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媒体滚动
直新闻按
“特朗普2.0”时代开启后,美国异乎寻常地加大了对周边事务的关注和干涉力度,特朗普不仅高调宣称要把加拿大变成美国的“第51州”,还在上任伊始大肆签署行政令,对两大邻国加拿大和墨西哥挥舞“关税大棒”,大规模对拉美国家实施非法移民遣返,并再次将古巴列入“支恐名单”。美国国务卿鲁比奥还罕见地将巴拿马作为其任内的首访目的地,外界不禁怀疑,美国在21世纪初以价值观外交为基础的“新门罗主义”,是否又披上了特朗普的孤立主义和扩张主义“外衣”,开始暴走?时移世易,特朗普的“新门罗主义”在大国竞争背景下,又呈现出哪些新特征和针对性?拉美国家会买账吗?
什么是“门罗主义”?
1823年12月2日,美国第五任总统詹姆斯·门罗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美国对拉美的外交政策,史称“门罗主义”。其核心内容有三:
一是“不准殖民”原则,即反对欧洲国家在美洲建立新的殖民地,不允许在美洲的任何地区进行殖民和扩张活动;
二是“互不干涉”原则,即美国不干涉欧洲国家事务,同时欧洲国家不得干预美洲国家事务;
三是“美洲体系”原则,即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
美国第五任总统詹姆斯·门罗
“门罗主义”的提出源于美洲西班牙殖民地的独立运动,拉美各国在西班牙国内局势动荡之际,开始独立运动并取得了重大胜利,美国在世界上率先承认了拉美国家的独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但在此后的两百年间,“门罗主义”却成为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标志,为美国在美洲扩张提供了理论依据。哈佛大学一项研究显示,在1898年至1994年不到100年的时间里,美国政府在拉美地区策划和实施了至少41次政变,相当于每28个月就有一次。
二十世纪初是“门罗主义”的巅峰,当时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宣称“视任何殖民美洲的企图为对美国之国安威胁”,并提出所谓“温言在口,大棒在手”(Speak softly and carry a big stick)的“大棒政策”思路,它继承了门罗主义的基本原则,并对门罗主义进行了新的解释和发展。
“大棒政策”是对“门罗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冷战时期,拉美国家成为阵营对抗的棋子,被迫选边站队,冷战结束后又沦为新自由主义的“试验田”,“不听话”的国家动辄遭到制裁打压。古巴被美国敌视封锁禁运60多年,蒙受近1600亿美元经济损失,覆盖几乎所有民生领域;委内瑞拉数万人死于美国制裁造成的人道主义灾难,事实和数字触目惊心。“门罗主义”已经和美式霸权主义画上了等号。
美国前国务卿约翰·克里(资料图)
2013年11月18日,时任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在美洲国家组织总部发表演讲,宣布“门罗主义”时代已经终结,承诺“美国不再干涉其他美洲国家的事务”,收获现场不少拉美国家的掌声。但11年过去后,“门罗主义”真的终结了吗?
“特朗普2.0” + “门罗主义”
近年来,美国又开始加大对拉美的干预力度,接连打出“民主自由人权价值”“美洲增长倡议”“近岸外包”“重建更美好世界”牌笼络拉美国家,一度沉寂的“门罗主义”披上新的外衣,以“新门罗主义”的面目卷土重来。
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研究员、法学院副教授张新平曾撰文指出,“新门罗主义”的“新”体现在,美国试图用闪闪发光的“高山之巅”、新的“应许之地”“民主灯塔”等宣扬美式民主的华丽标签吸引拉美地区,综合采取文化渗透、价值输出以及西化教育等手段,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具体而言:一是以“民主”之名,对规则合则用、不合则弃,以服务于美国自身利益为目的;二是以“民主”为借口,通过政治制裁和施压等手段,赤裸裸干涉拉美国家内政;三是以“民主”为幌子,不断强化在拉美的势力范围和“后院”意识,阻挠他国涉足。
但这套以“价值观外交”为基础,带有强烈民主党色彩的“新门罗主义”,显然不合特朗普的胃口,所以他在宣誓就任前后,又不断为“新门罗主义”打上极具个人色彩的新“烙印”。
今年1月7日,即将重返白宫的特朗普在其自创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张“新地图”,加拿大所在区域被涂上和美国相同的颜色,纳入美国版图。事后,特朗普不断施压加拿大成为美国的“第51个州”。此外,特朗普还提出要把国际通行的地理名词“墨西哥湾”改名为“美国湾”,以及要重新“收回”巴拿马运河的控制权。
1月7日,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发布把加拿大纳入美国版图的地图。
1月20日,特朗普宣誓就任美国总统,并随即签署多项与周边国家相关的行政令,包括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加征关税、宣布南部边境进入紧急状态,并开始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遣返行动”。
2月1日至6日,美国新任国务卿鲁比奥先后访问巴拿马、萨尔瓦多、哥斯达黎加、危地马拉和多米尼加共和国等拉美五国。分析人士指出,鲁比奥此次拉美之行聚焦于非法移民和巴拿马运河,凸显新一届美国政府急于破解移民难题、谋求地缘战略优势的意图。而美方对所访国家施压、恐吓等手段也反映出,在“门罗主义”思维底色下,美国始终将自身利益凌驾在拉美地区整体利益之上。
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美洲项目总监瑞安·伯格撰文指出,种种措施表明,美国新一届政府将拉美重新置于战略优先地位,欲通过强硬手段巩固美国在拉美的影响力。
破坏中拉“一带一路”合作 “新门罗主义”能否奏效?
