中要准确预知前方地质条件和可能出现的问题。”长科院引江补汉工程超前地质预报项目团队现场负责人张杨这样定位自己的工作。
引江补汉工程输水隧洞长194.19km,具有洞长且埋深大、穿越地层多等工程地质问题突出。长科院超前地质预报团队以“长、中、短”预报方法相结合,洞内观测时增加测线,不断完善观测系统,并针对断层破碎带、地下水、软弱夹层等不良地质体探测进行预报方案动态调整,重点对地下水发育情况进行探测。
2024年,该团队用地震波法、瞬变电磁法、地质雷达法完成钻爆洞段探测共计118次,其中成功预报断层破碎带、地下水、软弱夹层等不良地质体12次,总体预报准确率达90%以上。
2025年1月7日,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江汉水网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引江补汉工程建设管理三部给长科院发来表扬信,信中感谢长科院“以扎实的专业技术、过硬的业务水平和超强的责任心,准确预报断层破碎带、地下水、软弱夹层等不良地质体10余次,为隧洞工程安全施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引江补汉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现场
“严”检测
“作为检测单位,就是要公平公正、科学严谨,做好业主的眼睛。”长科院引江补汉工程质量检测项目团队现场负责人殷海波从事工程质量检测一线工作已经12年。自2024年1月开始,由长科院作为牵头检测单位,承担起引江补汉工程建管三部范围内的项目法人检测、监理平行检测等全部内容以及工程全线金属结构和机械电气检测任务。长科院引江补汉工程质量检测项目部建成后,殷海波和项目部同事便在谷城县五山镇一个叫谢湾村的地方落了脚。在这里,长科院引江补汉工程质量检测项目部要开展引江补汉工程混凝土、岩土、金属结构类检测,授权检测参数145个。
长科院工程质量检测已经有近七十年历史,是水利行业少数拥有“五甲”资质的检测单位之一,以先进的检测仪器、专业的人才队伍、优质的技术服务、过硬的业务素质在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口碑。“除了设备和人员,最重要的是我们长科院有强大的专业支撑,工程质量检测、材料、岩石力学等等学科专家聚集,我们不仅能检测,还能提供咨询和解决方案,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殷海波介绍。目前,长科院在平坦原、滇中引水、环北部湾、广东电白、大连庄河、江西吕尾等大型工程现场均承担工程质量检测工作。
引江补汉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现场
“智”攻关
“我们要革命性地改变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要走到最前沿。”长科院岩基所负责人周黎明从事超前地质预报技术研究已近二十年,他带领长科院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团队在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方面不断取得技术突破,编制了水电行业第一部超前预报行业规范《水电水利地下工程地质超前预报技术规程》,出版专著2部,发表高水平论文近百篇。2024年3月,长科院“复杂隧洞不良地质体高精度弹性波超前探测关键技术与装备”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该团队正在以引江补汉超报项目为基础,积极攻关“数智超前地质预报AI平台”,研发“TBM被动源超前地质预报”设备,在工程施工和实践应用中努力完成这个被团队称为“一软一硬”的关键技术成果。
针对质量检测管理中缺乏高效的管理与监督手段、缺少自动化数据处理工具的问题,以及实现数据的统一存储和有效共享的需求,长科院经过多年攻关,自主研发了质量检测智慧管理系统。
许全喜调研长江科学院引江补汉工程建设科技支撑工作
2024年7月,该系统入选了水利行业“检验检测服务水利高质量发展”优秀案例,目前已应用于引江补汉工程建设全线,整合了引江补汉工程全部检测试验室管理情况,便于参建各方清晰直观地掌握试验室、试验报告、不合格追溯、质量分析趋势等各类信息。
(中国日报湖北记者站:周荔华 刘坤)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