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独处”,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不合群”。
但其实,习惯一个人独处,不喜欢凑热闹,是一个人最自在的活法。
正如庄子所说:“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
越是弱小,没什么能力的人,越是想方设法的融入到别人的圈子里,试图用喧嚣来掩盖内心的迷茫和不安。
而那些活明白的人,早已学会在自己的世界里独善其身,在他人的世界里顺其自然。
冯骥才也曾说:“平庸的人用热闹填补空虚,优秀的人以独处成就自己。”
人越是活明白,越是有追求,就越孤独。
当一个人混到没有朋友,没有电话,没有聚会,大都活成了以下这三种人。
远离负能量的人,不再将就自己
人,只有活到一定年纪才会发现,身边的很多人和事都在消耗自己。
那些曾经在你看来很重要的事,到最后也不过如此;那些曾经被你视作生命中最重要的的人,到最后也都不再联系。
似乎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将就,违背了初心,也辜负了自己。
《奇葩说》里有一句话让人感同身受:
“我们得不到最好的,选择次好的,这叫将就,将就不是爱,将就是因为你无奈。”
是啊,生活里的很多苦,我们其实没必要去吃,但就是因为选择了将就,所以才会不停地委屈自己,一个人默默承受所有的痛。
生活里的很多累,不是因为你不够努力,而是因为选择了将就,所以一味地去讨好他人,即使内心再不情愿,也还是苦笑相迎。
一个人最好的生活观,不是为了成全别人委屈自己,而是谁影响我、谁消耗我,就远离谁,宁可孤独,也不违心,宁可遗憾,也不将就。
三毛曾在《送你一匹马》中写道:
“我避开无事时过分热络的友谊,这使我少了负担和承担。我不多说无谓的闲言,这使我觉得清畅。”
早晚有一天你会明白,人到了一定年纪,是往回收的。愿你不再强忍欢笑,活得自由随性。
专注提升自己,不再刻意合群
畅销书《害羞与社交焦虑症》里提到过一个观点:
世界上40%至60%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社交焦虑。
总是害怕别人异样的目光,总是担心别人指指点点,为了合群而刻意去强融不合适的圈子,即使内心很有安全感,心里也会感到特别空虚。
无效的社交,除了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还会让自己的能量不断流失,最后得不偿失。
那些专注提升自己的人,把时间和精力都留给了自己。
他们或许会遭遇孤独、挫败,甚至外界的质疑与不解,但他们的内心是充实的,满足的。
咨询师胡慎之刚开始工作时,觉得和同事处好关系特别重要。
所以他一进公司就忙着给大家端茶倒水,跑腿帮忙。
下班后,他还自己花钱请同事吃饭,甚至去领导家免费帮忙干活。
他本以为领导和同事会喜欢他,但没想到,实习结束时他的评价却是最差的。
有人说他偷懒,有人说他不认真工作,他去争辩,结果却总是陷入一次又一次的争吵中。
最后,他实在受不了这种精神上的压力,就辞职了。
很多年过去了,他还是很后悔,说自己当初最不该的就是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其实,人这一生最重要的就是取悦自己,拼命挤进不适合自己的圈子里,只会让自己心力交瘁。
凡事靠自己,不愿意巴结讨好别人
你是什么时候,意识到这一生只能靠自己的?
是工作失意时,面对挫折无人问津的孤独;
是突遭变故时,四周嘈杂却无人能懂的绝望;
是爱人离开时,拥抱成空只剩回忆的苍凉;
是夜深人静时,内心独白回响无尽的清醒。
人活一世,不可能活成一座孤岛,如果可以,谁都渴望有山能靠,有人可依。
然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父母不可能帮你一辈子,人生旅途中的贵人也许永远也遇不到,那些该走的弯路,该经历的挫折,谁也躲不过,最终只能靠自己去完成。
正所谓,人不自救,天也难助。
当你混到一定年纪,你就会突然发觉,这个世界上谁也靠不住,就算是你最信任,最亲近的人也不可能一直站在你身后。
很多时候,你越是放低姿态去巴结讨好别人,别人越是视若无睹,甚至变本加厉地轻视你的存在;
你越是卑微地祈求理解与接纳,别人越是将你的一切视作理所当然,吝啬给予你相应的尊重与珍视。
余秋雨在《借我一生》中写道:
“人生的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去走,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人生的选择。”
没有靠山,就要努力活成自己的靠山;没有背景,更要努力活成自己的风景。
一直都很喜欢一句话:
“人活着总要经历一段生活的荒芜,才能抵达内心的春暖花开。”
孤独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表面合群,却在喧嚣中渐渐失去自我。
当你混到没有朋友,没有电话,没有聚会,并不代表你的人生就是失败的,也许正是你与自己和解,迈向内心强大的开端。
当你活成以上这三种人时,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余生,该忘的忘,清空内心消耗自己的负能量,才能笑对生活,开心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