2月6日,巴拿马总统穆利诺宣布,已正式提交退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文件,但否认是因美方要求而作出此决定。鲁比奥前脚刚离开,巴拿马后脚就“退群”,要说这当中没有美方的施压,估计没有人会相信。
7日,外交部部长助理赵志远约见巴拿马驻华大使莱卡罗,就巴方拟终止中巴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提出严正交涉。赵志远说,中方尊重巴拿马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反对美国通过施压威胁的手段肆意破坏中巴关系、抹黑破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行径。
外交部网站截图
正如前文所述,“新门罗主义”的一大特征,就是阻挠他国涉足拉美,而其对象从旧“门罗主义”时代的欧美列强,变为了以中俄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这当中美国最想防住的,就是近年来不断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与拉美国家扩大合作的中国。
外界注意到,特朗普在就职前后就屡屡对中国在巴拿马运河的影响力表达不满,扬言要收回巴拿马运河控制权。鲁比奥此次访问巴拿马时还警告,如果巴拿马政府不立即终止中国对运河的影响力,美国将采取后续行动。这也成为特朗普“新门罗主义”起手式的一个缩影。
巴拿马运河(资料图)
巴拿马退出“一带一路”倡议,的确有可能给地区国家带来心理影响,但其他拉美国家是否会跟随巴拿马的脚步,仍有待后续观察,但可能性并不大。
首先,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拉美地区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参与方。近年来,中拉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取得了瞩目成就。秘鲁钱凯港、阿根廷“基塞”水电站、智利5号公路塔奇段、巴拿马阿玛多尔会展中心、巴西美丽山±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项目……从空中俯瞰,一个个中拉共建“一带一路”项目,像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明珠,点缀在广袤的拉美大地上。
秘鲁钱凯港(资料图)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9月,中国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累计实施200余项基建项目,承建了几千公里道路、铁路、轻轨,100多个学校、医院、体育场馆,近百个桥梁、隧道,数十个机场、港口,30多个电站电厂等电力设施,为当地提供近百万个就业岗位。
中国与拉美国家货物贸易额从2013年的2613.9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4890亿美元,中国已成为10余个拉美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是巴西、智利等拉美地区经济大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丰硕的合作成果、不断扩展的贸易联系,中拉共建“一带一路”不正是拉美国家应对特朗普“冲击波”和“新门罗主义”的有力对冲吗?
其次,中拉共建“一带一路”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不仅持续深化在铁路、港口、能源、5G技术、物流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合作,还加速聚焦数字经济、绿色经济、航天卫星、人工智能等高新尖领域。尤其在全球面临气候变化挑战的当下,中拉合作更加突出绿色转型和绿色投资,无论是光伏发电、风电场发电、绿氢、储能和韧性智能电网等基建,还是新能源汽车投资,都是中国的优势项目。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公共政策与全球事务课程助理教授骆明辉在接受新加坡《联合早报》采访时认为,过去几年,“一带一路”倡议更加注重精细化、可持续性和高质量发展的“小而美”项目。因此,美国施压巴拿马退出“一带一路”对中国的影响不会太显著,“仅是一个小插曲”。
中广核巴西公司TN风电项目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如今的拉美已经不是当年任美国予求予取的拉美。2011年,首个没有美国和加拿大参加的拉美地区组织——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拉共体)成立,该组织致力于维护地区和平,保障地区安全,就拉美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重大议题进行磋商,协调立场,深化拉美一体化进程,促进地区团结、独立和发展。拉共体成为拉美对外对话合作的代表。拉美国家被美国霸凌甚至颠覆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同时,拉美国家也是“全球南方”和新兴市场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无疑有更相近的立场和更广阔的互惠互利。最显著的例证就是去年5月,中国和巴西就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达成的六点共识,不仅体现了这两个“全球南方”大国致力于寻求公正、和平解决国际冲突的重大承诺,更标志着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还有观察指出,作为右翼的穆利诺政府本就与特朗普和美国的关系比较好,因此在面对施压的情况下“退群”并不意外。但若要按意识形态观察,目前拉美国家仍以左翼思潮为主流,多数国家都是左翼政府当政,其特征就是坚决同美国霸权主义斗争,和美国“唱对台戏”,这些国家很难服从美国的意志行事。而与巴拿马政治光谱相近的,放眼南美大陆,也就是由“阿根廷特朗普”米莱执政的阿根廷,但即便如米莱这样“崇拜”特朗普的拉美国家领导人,也在执政一年多以来,不断转变对“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的态度。去年10月,阿根廷驻华大使马致远(Marcelo Suárez Salvia)接受《环球时报》专访时就表示,“阿根廷现政府不寻求同中国‘脱钩’,恰恰相反,我们认为阿中关系能为双方带来广泛的利益。”他同时表示,阿根廷现政府愿意继续同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深化合作,并欢迎更多中企赴阿投资。
历史已经证明,封闭排外的“门罗主义”得不到拉美人民的拥护,更无助于解决拉美亟需的经济民生发展,而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一带一路”倡议,才最符合地区国家和人民的发展诉求。无论是巴拿马还是其他在观望的拉美国家,我们都欢迎它们重回或者加入共建“一带一路”这个大家庭。
作者丨林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