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跟我说她7岁的儿子已经开始“叛逆”了,动不动就和她冷战。
她觉得很困惑:如果继续这么管下去,青春期后会更难控制;但放松点吧,孩子又常常让人抓狂。
她的育儿方式,一般都是“吼”孩子,不听话就大声骂,甚至直接采取更严厉的手段。
现在儿子越大,反抗得也越来越厉害,朋友说她已经有点招架不住了。
你是不是也曾经为自己孩子的“叛逆”发愁?
你有没有想过,父母的吼叫,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孩子的未来?
“常被吼”和“没被吼”的孩子,20年后,人生差距有多大?
一:“常被吼”和“没被吼”的孩子
①回避与逃避:自我保护的方式
很多孩子面对父母的怒吼时,往往会选择回避。
就像是大脑自动启动了保护机制,孩子不敢与父母对抗,而是默默地躲避,试图让自己不再受到伤害。
长大后,这种回避行为就变成了他们应对问题的常态。遇到困难时,他们下意识地选择逃避,不敢去面对。
这种逃避心理,往往表现为缺乏自信,工作中不敢表达自己,也害怕承担责任。
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可能常常保持距离,怕受伤害,甚至感到孤独。
②反抗与愤怒:不断挑战
有些孩子,面对父母的吼叫,不是选择逃避,而是与父母对抗。他们不怕被骂,反而越来越倔强。
这种“反抗”的情绪,是大脑对威胁的一种“战斗”反应。
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孩子的这种反抗情绪可能会延续到成年。
进入青春期后,孩子们往往会变得更加逆反,对父母、老师甚至社会规则都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态度。
长大后,他们也可能在职场上与上司发生冲突,对团队协作产生抵触,甚至不太愿意遵循社会规范。
情绪失控和暴躁的脾气,可能会让他们的人生变得充满波折。
③自责与退缩:情感压抑
有的孩子,在父母的怒骂下,会感到非常自责,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
他们会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内心充满负罪感。
这种自责会在孩子心里埋下隐形的种子,让他们对自己产生怀疑。
长大后,这种自责感会演变成深深的不自信。
他们害怕犯错,避免做决定,常常选择听从他人的意见,而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自卑的情感无法释放,最终让他们在生活中难以实现自己的价值。
④情感麻木与“呆住”:冻结自己
另一些孩子,在面对父母的怒骂时,会陷入一种“呆住”的状态。
他们的大脑会选择冻结情感,不再回应外界的刺激。这种状态看似不受影响,但其实是一种深层的自我保护机制。
然而,长大后,这种情感上的麻木,可能让他们在人际关系中显得冷漠,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他们可能对亲密关系感到疏离,甚至会回避一切可能带来情感波动的情况。
长大后,他们常常感到孤独和无法融入集体。即便自己内心有需求,也无法向他人表达,导致情感上的缺失和人际关系的疏远。
二:我们应该怎么做?
看了上面那些反映后,可能很多家长都会想:“那我该怎么做,才能避免孩子陷入这些负面情绪的循环呢?”
✔先冷静下来
有一位朋友分享过她的亲身经历。
她说,每当孩子不听话时,她最初总是忍不住大声训斥,后来她发现,虽然孩子当时会安静下来,但他们的情感却受到伤害,甚至开始变得疏远。
她开始反思:“为什么我不能先深呼吸,让自己冷静下来再处理问题呢?”
当情绪爆发时,大脑会被愤怒和焦虑占据,孩子听到的只是愤怒的声音,而不是你想传达的教育意义。
所以,首先我们要学会控制情绪,先冷静下来。
我们可以选择深呼吸几次,或是暂时离开现场,给自己几分钟的时间。只有当自己平静了,才能更加理性地解决问题。
✔用语言替代吼叫,传达情感
在孩子做错事时,我们不妨换一种方式与孩子沟通,而不是简单的吼叫。
例如,“你又忘记做作业了,我真的很难过。”而不是直接责骂“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你有没有发现,前者是在表达情感,而后者则是在攻击孩子的个性。
有一次,我看到朋友处理孩子的问题时,她用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方法。
当孩子没按时收拾自己的玩具时,她并没有直接训斥,而是蹲下来跟孩子说:“宝宝,玩具没有放好,妈妈有点不开心了,你可以帮妈妈一起收拾吗?”
她用“不开心”而不是“你不听话”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孩子似乎能感受到妈妈的情绪,但并没有产生抵触,反而愿意去配合。
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孩子会感受到父母的情感而非单纯的命令。他们会明白,问题是行为本身,而不是自己的人格。
用语言传达情感,而不是用吼叫伤害孩子的自尊。这不仅能减少孩子的抵触情绪,还能增加孩子的责任感。
✔建立清晰的规则和边界
孩子并不是不想听话,而是他们对规则的理解可能不够清晰。
比如,我们不喜欢孩子总是吃零食,甚至一边看电视一边吃。
这时候,你可以给孩子设定明确的规则:“在看电视前,先吃完晚饭,吃完再看。”
通过明确的规则和要求,孩子可以知道“做对的事”才能获得奖励。
有一位家长分享过她的经验,她曾经在孩子调皮时,给孩子定了一个奖惩系统。
比如,如果孩子主动收拾好自己的房间,就可以额外看半小时电视;如果没完成任务,就会失去一项小娱乐。
这种简单明确的奖惩制度,帮助孩子树立了责任感,也减少了父母不必要的争执。
建立规则和边界,不仅是对孩子行为的约束,更是帮助孩子理解如何做出合适选择的一种方式。
规则是孩子的“安全感”,有了明确的边界,孩子才会在行为上逐步成熟。
“常被吼”和“没被吼”的孩子,20年后,过的是不一样的人生。
【图片来自网络,侵立删】